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脉诊资料大全.

2022-04-02 来源:易榕旅网
脉诊资料大全 收藏人:小城a 2011-09-16 | 阅:1187 转:53 | 来源 | 分享 脉诊资料大全 I、浅谈张锡纯脉诊 来源:互联网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 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 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 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 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 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 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 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 ,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 ,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 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 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 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 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 ,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 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 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 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常见: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 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 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气血两亏,噎膈。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常见: (1)左脉沉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 损。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肠中

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常见: (1)左右脉迟。寒饮,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常见: (1)右脉洪长有力。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热迫胃气不降,吐衄。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 热上攻。或实热痢。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常见: (1)右脉滑实。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两寸 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 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 ,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 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 气虚,阴血虚诸证。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 其病机为脾胃阴虚。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 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 ,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阳热实证。此即 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张锡纯有这 样的医论?本人待查) (二)三部二候 1.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 之势,当急防虚脱。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 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尺脉 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 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 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又浮数者,经虚热。沉 者,实热郁于下焦。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 能包括诸脏。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 累如贯珠。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 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 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 之盛衰。 (三)结语 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 “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余对张氏脉 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 ;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他的脉法,

源于中医经典 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 ,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 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J、.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来源:爱爱医 作者:蔡仰高(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 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 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 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 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 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 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 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 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 “‘阿阿缓若春杨 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 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 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 ,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 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 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 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 。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 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 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 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 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 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 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 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 动,两头都虚。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所谓阴阳相搏的阴阳,则代替 气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动与滑有所 区别,

