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

2020-04-11 来源:易榕旅网


1. 昭塞尔金字塔 现存最早的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2. 2. 玛斯塔吧 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3. 3. 古埃及常见的柱子形式 莲花束茎式、纸草束茎式、纸草盛放式。

4. 4. 吉萨金字塔群 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 面像大斯芬克司。

5. 5.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 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6. 6.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1)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2)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7. 7. 山岳台 古代西亚,用于崇拜天体、崇拜山岳、观测星相。

8. 8. 撒艮王宫 波斯时期的亚述帝国。房间围成院落,四座碉堡夹着三个拱门,门洞处人头翼牛雕刻。

9. 9. 伊什达城门 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用彩色琉璃饰面。

10. 10. 帕塞玻里斯王宫 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

11. 11. 公元前3世纪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12. 12.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迈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13. 13. 克诺索斯宫(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克里特时期的世俗性建筑。

14. 14. 有看台的露天剧场,最早出现在古克里特岛

15. 15. 迈西尼的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城门因雕刻而称狮子门)属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16. 16.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17. 17. 希腊二柱式

18. 1) 多立克(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城帮)

19. 2) 爱奥尼(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帮)

20. 3) 晚期出现科林斯柱式,除柱头由忍冬草(毛茛草)叶片组成外,其他部分同爱奥尼,一般不列入古希腊主要柱式。

21. 18. 雅典卫城 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22. 19. 帕提农神庙 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祭祀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的庙。多立克柱式的典范。卫城上唯一的列柱围廊式。型制最隆重,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涂有强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铜门镀金,山墙尖饰金。围廊内圣堂墙桓外侧的檐壁是爱奥尼式的,浮雕是爱奥尼式的,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山墙风格被认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

23. 20. 伊瑞克先神庙 东面门廊——爱奥尼柱式。南面——女像柱廊。希腊盛期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24. 21. 奖杯亭 早期克林新柱式的代表。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25. 22. 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 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纪念性建筑在希腊晚期出现。

26. 23. 拱券结构 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27. 24. 罗马五种柱式 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

式、混合柱式

28. 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组成;柱子由柱头、柱身、柱础组成。

29. 罗马塔司干柱子的柱径与柱高的比例为1:7

30. 罗马多克立柱子的柱径与柱高的比例为1:8

31. 罗马爱奥尼柱子的柱径与柱高的比例为1:9

32. 25. 古罗马多立克柱式是直接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柱式略有不同,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一个是古罗马多立克柱式比古希腊多立克柱式显得要修长些,另一个就是古罗马多立克柱式比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多了柱础。

33. 26. 罗马建筑的成就

34. 建筑材料除砖石木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

35. 解决了拱券结构同柱式的盾,创造了券柱式——支承拱券的墙用柱式装饰。

36. 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发展了叠柱式——每层不同的柱式。

37. 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构图形式——一个柱式贯穿二至三层。

38. 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结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39. 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40. 空间利用穹窿,筒拱、交叉拱、十字拱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41. 27. 罗马时期的著名建筑

42. 罗马城: 万神庙、斗兽场、马采鲁斯剧场。

43. 其他地方:第度斯凯旋门(单拱门)、塞维鲁斯凯旋门(三拱门)、君士坦丁凯旋门(三拱门);卡拉卡浴场,图拉真广场(东方对称式)。

44. 比较:雄师凯旋们(单拱门)——18世纪巴黎。

45. 28. 罗马万神庙(潘泰翁)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底部墙厚6.2M,顶部有直径8.9m的圆洞。集古罗马穹顶与古希腊门式廊大全。门廊正面八棵科克林新柱子。

46. 29. 罗马大斗兽场 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三者和谐统一。是现代体育场建筑的原型。下部三层采用了不同的柱式构图,由下向上依次为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

47. 30. 古罗马城市广场 共和时期的广场是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周围各类公建、庙宇自发性建造,形成开放式广场,代表性广场为罗马的罗曼奴姆广场。帝国时期的广场以一个庙宇为主体,形成封闭性广场,轴线对称,有的呈多层纵深布局,如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

