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访困境

2022-05-09 来源:易榕旅网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访困境

作者:高华方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5期

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模式是“5+2=0”的教学模式。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普及,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托儿所”,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更是堪称全托中的典范。从星期天下午学生返校到星期五下午学生回家,学校都在充当“托儿所”。教师成了保育员,他们监管着学生的安全、饮食、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卫生、学习,学校还硬性规定每个教师都要做几个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代理家长”必须充当“家长”的角色,弄得教师叫苦连天。尽管学校千方百计折腾,可是学生星期六回到家中,就如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在学校的所有习惯全部改变,回归于原始状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因子,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家庭小环境中的折射。随着农村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中进一步处于劣势,身强力壮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打工挣钱,农村逐渐败落,家庭分裂了,农村在输出主要劳动力的同时只剩余残缺不全的家和“留守一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一、农村学校教师家访快速减少

家访曾经被作为传统的沟通家庭和联系学校的重要方式,是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便捷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已经成为旧事。因为平时教师没时间家访,请看教师每天的工作安排表。

6∶00 带领学生出操、跑步

7∶00 吃早餐

7∶30 组织学生早读

8∶00 — 12∶00 上课

12∶10 吃中餐

12∶40 到学生宿舍检查午休情况

13∶00 午休

14∶30 — 17∶00 上课

17∶10 — 18∶00 教师集体学习(例会、教研会、继续教育、政治学习等)

18∶10 吃晚餐

19∶00 — 21∶00 监督晚自习、备课、批改作业

22∶00 到宿舍检查学生就寝情况

像这样的安排,哪里有家访的时间?但是家访却很重要不能不开展,什么时间开展合适?只有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可这两天去家访一般都是碰壁的。为什么?因为十室九空。家长都

外出打工去了,家里要么没有人,要么剩下个别话都讲不清楚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跟他们交流无可奈何,教师只好另辟蹊道。所以我把家访安排在寒假,并且安排在春节期间(如下表)。

从实际家访操作得知,正月初六以前,百分之九十都可以遇到家长,如过了“上九”(正月初九)碰到家长的概率就降到百分之五十了,如果过了“元宵”(正月十五),就跟平时没有区别了。所以要想碰到家长就得赶在正月初九以前家访。

另外一个家访的时间就是随时跟家长电话联系,如果家长因为家里的大物小事回村,就可不失时机地去家访。很多教师认为现在资讯发达,任何事只要跟家长通一个电话就行了,没有必要家访,实际上都错了。我认为,家访过的学生和没有家访过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进行过家访的班级辍学率明显低于电话家访的班级,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家访经历的班级。

现在大部分年轻教师都不愿家访,原因有两个:一是想用电话代替见面;二是即使家访也见不到家长,即使曾经热衷于家访的老教师也不得不“改变方式”了。

二、农村家庭的衰落与留守儿童日益增多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生活处境明显落后于城市,出于尽快改变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支持的想法,大量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存在农村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一些研究认为农民不留在家里耕种土地,是比较了打工收入与务农收益后理性权衡的结果。年轻的父母流向城市, 家庭教育陷于瘫痪,学校几乎包办了农村儿童的全部教育职责。

我们班开家长会时,全班57名学生的家长能够到的有48人,其中大多数人是学生的外祖父母或祖父母,是学生父母的只有21人。我的直观感受是农民工直接选择外出打工,与子女长时间分离,亲子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相对较少,双亲与子女的情感联络出现隔阂,家庭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临时监护人(代理家长)眼中,他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就是基本的生活条件,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普遍缺乏对子女加强教育监管的责任意识。在家访中,很多家长甚至直接在麻将桌上与教师展开交流,当着孩子的面夫妻间相互指责彼此在教育子女时的缺位,有的在教师家访现场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更多的是对教师数落孩子的不是。

贫穷依旧是农村家庭的常态,给学生求学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忧虑,也限制了学生追求更高发展的机会和前景。由于家庭收入少,家长受到生活的重压,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无能为力,也缺乏兴趣,更谈不上给予一定的教育辅导。在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