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势。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边没有,有时中间有,散 脉的体象是无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妇现散脉,则为坐产。若未足月而有散脉,则为流产之故。有一女人,因肠热症,热 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重。问我这病会不会死?我说有一线希望 。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老师。可能刚才他的老师已经诊察过。他的丈夫认为我 的诊断不对,说是久病散脉必死;因为她寒肠热已一个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 过产的。我诊病的时候也是在上午。流产脉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结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据脉象而定治疗的方法 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 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个月以上。 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所以 一直迁延未治。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则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 ,故血流不止。其脉芤而无力。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十、据脉断症不误 某些病症,出现某类的脉象,根据它以推断疾病,可以无误。即使是情景万殊,而如果 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 痛,看过脉后,说是有腹痛症。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因为你右 手脉象数疾。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知道他的右侧腹痛,也 更可以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还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妇,名字叫赵XX,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 时候,经西医张XX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后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不大,又往 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见什么。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她因为生产过一 男一女,所以对于有孕无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没有妇科病。于是来我处复诊。我说 :潮州人说的“饿不死胎不肥”,因此不会腹大。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吃补药”。给予 补中益气汤,重用归芪。第三天复诊。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你已经有了感觉了,是吗 ?”她说:“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这一个例子不仅仅在于说明凭脉知孕 ,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根据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而 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己也能知道。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这位孕妇 很兴奋的对我说:“我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似乎不过是虚应故事,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 腹检查的可靠。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这种诊断方法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很 有些看不起中医。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一样高明!” 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 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有的人可能提出:这不过是结合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 互相参合,推演出来的诊断而已。这种提法我认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为有孕无孕,遇到最 复杂的情况时,若根据脉征,也仍旧是可以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我现在举述三例如下: 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个女孩,未生过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 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孩子,刚好这次月经过期未至,于是要求我给予诊脉处断。我察过 脉,说:“还看不出。再过二星期来复诊”。将近二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 就便搭诊。大家都默不作声。我诊过脉便说道:“根本不是怀孕,没有胎脉”。她的家婆笑着 说:“你上次看过脉后,第二天月经就来了。如果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 了。” 2、月经未到期,28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实。我说有孩子。 她爱人说:“不对,月经还未到期”。其实一般经期当临而未至,只要逾期多过一两天,不必 过期太多,仅仅31天左右,脉上也往往可以看出有孕。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 ,虽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气不牢固。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 级,不慎跌下,因而子宫出血。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后来又 大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