48. 31. 图拉真广场 帝国时期罗马城最宏大的广场,歌颂皇帝、崇拜皇帝、纪念其功绩的纪念性广场。

49. 32. 古罗马建筑风格特征 大型公建风格雄浑、凝重、宏伟,形式多样,构图和谐统一。

50. 33. 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十书》是现存欧洲最完备的建筑专著,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51. 34. 拜占廷建筑 教堂平面格局大致有三:集中式(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巴西利卡式(叙利亚托曼宁教堂)、十字式(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装饰:马赛克、粉画、石雕。

52. 拜占廷建筑的结构特点: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帆拱上的穹顶。

53. 拜占庭建筑特点:平面中央是圆穹窿顶的集中式平面与十字平面,空间以穹窿顶为主要构造,外观厚墙与不大的窗子,无柱无廊,内部装饰华丽,外面装饰朴实。

54. 35. 帆拱 拜占庭建筑为解决圆形穹顶与方形平面之间的过渡而创造的结构方式.

55. 36. 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 拜占廷建筑最辉煌的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56. 37. 圣马可教堂(威尼斯) 希腊十字式教堂。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

57. 38. 圣保罗教堂(罗马) 早期基督教建筑,拉丁十字平面。

58. 39. 罗马风(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造型特征。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建筑艺术承袭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其特点是创造了飞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把高塔组织到建筑构图中。多见于修道院、教堂。

59. 主要代表: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

60. 40.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的成就是采用了骨架券系统。哥特教堂两侧都有大的玻璃窗,上有彩色图案,这种做法是为了圣经的图解。

61. 41.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心圆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

62. 42.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使用独立的飞券抵住四角的侧推力、全部使用二心圆的尖券和尖拱、采用束柱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拱、尖形肋、拱顶、坡度很大的屋面,飞扶壁、束柱、彩色玻璃花窗、墙面、钟塔等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所有建筑局

部和细节的顶部都是尖顶,造成外部向上的动势;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通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63. 43.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

64.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65.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66. 德国:科隆主教堂(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钟塔高157米,大厅长144米,总宽45米,高43.5米,前后一共建了600多年),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67.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威尼斯总督府

68.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

69. 44.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发出的感慨,同样,歌德在面对斯特拉斯堡主教堂时也说出了他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艺术价值。

70. 45. 威尼斯总督宫 下面两层白色云石尖券敞廊,顶层采用的是白色云石+玫瑰色云石,立面极富创造性。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中世纪世俗性建筑的代表。黄金府邸模仿他的立面,第三层也做了券廊。

71. 46.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72. 1. 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指直到18世纪末,近400年文艺复兴。狭义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

73. 2. 建筑的三个时期

74. 1) 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建筑实例: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巴齐礼拜堂。

75. 2) 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 实例:坦比哀多。法尔尼斯府邸。劳伦齐阿纳图书馆。文特拉米尼府邸。圣马可图书馆。

76. 3) 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察为中心。建筑实例:维晋察的巴西利卡。圆厅别墅。奥林匹克剧场。尤利亚三世别墅。麦西米府邸。

77. 4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 提倡复兴古罗马建筑风格,扬弃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构图主题。追求理性的稳定感,用半圆券,厚实墙,圆穹窿,水平向的厚墙,与哥特式的尖券、尖塔、束柱、飞扶壁、小尖塔相对抗。建筑轮廓整齐、统一和有条理性。

78. 48. 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端的标志。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伯鲁乃列斯基。

79. 49. 圣彼得大教堂(罗马)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世界最大的天

主教堂。初始选中了伯拉孟特的方案为希腊十字式。后经多人修改,最终由米开朗基罗主持,历时120年建成。教堂的修建过程反应了进步力量与发动宗教力量的斗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80. 50. 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 早期文艺复兴府邸的典型作品。建筑师是米开罗佐。

81. 51. 巴齐礼拜堂 早期文艺复兴教堂的典型作品。伯鲁乃列斯基。内部与外部都由柱式控制,力求轻快典雅。

82. 52. 坦比哀多 纪念性风格地典型代表,伯拉孟特设计。构图完整,体积感强,穹顶统率整体的集中式型制,是当时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形式,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柱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83. 53. 法尔尼斯府邸 小桑迦罗设计。追求雄伟的纪念性,有较强的纵轴线,门厅为巴西利卡形式。