莫某可以说是我见到过最节约的学生了。她今年读初二,家在极为偏僻的山村,由于不通公路,只能步行一个小时穿过崎岖的山路上学。村里原来有17户人家,现在只余13户,本来有40多口人,可是外出打工的人多,所以能够常年在家的不过10几人而已。我到她家时,已是下午两点,正好她的父母在家,她爸爸很老实,家访过程中她母亲一直不说话。在交谈中,她父亲告诉我,女儿星期天返校是从来都不开口要钱的,因为她即使开口,家里也没有钱给她。她觉得学校每个月发放的寄宿生生活补助够用,并且还能从中省下一些。学校食堂管学生生活补助充值的杨老师也跟我说,莫某就餐卡里的余额是全校最多的。国家给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是第一学期175元,第二、第三学期各375元,总计925元。但直到现在,莫某卡里尚结余730元。她在校两年的消费还不到200元,即每学期只消费50元左右,一周才是2.5元至3元,平均每天消费0.5元,班长也向我反映莫某几乎从来不吃早餐,也从未买过零食。这个孩子默默承担着家庭贫困带给她的不幸……她在结束家访时对我说,要把就餐卡上省下的钱存起来,等以后考上高中了,用来交学费。如果以后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的话,就不上学了。(后来通

过我多方努力和“好心人”的资助,莫某顺利考取且入读了大学,填报志愿也是我帮她参考的。)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无力与无为

家庭制度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家庭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家庭成员成长,家庭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表现在生育、教育、抚育、赡养等方面。就学生与家庭的关系来讲,家庭的教育和抚育功能占据主要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家庭必须切实担负起教给子女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职能,从而为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学校教育提供条件。但是在现实的农村社会中,由于家长长年在外谋生,农村家庭除了在经济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抚育功能基本上要靠临时监护人和学校来完成,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停顿和空白状态。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凋敝,很多地方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无论在质量和水平上都处于较低层次,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夫妇双方或夫妻一方还是文盲。较低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父母文化程度使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陷于无力和无为的苦境:没有足够的财力给子女的文化教育提供保证,看不到教育对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也不高;夫妻教育能力的缺失使他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检查、督促,不能及时发现子女教育中的问题并给予系统的关注和指导。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

可以说,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农村学生的就读经济压力已基本解除。但是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寄来的钱在提高了学生支付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家庭对教育的期待值降低了。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启蒙者,是对孩子发展影响最为持久的教育者,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是家长的职责。但是,大多数农村家长明确知道农村学校中能接受大学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加上就业形势严峻,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需求也基本上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时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直白地流露出来,有的甚至在孩子面前诋毁教育的价值,揭露教育的种种“无能”。由于教育投资回报的迟滞以及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少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一股“读书不如打工”“早弃学早致富”的潜流正在吞噬着相对纯净的校园生活。对农村学生来说,继续读书还是毕业(辍学)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两难选择,读书意味着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而打工则以快速摆脱贫困窘境的生动实例引诱他们。当然,他们也期待着扭转其父母身无长技唯有出卖劳力的局面,希望通过读书去改变这一切。于是,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对教育怀着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情:学习的话时间长,回报遥遥无期;放弃的话要结束难得的受教育的青春年华,余下一片惋惜,一声叹息。

教育是永恒的社会事业,从原来有闲的社会上层的显摆品位活动演化为今天下里巴人都可以享受的活动,其培育人的内在价值及相应可期的外部价值是相互统一的。从古到今,教育的目的都是引导和形成人的价值,创造人的幸福生活。看不到教育收益的长期性,不能深入认识教育对促进个人及其家庭发展具有的长远价值,是短视的。

总之,农村家庭的教育和抚育功能处于衰落之中,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教育困境严峻,这种状况不仅仅是涉及农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关系农村社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对于农村家庭的衰落和农村学生的发展困境,究竟会对他们本身和中国未来农村的家庭结构以及教育造成何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及研究。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社会的主要构成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状况无疑会直接关乎农村和国家的命运。

由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长期的分离,农民的大量外出割裂了亲子间的自然联系,学生的父母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农村学校难以承受沉重的教育负重。现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无家可访”,毕竟“代理家长”永远替代不了家长,家访这个曾辉煌一时的教育模式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新的家校模式建构还未形成,农村教育的“路”在何方?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配合,重新唤起家长主动承担子女教育责任的意识,共同解决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而不相互阻抗,自觉参与学校教育之中使后代受益,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敬忠,贺聪志,等.留守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斯 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