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脉气也降低 了。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渐有好转,可以步行来门诊。脉象方面,还是有孩子。他爱人说 :“这是不是还是以前的胎呢?”我说:“以前胎脉是左边手,现在仍是左是手,所以是以前的 原封未动。”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孩子。这一点,说明:第一,28天脉即表示怀孕; 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脉 气低落,而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断非葡萄胎——有位叫纪XX的,据说因为怀了孩子,子宫出血,经过妇科治疗 ,没有好,要施行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青蛙试验第一次十性,第二次一性,西医 的诊断是①流产先兆,②葡萄胎。经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于是替她治疗,血干 净了,还有多少白带;仍需要继续治疗。服药期中,胎气还未恢复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 大力努责,竟连胎都下来了。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萄 胎。 4、葡萄胎的脉——就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阳人,有过两次葡萄胎 ,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但自己已认为受孕无希望。第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还是说 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据脉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满足了 10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生很惊讶。于是我她接生,产下了一个女胎。这女人认为这 是破除迷信的胜利。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辨认出来的。 十二、诊脉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浅 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实。按之滑疾而数的,为三月。但疾而不散的,怀孕必五月以 上。 此外诊断有孕的方法,是孕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吐而脉象不病,或脉 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可以认出她是有孕的。 十三、有关月经之脉 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征 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妇女病号笑起来:“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知道”!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 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 ,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 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 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脉 腹那有瘤之脉,其状不一定。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搏动时,数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 刺指那样。我说:“左尺脉如勾,腹内左侧有瘤一块,是吗?”病人说:“对”! 十五、直上直下之脉 至于张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脉波,所谓思春脉,仓公传上说:“所以知韩女之病 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涩而不属,涩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 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我所体会的,和仓公传上说的是一样。 十六、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 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 和不断的发现它。 K、魏长春论脉 —— 《诊脉须识常与变》 来源:清阳客栈 作者:连建伟 整理者(连建伟)按: 1974 年春节过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 魏长春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对脉学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供 我学习。这篇医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轻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开发表。现征得 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医师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缅怀魏老,并传绝学于后人。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 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 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 知常

篇 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 血。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寒为虚。数,为在腑,为热为实。滑为 血有余,涩为气独滞。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 ,故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 故统于数。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各别,因迟数以呼吸定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 其形状,且滑、涩两脉,多主气血,故此两脉虽无所统,平列于浮沉迟数为六纲。 1 浮脉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即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之上。浮为风、虚、眩之候,阳脉浮为 表热,阴脉浮为表虚。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 盛去衰,来大去长。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形瘦多气者大忌 。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洪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躁,为口燥咽干。 芤: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察在浮举重按 之间得之。芤为失血之候,为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之征。火犯阳经则血上溢而见 吐衄,火侵阴络则血下流,而见便血、崩漏。 弦: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弦为血气收敛, 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 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主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 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弦兼数为劳疟,弦兼长则中有积 滞,两手脉皆弦为胁急痛。 虚: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然空虚,不能自固。虚为气血俱虚之 候,多为内脏不足之症,为伤暑,为虚损,为烦躁,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濡: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 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为虚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 亡血少气。 