84. 54.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 室内采用外立面处理手法,是较早将楼梯作为建筑艺术部件处理的实例。米开朗基罗设计。

85. 55. 文特拉米尼府邸 威尼斯文艺复兴府邸的代表,立面轻快开朗,比例和谐,细部精致。龙巴都设计。

86. 56. 圣马可图书馆 券柱式控制立面,体型简洁明快。珊索维诺设计。

87. 57. 维晋寨的巴西利卡 晚期文艺复兴重要建筑师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立面构图处理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名为“帕拉第奥母题” (文艺复兴时期,帕拉第奥

创造的是一种券柱式构图方式)。

88. 58. 圆厅别墅 晚期文艺复兴庄园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确而单纯的几何体组成,依纵横两轴线对称布置,比例和谐,构图严谨,形体统一完整。平面为正方形,四面有门廊,廊中有六棵爱粤尼柱。文艺复兴晚期代表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世创作产生影响。

89. 59. 奥林匹克剧场 帕拉第奥设计,第一个把露天剧场转化为室内剧场,为剧场型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90. 60. 尤利亚三世别墅 维尼奥拉设计,抛弃了传统的四合院制,在纵轴线上组织空间并力求开敞,富有变化,是建筑布局上的进步。

91. 61. 麦西米府邸 帕鲁齐的杰作,把建筑平面、空间和艺术形式一起做了完整、细致的处理,在功能上有所突破。

92. 62. 佛罗伦萨的安农齐阿广场。早期文艺复兴最完整的广场。

93. 63. 罗马的市政广场。文艺复兴时期较早按轴线对称布局的梯形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

94. 64.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文艺复兴时期最终完成的,由大小两个梯形组合而成,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主广场由圣马可教堂、旧新市政大厦围合,次广场东西两侧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

95. 65.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出现手法主义的两种表现:①教条式地模仿过去大师的

创作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②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体形和意外的起伏转折。

96. 66. 《论建筑》 阿尔伯蒂 1845年出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

97. 67. 《建筑四书》帕拉第奥 《建筑五柱式规范》 维尼奥拉 1652

98. 68. 巴洛克建筑 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以天主教堂为代表。它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长期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基本法则的一面,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曾起过消极的作用。

99. 69. 巴洛克风格特征:(1)追求新奇,建筑处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线,使其相互渗透。(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100. 70. 巴洛克教堂建筑实例: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 罗马圣卡罗教堂(波罗米尼)。

101. 71. 巴洛克城市广场实例;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形组合而成,伯尼尼设计)。波波罗广场(封丹纳设计)。纳沃那广场(波罗米尼设计)。

102. 72. 古典主义建筑 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103. 73.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建筑学院(1671年,学院派的来历)培养建筑师,制定严格的规范,形成了欧洲建筑教学的体系。风格特征: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把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因素,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

104. 74. 卢浮宫东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 古典主义建筑最重要代表作,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105. 75. 凡尔赛宫(孟莎) 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很有影响。 法国17~18世纪艺术和技术的集中体现者。凡尔塞宫花园称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设计采用几何式。

106. 76. 恩瓦立德新教堂(孟莎) 第一个完全古典主义教堂建筑, 17世纪最完整的古典主义纪念物。

107. 77. 旺道姆广场(孟莎) 平面为抹去四角的长方形,对线对称、四周一色的封闭性广场,轴线交点上有纪念柱。古典主义广场代表作。

108. 78. 洛可可风格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具有繁琐、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

粉气,多用卷草与贝壳装饰,色彩淡雅。这种建筑潮流主要可描述为新奇的、动态的。著名的巴洛克建筑早期作品是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巴黎苏俾士府邸客厅(洛可可装饰名家勃夫航)。

109. 7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设计修建了一批伦敦的教区小教堂,钟塔构图很成功。

110. 80. 圣保罗大教堂 体现唯理主义理论原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111. 81. 帕拉第奥主义 18世纪英国庄园府邸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建,忽视使用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

112. 8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启蒙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批判的理性,认为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社会,宣传唯物主义和科学。

