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拈花一笑了无尘

2024-01-05 来源:易榕旅网
拈花一笑了无尘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出自佛教典故。据《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意是说:有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举行说法大会,佛祖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地面对众人,一句话也不说。众人不明白他的意思,都沉默不语,不知所措;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随后佛祖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传授给迦叶,这也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典故的由来。

佛祖‚拈花‛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极为详和、安闲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瑕、超脱豁达、坦然自得、了无形迹,是佛家‚无相‛、‚涅盘‛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摩诃迦叶的微微一笑,是会心的微笑,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其实,佛祖并非仅仅以此次拈花之举遴选衣钵传人,也许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是对众徒的例行考核;想必这样的考核以前也进行不少次了,不然,何以拈花一笑而定衣钵归属呢?对于洞悉万物、大彻大悟的佛祖,对于弟子平时的表现和悟性自然十分了解,在最终定夺之时必然还要来一次高水准的考察。因此,佛祖在一系列考核之后再摆出这样的哑谜也是顺理成章的。应该说这样的考题意境幽远、回味无

穷,考题的形式与内容浑然天成,十足的禅味中还蕴含着几分诗意。借拈花而求一笑,更切合佛家追求宁静、高妙的心境,故事本身也增加了更为神秘的光环,成为心心相通、心领神会的经典。而摩诃迦叶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更高的悟性,交出了与众不同的答卷,自然得到佛祖的赏识和真传。

虽然我们无须沉湎于佛家顿悟之中,但其空灵的思想和超然的意境却值得我们借鉴。拈花一笑之中有无尽的言语,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精神的一种境界。

表面看来,‚拈花‛是一种动作,‚一笑‛是一种心情;其实,二者皆是心情与动作的结合。所谓言为心声,那么行为也自然受心理支配。只有做到了用心感悟,见末知本,才能体会到拈花人的心境,也才能转化为破颜微笑,从内到外契合拈花的意境。

我们不妨把拈花作为人生的各种经历,把一笑作为生活的基本态度;这样,笑对人生,笑对众生,笑对琐事,笑对万事,心境自然平和,自然超脱,少些烦恼,少些贪欲,才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须知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把平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要想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不仅是生活的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关键在于人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时段追求也未必一样,因此心境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冬日里,暖阳下,依墙而坐的三五老者,享受着阳光未必不是一种快乐。如果让青壮年也这样席地而坐,无所事事,未必不是一种折磨。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而笑也许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因此,我们该笑时还得笑,而且是对生活和人生透彻理解的笑。无论贫穷痛苦还是富贵荣华,无论是艰难曲折还是一帆风顺,无论是

心灰意冷还是踌躇满志,都能一笑置之。甜蜜的笑,满足的笑,宽容的笑,理解的笑,不管哪种形式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哪怕无奈的苦笑,也是一种求之不得而不强求的坦然之笑。笑意写在脸上,喜悦留在心中。真心包容,真诚相对,化解的不仅仅是艰难困苦,也融化着人们内心的隔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身在喧嚣,心求宁静。追求超凡脱俗,但并非好高骛远,时时磨砺自己的心灵,时时剔除不合时宜的杂念,让我们的心变得更纯净,享受更多的快乐。人有七情六欲,作为凡人,我们无法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但我们要努力做到心无纤尘、心胸坦荡,所谓‚心远地自偏‛。佛祖拈花,花无根无土,纵然是仙界之花也有枯萎之时,何况土生土长的呢?由此想见生命的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们在感慨‚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同时,难道不应努力守护着心中的那份宁静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