长: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长为气血皆有余之 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 热,为阳明经热盛。 散: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散为 气血耗散,脏腑真气消耗。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犹为平脉。倘病脉见代散者病 危,主虚阳不敛,心气不足,多非佳兆。 2 沉脉 沉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间。沉为阴逆阳虚 之候,主阴经病,主气,主水,主寒,主骨,为停饮,为癖块,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 沉兼细少气,沉兼滑是宿食停滞,沉兼迟痼冷内寒,沉兼伏主吐泻,沉兼数是内热甚,沉兼 弦是心腹冷痛。 短: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短缩不满,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为气血不足之候,俱 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气壅,宿食不消。短脉兼浮为血涩,短脉兼沉多痞块。短脉一般只见 于尺寸,若见关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则是阴阳危绝之候。 细: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 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主诸虚劳损。为元气不足,内外俱冷,虚弱洞泄,忧劳过度。或为湿 侵腰脊,为积为痛,俱主在内在下之病。 实: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实为三焦气满之 候。俱主有余之病。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塞,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伏: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觉隐隐然。伏为阴阳潜伏, 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见脉伏者,不可发汗。主痛甚,为积聚 ,为疝瘕,为吐泻,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营卫气闭而厥逆。 牢: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以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牢为 沉寒里实,或劳伤痿极之候。沉寒里实者,为疝 症瘕。劳伤痿极者,多近乎无胃气之危殆 病证,是虚病反见实脉。此外,有见于骨节疼痛之表证。 革:沉失常度为革,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一般。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两 脉相合之象, 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证。 代: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良久方还,复动,前后歇止均匀,而有定数。代为 脏气虚衰,气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见此,是为一脏衰竭之象。若因病气血骤损而至元气卒 不相续,或因风因痛而致则为病脉,妥善调治,仍属无妨。 3 迟脉 迟脉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来去极慢。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 脉来不及。居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主寒,主虚。兼浮为表寒 。阳不足,身必恶寒。兼沉为里寒。阳不足,常脏寒下利。 微: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按之如欲绝。微为气虚血弱之候,又主 阴寒。亦有外感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不属于寒者,当分别之。总之,气血微脉亦微,主虚 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 弱: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轻取则无。弱脉为阳陷入阴、精气不 足之候,亦主筋。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筋痿,为虚亏。弱而兼滑,为有胃 气。弱而兼涩,多为久病。阳浮阴弱,则为血虚而筋急,恶寒发热。 缓: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迂缓,呼吸徐徐。 缓为气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无徐疾微弱之偏,则为神气充足,脾胃正常之 象。倘为病脉则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为外感风 邪,兼沉为血气虚弱。 结:迟而时止为结。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又复来。结脉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 。此为阴脉之极,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积聚,为宿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食饮留 滞,为七情郁结。兼浮为寒邪滞结,兼沉为积气在内,虽多因气血凝滞所致,但应注意其因 阴阳虚损病变而来,以免贻误病机。 4 数脉 数脉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动疾速。数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为有热的征象。数 而浮多为表热,数而沉多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 紧:数而弦急为紧,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如牵绳转索之状。但至数 却不及六至,又名急脉。紧为寒风激搏伏于营卫之候,主寒,主痛,内而腹,外而身,有痛 多见紧象。亦有热痛者,但必兼实数。热为寒束,故急数如此,但须有神气为妙。紧而兼浮 ,为外感风寒身痛。紧而兼沉,为腹中有寒,或为风痫。 促:数而时止为促,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之状。促为阳独盛,而阴 不能相和之候。怒气逆上,亦令脉促。此阳脉之极,为气痛,为郁闷,为毒疽,为瘀血发狂 ,为三焦郁火,为痰积咳嗽,为喘逆。 动:数见关中为动,其象数而独见于关。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 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动脉为痛,为惊,为泄痢,为拘挛,为崩脱,为虚劳体痛,阳 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5 滑脉 滑脉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滑脉为血实气壅,血不胜气之候。主 痰饮诸病,为血瘀血盛。妇女经停无病,诸脉调,惟尺独滑,为有胎。上为吐逆,下为气结 。滑而兼数,为热结。 6 涩脉 涩脉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主 血少精伤之病,为无汗,或为血痹痛。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为胎病。无孕而见涩脉为败血之 候。 第二部分 达变篇 1 脉有疑似须辨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脉多热,迟脉多寒。弦紧为实,细微为虚,此为常理。然疑似 之中,须当辨别真假,关系非轻,不可不察。 如浮虽属表,而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其脉见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作为表证。 沉虽属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则见沉紧。是沉不可概作为里。 数为热,但真热者,未必数。而虚损症阴阳俱困,气血失调衰弱,虚甚者数愈甚。是数 不可概作为热。 迟为寒,但外感病初愈,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作寒。 弦紧类实,但真阴胃气大亏,阴阳关格等症,脉多豁大弦紧。是弦紧不可概作实证看。 微细类虚,但凡痛极气闭,脉络壅滞不通,常见伏匿微细。是伏未必为虚。 由此推之,诸脉中皆有疑似,皆须详辨。 2 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此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舍症从脉舍脉从症》) 徐灵