113. 83. 波尔多剧院 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的成熟。十八世纪下半叶法国最有成绩的建筑是剧院建筑,最突出的就是波尔多剧院。

114. 84. 巴黎万神庙 又叫圣什内维埃夫教堂,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代表,法国古典复兴的代表。

115. 85. 帝国风格 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法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古罗马风格)。他们体量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生出肃杀之气。

116. 86. 古典复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在欧盟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既有

政治原因也受到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117.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巴黎歌剧院(折中主义)。

118.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来源:www.examda.com

119.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120. 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英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最著名的作品)。

121. 87. 浪漫主义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来顿的皇家别墅。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亨利第五代时期的哥特垂直式,如英国国会大厦。

122. 88.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也称为集仿主义,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是折中主义建筑的一次大检阅,全面复活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对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一次沉重打击。

123. 89. 彼得堡市中心广场群 俄国19世纪建成,以海军部大厦为中心,东面是冬宫广场,西面是元老院广场。周围建筑有冬宫、海军部大厦、元老院、伊萨基甫斯基教堂等。

124. 90. 中国古典园林18世纪最先在英国传播流行 英国浪漫主义一种表现就是向往“东方情调”,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司曾到中国,特别推崇中国的建园艺术,在其影响

下在英国一度流行,后传至法国。

125. 91. 日本在封建制度建立后,曾先后兴建了四座都城(难波京、藤原京、平安京),它们是仿效中国唐朝的长安城规划建设的。

126. 92. 水晶宫 帕克斯顿设计,采用铁、玻璃、木等新材料,采用新方式建造及模数制(以玻璃的尺寸)缺点: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意义: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127. 93. 埃菲尔铁塔、机械馆(1889年巴黎世博会) 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328m)、最大跨度(115m)的新纪录。

128. 94. 巴黎改建(欧思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戛涅),带形城市(马泰)

129. 95. 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以拉丝金和莫里斯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哲学观点在艺术上的表现。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代表作红屋。由魏布设计,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将材料、功能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130. 96.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布鲁塞尔,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创始人凡•德•费尔德。魏

玛艺术学校(凡•德•费尔德),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131. 97. 维也纳学派 首领人物:瓦格那——《现代建筑》。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适用为主,路斯“装饰就是罪恶”,代表作:斯坦那住宅。

132. 98. 北欧对新建筑的探索:反对折衷主义,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荷兰的贝尔拉格代表作品为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芬兰的沙贝宁代表作品为赫尔辛基的火车站。

133. 99. 芝加哥学派 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并创造独特风格。 创始人詹尼: 第一拉爱特大厦、芝加哥保险公司(最早的钢框架建筑实例1883-1885)

134. 沙里文: 芝加哥百货公司——芝加哥窗。

135. 伯那姆与鲁特: 蒙那诺克大厦、芝加哥卡匹托大厦、芝加哥瑞莱斯大厦。

136. 荷拉伯特与罗许:马葵特大厦、

137. 100. 沙里文 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提出“形式随从功能”。“自然界中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有一种形式,一种外部的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与别的东西相互区别开来。”

138. 101. 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贝伦斯将钢——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透平机车间”——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 ——表现了钢和玻璃的有机结合。

139. 102. 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140. 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日内维埃夫图书馆拱顶用交错的铁筋和混凝土成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奠定了基础

141. 1890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42. 1894 法国建筑师包杜建的巴黎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143. 1910 瑞士工程师马亚在苏黎世建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

144. 103. 最早全部采用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构筑建筑的是巴黎植物园温室。

145. 104. 表现派 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混沌的流线体形,不规则窗洞,造型奇特,神秘气氛。

146. 105. 未来主义 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意大利,歌颂工厂、机器、火车、战争、工业、速度。创始人作家马里内蒂,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代表人物——桑•伊利亚——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草图。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147. 106. 风格派 1917年产生于荷兰。代表性建筑:里特维德设计的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

148. 107. 构成派 俄国,他们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作为艺术的内容。代表作品: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

149. 108. 格罗皮乌斯 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哲学思想——建筑工业化+抽象构思。

150. 1) 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151. 2) 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152. 3)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153. 教学特点 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 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154. 法古斯工厂,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155. 109. 包豪斯校舍 1)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采用灵活