胎曰: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若辨 证不明,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 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 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 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噎嗝反胃,脉如常人 ,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 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2.1 舍脉从证 脉浮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 之,不宜发汗。 脉沉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从汗解,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 辛汤汗之。 脉促为阳盛,当用葛根芩连汤清之。而脉促并见厥冷则非灸百会穴以通其阳不可。此等 促脉,非阳盛之候,应当舍脉以从证。 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身体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则迟 非阴寒之候。 2.2 舍证从脉 有表证应发汗,是为常法。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 。 里证用下法,则属常规,如日晡发热,则属阳明,而脉则浮虚,则宜发汗,可用桂枝汤 。 结胸症具,当与陷胸汤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予桂枝人参汤温之。 身体疼痛,当以桂枝、麻黄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 3 切脉以有神无神辨吉凶 李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神无不在。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脉法曰:“ 脉中有力,即为有神。”“有力”二字,最当细心体察。如实、紧、弦、牢均系有力,均属病脉 ,以是知力者非强硬之谓,是中和之谓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 之脉。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脉也。若其太过,即弦紧真脏之脉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 兆也。 4 诊脉实践经验点滴 4.1 热病脉伏乃火邪内郁。外感热病邪热内闭,有脉不起者,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 脉伏曰双伏。此非阳证见阴脉,乃火邪内郁,血分郁结,不得发越,阳极似阴之候,必得大 汗方解。治法当以凉药透达为主,忌用辛温热药。(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 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2 脉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临证遇到脉极粗大,重按无力,面色苍白, 头部有汗,往往是阳气浮散于外的虚证。此等证候虽有外感,亦忌表散,须当急进纳气固本 之方法,以救暴脱(即休克)。(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 4.3 脉极微,也有伏匿脉,为邪闭之症。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则 现坚牢者,六部皆无脉,惟尺后则实数有力,为伏匿脉,不可认作虚寒,是实热邪闭之候。 (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4 牢脉多主症瘕肿瘤。牢脉浮按不见,沉按坚硬实大有力触指。牢脉主实证。凡见 此脉,其腹多有症瘕肿瘤或癌症。 牢脉与革脉不同,牢脉沉坚有根,革脉浮坚无根。 牢脉与伏脉不同,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则实大弦长 重按便满指有力。(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5 革脉为大虚之脉,主亡血失精。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曰: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 则亡血失精。临证实践,革脉形状如按鼓皮,外虽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虚,虽大而不洪,有 力而不滑。凡见此脉,其面色多苍白,按其腹必软,行动则气促,是外浮内空,再生障碍性 贫血最多见此脉,极难治愈。(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 4.6 久病倦怠无神而见缓脉则是败症。《三指禅脉诀》说缓脉为无病之脉,最佳,诸 病见此则无危险。临证实践,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纳日减,其脉虽见和缓,多致不救。因 而深信《慎柔五书》查丁吾之言。他说凡久病之人,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 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见和缓,体倦者决死。实践证明确实可信。 (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7 暴病发热,脉虽弱,须从

外感论治。治病必须详察外感与内伤,暴病发热脉虽弱 ,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同时兼察舌质与舌苔,外感发热,大多有苔 或黄或白,内伤症发热,舌光无苔居多。其舌嫩红、淡红、绛赤,需分辨其血虚、气虚、血 热,脉证合参,分辨益明。(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 4.8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能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 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是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如火在下而以湿草盖之,则闷而不舒,必至烧干而自尽。故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参见魏 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9 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虞摶(天明)《医学正传》曰:“生成之 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 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 血易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故多寿。”按脉急数多夭, 验之临证确然。凡青年男女患劳损而脉大急疾者,证多难治。虞摶所云,急数者气血易亏, 迟缓者气血和平,盖全在平日涵养功夫。要做到外动内静,心平气和,使自身气血调和,自 然身体健康少病。(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 4.10 寡妇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妊娠脉,以滑动滑疾居多,但寡妇及逾龄未婚处 女,其两尺脉滑动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欲不遂所致。《褚氏遗书》曾有论及,凡临证必需细 辨,切勿误诊为怀孕。故古人四诊望、闻、问、切,以察脉殿后,是脉有可凭,有不可凭的 至理存在,应当通常达变。(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 4.11 脉过旺与过弱,须细心详辨。老年人气血已衰,脉宜衰弱,过旺则病。若脉盛而 不躁,健饭如常,此禀受先天特厚,是长寿之征。若脉强而躁疾,则为孤阳。 青壮年脉宜充实。若脉弱则多病。青年气血旺盛之年,而见脉弱,是虚弱不足之象。若 脉体小而和缓,寸关尺脉相等,此秉质清静有涵养,是无病之征。若脉细而劲急,,则为凶 兆。 执脉辨证是为常,随人变通,灵机变法。肥盛之人,气盛于外,而肌肉丰厚,其脉多洪 而沉。瘦小之人,气结于中,肌肉浅薄,其脉多数而浮。饮酒之后,脉必浮洪。远行初至, 气血未宁,脉多见疾。(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 者夭》) 4.12 秉体不同,脉有六阳、六阴、反关及无脉之异。六阳脉,是强大有力之脉,而不 是坚硬脉,此乃秉体特征,而非病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与沉细细微脉不同。 凡遇此等脉象,必须从整体考虑,并在平时注意。若初诊遇着脉象强大或细微,必须详细询 问病人平日脉象有无特殊。 还有反关脉和终身两手无脉的病人,都是素体的脉象,临证均宜细辨。(参见魏长春《 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L、我的诊脉方法 来源:爱爱医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有西医,也有中医,我初学时,我临床进修的一位老师也这样 认为,在他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 神秘罢了。然我不以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他们所说的那 样,也不会流传到今天的。 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 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 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又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 中了了,指下难明。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 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几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 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 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

和缓均匀,即为有 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 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 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 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 ,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 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 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 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 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 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 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 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 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 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 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 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 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 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 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 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 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 也许还要提高水平,呵呵。 打字对我来说真是太难了,很长时间哪,或许对初学者有点帮助,希望不会误导了你们 。 M、我所看到的脉象 来源:爱爱医 作者:张露清 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据,以为寸关尺 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搞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 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变化复杂而且 范围广泛的东西配属和分布着。恐怕是理之所无,事不可有。其实,我认为持这样的理由去 非议脉学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他并没有触摸到实质。如果以为短小的方 寸之地,不能窥察内脏的全景,那么,且试举一律请问:箫笛上面的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 密迩吗?为什么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1234567各种音色和曲谱呢?血液在血 管里面流循,在经过桡骨动脉时,固然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官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然而 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 《内经》提出察脉和诊尺的诊术,扁鹊难经,独取寸口,其法更为精致。所以能在两尺 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样,这是诊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来,名医辈出,在脉诊的一点 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但由此却也说明了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 ,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可是,它是应该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发掘的。我个人几 十年的经验,对脉学的体认如此。感觉到从脉诊上来断病,其正确性是很大的。 现在以诊妊娠的滑脉为例:女人有孕,两寸见滑。滑的脉象,确确实实是如珠走盘。左 寸滑为男胎,右寸为女。滑脉亦主有痰,

凡膈上有痰的病,脉多滑象,但这种有痰的滑脉, 却不是像如珠走盘那样。在我多年的临床上,所见都是如此。 据脉以断定生死,真可以说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脉,主要是看两尺;左尺肾 水,右尺肾火。若尺部无脉(男右女左),必死。这是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可以征验。有 这样的脉,即使言行、举动、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无疑。试举一个病例:有一个女病人 ,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诊。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厅,半途晕倒在地,苏醒后,扶持到厅上,当 时病情严重,但左尺有脉,我说无碍,终于医治好了。后来第二次患病,病势较轻,坐在厅 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却没有脉,我判断她必死。结果,迟半日后,即告死亡。这是看死脉 的诊法的一种,在这之外,还可以看脉象的彼此相生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痨久咳病人, 出现数脉,甚至实大洪盛的,必死;因为洪数属于火脉,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现于肺痨久 咳病人的脉象中。