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成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墙承重结构。达到朴素,经济,实用的效果。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156. 110. 法古斯工厂 格罗皮乌斯与眉耶尔合作设计,平面与体型打破对称格式。一战前最先进的工业建筑。

157. 1) 非对称的构图

158. 2) 简洁整齐的墙面

159. 3) 没有挑沿的平屋顶

160. 4) 大面积的玻璃墙

161. 5) 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

162. 111. 柯布西耶 1928年与格罗皮乌斯、密斯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 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 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学生公寓、平台别墅。

163. 建筑哲学思想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164. 提出一套建筑体系——板柱承重体系,社会理想——标准化构件,机器生产,

能够承担社会职责。体现了欧洲人心理深处的抹不去的古典情结。

16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代表作品有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

166. 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167. 112. 萨伏依别墅 建筑理想体现——阳光、空气、绿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点的完美结合。

168. 113. 朗香教堂 雪铁龙承重体系,造型奇特,墙体弯曲。主要空间的周围有三个小龛,每一个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于屋顶之外。各个立面的差别很大。以地中海民宅为思想来源,内部空间关系与万神庙内大厅和周边空间处理相似。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回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169. 114. 密斯•凡•德•罗 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170. 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不要模仿过去。重视建筑结构与建造方法德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171. 密斯风格 主要表现为“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

172. 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 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主要特点是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和室外互相穿插。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作过渡性处理。简单明确,干净利索。突出材料的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173. 通用空间Total space 范思沃思住宅。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 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是开敞的,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也是他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国际主义风格的另一个体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

174. 摩天大楼。与约翰逊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顶峰。1)大楼前宽敞的广场。2)外部金属结构,黑色青铜垂直线条,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3)顶层是设备层,除此以外开间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简单。

175. 技术精美。密斯在60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芝加哥联邦政府大楼,柏林新国家艺术博物馆。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钢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当时世界建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

176. 115. 赖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草原式住宅、罗伯茨住宅、威利茨住宅。20世纪30年代——有机建筑论,将美国自己的理论与沙里文的有机思想结合。20世纪40~50年代——几何手法抽象,如古根汉姆美术馆。

177. 有关赖特与现代派国际式的联系:赖特的背景是美国,而现代派的背景是整个欧洲。欧洲以法国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为背景,而美国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服务对象上,欧洲面对的是整个广大民众,而赖特为代表的美国是面对中产阶级的。

178. 有关密斯的流通空间和赖特的流通空间:密斯是在空间的隔断上做文章,强调“平面”上的流通,而赖特强调空间上的流通。

179. 其他代表作: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180. 116. 草原式住宅 是指住宅设计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的意思。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壁炉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室内空间尽量做到既分割又联成一片,并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净高。体积的构图形式室层高较低,出檐比较大,室内光线比较黯淡。体积构图是高低不同的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深远的挑檐和层层叠叠三水平阳台与花台组成的水平线条,以垂直的烟囱统一起来,打破单调的水平线条。外部材料上质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墙形成强烈对比。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181. 117. 罗伯茨住宅 建筑平面是惯用的十字型,大火炉在它的中央。室内采用两种不同的层高,天花根据屋顶的自然坡度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丰富。外形上互相穿插的 水平屋檐,衬托出一副生动活泼的图景。和自然环境结合紧密。

182. 118. 流水别墅 宾夕法尼亚州郊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楼板连同边上的栏杆好像一个托盘,支撑在墙和柱墩上。各层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向各个方向远远的悬伸

出来。用墙和玻璃围合不同空间,或开敞,或封闭。建筑外形上最突出的是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横竖交错的构图。整个建筑在颜色和质感上均有对比。另外,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建筑的本质。

183. 119. 古根汉姆美术馆 建筑第一次表现为塑性的。一层流入一层,代替了通常的那种楼层的重叠,处处能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但这些与美术馆的功能性质相违背。所以,它是赖特的纪念碑,而不是成功的美术馆建筑。

184. 120. 理性主义 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

185. 121.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在设计方法上属于“重理”的一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与自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其特点是用玻璃和钢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工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手法的实例,并形成了“密斯风格”。