其他各脏的病的生死脉,都是像这样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它。 还有思春的脉象,表现在左关的特别弦旺上;这种弦脉,上贯寸,下贯尺。若发现如此 形状的脉波,则绝不能使用辛温的药剂;误用辛温,必发癫狂。故有此脉象,不论男女老少 ,都应该给予滋水平肝的疗法。 祖国医学的脉诊学,前人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一般分已被记载在医书里面。前人并没 有欺骗我们。我们体会不到脉象及其有关辨识疾病的脉法,只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 肯虚心而已。 N、学好中医必先学习诊脉 来源:新浪博客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 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 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 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 ,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所以《内经 》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老 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 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事实上历代医家无不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我的老师梁秀清在学医之初,先学了 3年脉诊,他凭着这一手脉诊的硬功夫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老师黄杰熙 也是对脉诊的学习和研究下的功夫特别多,上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入手,下从历代脉书与名医医案中搜求研究,并一点一滴加以验证,才掌握了“平脉 辨证”这一中医看病的“诀窍”而成为临床大家。我自己在开始学习中医的几年里,尽管背熟了 药性和许多方剂,一到用时就对不上号。后来拜师学了点“平脉辨证”的本领,才在临床中大 有长进。 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大医院应邀诊治一个住院病人,男,36岁,高烧(38~39度) 20日不退,经省城各大医院专家会诊,打针输液均不见效,从外表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怕冷 ,虽在夏季的三伏天,仍然穿着羽绒服,十分虚弱,连说话的劲儿也没有,但诊其脉却浮数 而濡,沉取也有力,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层面粉,但舌苔中心色黄,据脉诊判断其为暑湿之热 过重、外形寒而内大热的暑湿证,遂开方用生石膏150g,滑石粉60g,佐以党参30g,知母 30g,连翘20g,苡米30g,佩兰10g,苍术15g,香薷15g,甘草10g,这个方子总的意思是 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扶正祛邪,令其4小时服1次药,服药两剂烧退病愈,神清气爽,出院 回家。此案若仅从望诊问诊,见其如此恶寒,很容易判断成风寒感冒,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曾治过一个50多岁的妇女,患子宫大出血,弄得屋里地下都是血,观其面色苍白,语 言无力,脉微弱,病势垂危,急令其用1枝高丽参切小块开水一次送服,很快就不出血了。 还有一个年轻女医生来了月经20多天一直止不住,兼有脱肛,脉细弱,令其服一小块人参, 约指头大,很快经血就止住了,后来又服了半枝人参,身体也好了。书上并没有说人参有止 血作用,但以上两例从脉诊来判断,均属气虚,用人参补气就能止住血,因为气是血之帅。 用人参必需掌握其脉是沉细弱,倘是浮或数均不能用,那等于火上加油,两寸沉弱也能用。 但关尺很大就不能用,那就会把肝火引上来,

只能加重病情。六脉沉细最好用,当然如果有 口干现象,最好配上天冬、生地,叫做天地人“三才汤”,用来治疗气阴不足。 如果遇上疑难证,那更得要凭脉诊来用药。我曾跟我的老师黄杰熙看过一个怪病,她是 一个中年妇女,平时她跟好人一样,只是不能上楼或上坡,上则眩晕倒仆,十分骇人。多方 医治无效,住省某大医院治疗近1年。CT、B超等各种仪器也检查不出病来,作心脏病试治之 ,根本无效,院方以“不知何病”相辞,只好出院回家静养。当时黄师诊见其寸脉大而兼实, 关尺则沉迟细小,断为气血郁停上焦、难于周流中下两焦所致。上楼上坡,则郁血上奔,冲 激脑部,故眩晕仆倒;走平路则无激动,故安然无恙;下楼、下坡,则气血下注,故亦平安 。遂治之以怀牛膝、代赫石等引血下行之药,两剂即痊愈,结束2年之休养,随即上班,后 逢“九九”重阳节,随其家人登山,上下自如,胜过常人。此案若不依脉诊何以能断其为气血 郁停上焦而愈此怪疾呢? 西医诊病靠的是听诊器、X线、B超、CT、多普勒、心电图等以及各种化验数据,这些只 可作为中医的参考,不得为中医处方用药的凭据。中医诊病靠的就是脉证,脉证不明,有如 盲人夜行,方向不明,用药岂能奏效?中医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里有大学问。孙思邈说:“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备急千金要方》)对于脉诊这 样一个重要的内容,在5年中医大学教育中,只占了区区20个课时,而且授者多不懂脉诊, 讲课往往是一带而过。造成学生在临证时指下茫然,只好据问诊而来的征象,以成方经验为 用,这就叫本末倒置,所以治愈率不高。所以许多人觉得中医很难学,中医院校毕业生乃至 博士生尽管背了满肚子方剂,一到临床还是开不了一张对证的方子,甚至在临床中干了多少 年疗效还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突破脉诊这一关。如果说学习中医有 什么窍门的话,学好脉诊就是主要的窍门。掌握了这个窍门,临证中凭脉辨证兼顾其他三诊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能看清楚了,用药大方向对了头,就会减少失误,就不难取得疗效, 甚至能治愈许多疑难病。 O、杨则民论脉诊 来源:放心医苑网 按:网上讨论脉诊的帖子似乎很少。现在把近代名医杨则民论脉诊的文字贴在这里,希 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或争鸣——业中医者若对此无话可说是难以想象的。杨文中有个别术语可 能会引起误解,比如那时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称为心房,故特别指出。又,《潜厂医话》 中的“厂”字,读作AN,意思与“安”大体相同。 杨则民氏为近代著名中医,理论造诣很高。拙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曾有专节介绍 。以下所引,是他对脉诊的见解。杨氏所论或偶有不当处,但总体而言,笔者自觉不如杨氏 认识精当。引文见杨氏遗著《潜厂医话》。(董汉良 陈天祥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引 用时改正了几处比较明显得错别字和句逗。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 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 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此李时珍之说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 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此张景岳之说也。 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 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记?篇鹊传》曰:“ 视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但以脉为名耳。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 后人乎。 考古人切脉,非独寸口而已。十二经,奇经八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冲、任、 督、带皆可按诊之,王叔和之脉经详言矣。盖脉之搏动原于心房,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 人迎、趺阳、巨里古人多诊之,惟桡动脉为最浅层,按之更明晰耳。最先论述按桡动脉(即 寸口)者为《难经》,后人因奉之以为不易之诊法(《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 扁鹊也”可证)。按脉之搏动而相对的分为种种脉象,其名与日俱多。伤寒金匮所言,只十余 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此外如柯琴 主十脉,陈修园主八脉,近人恽铁樵主内经十脉,殆无一定者也。以脉测