186. 122. 粗野主义

187. 柯布西耶——“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他们的粗鲁组合” ,代表作品: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大楼等。

188. 史密森夫妇(英国)——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与密斯的讲求技术精美似乎很密合,但从经济和社会角度上来考虑,两者迥然不同,代表作品:哼斯特顿

学校(钢结构)、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等。

189.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

190. 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191. 丹下健三(国际粗野主义):仓敷市厅舍(同时也是日本战后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192. 123. 典雅主义 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主要在美国。又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复古主义。讲究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193. 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194. 约翰逊:谢而顿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195. 斯东: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196. 124. 高度工业技术 代表作品:山梨文化会馆(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新陈代谢派)、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和罗杰斯)、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香港汇丰银行(英国建筑师福斯特)。

197. 125. 地方主义和人情化 特点是在建筑中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习惯的发展,即讲技术又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

198. 阿尔瓦•阿尔托: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强调有机形式,采用自然材料)。珊纳特赛罗镇中心主楼、沃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

199. 丹下健三: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代代木体育馆、广岛***受害者纪念公园

200. 126. 个性与象征 对现代建筑风格“共性”的反抗。反对集体创作,认为“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其手法有以下三种:

201. 1) 运用几何形构图。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赖特)、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202. 2) 运用抽象的象征。朗香教堂、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理查医学研究楼(路易斯•康)

203. 3) 运用具体的象征。HQ航空公司候机楼(小沙贝宁)、悉尼歌剧院。

204. 127.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张二元论、激进的折衷主义。隐喻主义思想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

205. 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206.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的语言》

207. 布莱克——《形式跟随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

208.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a)采用装饰,b)具有象征性

和隐喻性,c)与现有环境融合(文脉主义)。

209. 英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一方面他面对其他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他又面对广大公众和当地居民”。

210.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赞成二元论”。“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东西中挑挑拣拣”。认为建筑师不应抱‘或此或彼’,应将对立的彼此的东西都包容下来。

211. 文丘里:母亲住宅(1963年)、美国奥柏林学院艾伦美术馆扩建部分(1976年)

212. 格雷夫斯: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2年)

213. 穆尔: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圣约瑟喷泉

214. 约翰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84年)。

215. 128. 解构主义 80年代中期,埃森曼、屈米为代表,把法国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解构主义建筑。理性的非理性化是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主张。代表作:俄亥俄大学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216. 129. 文丘里——“少就是少”——对“少就是多”进行批评

217. 130. 《马丘比丘宪章》是UIA(国际建协会议)1977年;提出了城市规划新宪章。

218. 131. 《威尼斯宪章》——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219. 132. 《华盛顿宪章》——保护历史性城市和城市化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的补充。

220. 133. 《佛罗伦萨宪章》——1981年,保护古迹园林的宪章。

221. 134. 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的建筑设计负责人是哈理森和阿布拉莫维茨

222. 135. 法国在巴黎西郊自1965年起规划建筑的一个著名新区高层贸易办公区是德方斯新区

223. 136.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北京香山饭店是贝律铭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是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

224. 137. 美国波特兰市政大厦是格雷夫斯设计的

225. 138. 纽约AT—T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厦是由约翰逊设计的

226. 139. 美国二十年代末由佩里首创的城市规划理论是邻里单位

227. 140. 意大利广场的圣约瑟喷泉的设计者是查理斯.摩尔

228. 141. 日本筑波中心大厦——矶奇新设计

229. 142. 晚期现代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用高科技成果作为建筑艺术表现

230. 143.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是巴黎工业技术展览大厅、底特律的韦恩县体育馆

231. 144.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芝加哥水塔广场大厦

232. 145. 耶路撒冷市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是圣石清真寺(又称圣岩寺、奥马尔礼拜寺)

233. 146. 印度最著名的素堵波式塔是桑契塔

234. 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被称为印度的一颗明珠,它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在一个大坪台上。建筑形体四面对称,中央大穹窿是波斯的尖顶式,坪台四角有四座邦克楼。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

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5、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发2002 13号文: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却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6、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7、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8、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9、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一章

1、 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

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 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 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 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动开关整群层)

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

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

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

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5个特征。 1986

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

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