病已近悬揣,更分 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试以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诸家所分配者 观之,其差参殊甚,比而观之,其异如下: 左关以候肝胆,右关以候脾胃,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与心包,张与二李同,王则以候 心与小肠也,其异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则以候肺大肠,张则以候肺心包也, 其异二;左尺以候肾膀胱,诸家同,惟张更加大肠,时珍更加小肠,其异三;右尺以候肾大 肠,二李同说,而王则主候命门三焦,张主候肾小肠也,其异四。呜呼!区区寸口三部而异 说如此,将何取信于后人乎。此皆悬揣无验之谈,宜其随人不同也。 时有人,其诊脉只以寸候上焦诸病,关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诸病而已。此则内经:“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胫足中事也。” 以脉取名,大抵可分三类。以按脉轻重而得其状者,以浮沉为纲,浮者轻按即得,沉者 重取才明。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 其象也。其浮而无力者为濡脉,其浮而极有力者为革脉。其沉而无力者为弱脉,其沉而极有 力者为牢脉,其沉极如无者为伏脉。脉在革牢之间,三部皆有力者为实脉,皆无力者为虚脉 ,无力甚者为微脉,无力而大者为散脉,但中空无力者为芤脉。共计十二脉,皆统于浮沉。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一呼吸间三至者为迟,六至者为数脉搏。数脉时而一止者 为促脉。四至者为缓脉,其时而一止者为结脉。七至者为疾脉,时而一止须臾复动者为代脉 。共计七脉统属于迟数。 以形状分者,滑涩为纲。往来流利如珠者为滑,滞涩艰难者为涩脉。弦细端直按之且劲 者为弦,较弦更劲左右弹指为紧脉。来盛去衰为洪脉,粗大阔为大脉。形细如丝为小脉,如 豆乱动,动摇不移为动脉。来去迢迢而长为长脉,缩缩而短为短脉。共计八脉,皆以形状为 言,统属于滑涩。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 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 。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 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 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脉诊之真诠 按桡骨动脉之深浅、部位以候病之深浅者曰脉诊。前人仅依临床经验,师心自用,对此 有种种玄妙之谈:“合色脉之法,圣人所首重,治病之权舆”、“色脉之要,可通神明。”今之 西医,则祗用以识至数,候心脏。对前人脉说,一切置诸不问。中医脉说之夸张者,诚应弃 不顾,而精切有当于治术与诊断者,宁可置诸不问乎?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乱正,启今 人之悟解。欲令诊脉之法,不局于心脏,精巧之诊,重光于将来也。先祛惑论,次布真解。 一、脉诊之惑论 中医脉诊之法,肇始于素问,宏通于越人,而大成于叔和。自是厥后,代有名家。然决 阴阳虚实于三指之下,别表里内外于方寸之内,其事虽简,其理难解。前人只凭临床之经验 ,而无诠释之科学,臆见所及,遂多谬说。此时代限之也。时至今日而犹信以为真则惑矣。 考中医脉说之惑乱后人者,殆有三端: 一曰脉分部位之误:脉分三部,所以为切脉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脉,所以便别脉状也。 弦紧虚实大小等脉状,非以三指察之则不明,若今西医仅以至数诊脉,则只取一部用一指足 矣。脉分九候,所以便诊脉也, 浮沉虚实牢革诸脉,非举(浮按)、按(中按)、寻(深按)三法候 之则不明,此至浅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见素问 三部九候论),则推理过当之谈虽非合理,尚无大过。其牵强附会遗害后世者,莫如以脏腑 配当三部之说。 夫寸关尺三部之分,原为取便诊脉,前人不于脉与疾病影响上求确当之理解,无端而以 脏腑部位配当之,几于治丝益纷矣。考素问、难经、中脏经诸古书,虽已以五脏配当之,然 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后,则凿然分左右,配以五脏六腑矣。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寿 喻嘉言 李士材 张景岳 左寸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 心、膻中 心、心包 左关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膈 肝、胆 左尺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大肠 肾、小肠、膀胱 肾、膀胱、大肠 右寸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 肺、胸中 肺、膻中 右关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右尺 肾、膀胱 命门、三焦 三焦、心包 肾、三焦 肾、小肠 命门、三焦、小肠 上六家皆医界之名家,对脏腑任意配当如此矛盾,则其说尚足信赖乎?尝考《千金方》 《伤寒论》,均无此说,即看紫虚《四言脉诀》亦谓:“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对六腑亦不 肯板言某部属某也。故吴草庐知之,则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 肝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皆手太阴之脉也……为六脉之大会,以占 一身焉。”李时珍知之,则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可耳,非五脏 六腑所居之处也。”又曰:“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 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张石顽知之 ,而对惑人三部分别脏腑之问,则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语曰:“山川而能 语,葬师食无处,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其脏腑配当三部之谓矣。 前人之不信配当脏腑三部者,转而奉难经之说以为圭臬,难经十八难曰:“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 疾也。” 按难经此说,与《内经》“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脉之上中下三部,诊人身之上中下 三部相合。后世徐春甫《古今医统》即据此说立论,谓:“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 、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胫、足之 有疾也,大小肠、膀胱皆在下也。”吴鹤皋脉语,丹波元坚脉学释要,皆主此说者。按:以 吾人平日经验,此说虽非绝对正确,殆亦可信从也。 二曰以脉主病之妄: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 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 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 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尤荒谬者,且凭脉以断人之死期,孕之 男女,富贵贫贱,几皆以三指决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无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 以脉主病之说,创于《内经》,而大张于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关上脉紧而滑者虺?动”,“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均见王氏脉经),仅凭三指而断之,其 可笑如是。夫脉为桡骨动脉之浅层,为各动脉中之一种,据此以候气血之盛衰,疾病之进退 ,如是而已。若桡骨动脉可以分部而断疾病,则颞颥动脉、足动脉皆能博动,将亦凭之以断 病乎?盖病有千百,脉不过20余种,以20余种之脉,而欲主断千百种之病,其无当于理一 也。病情改变,脉亦改变。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脉。然在下利之初,则尺实、尺洪、尺 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后则尺伏、尺沉、尺滑、尺绝亦可见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断下利矣。 又如劳瘵咳血诚多弦数之脉,然劳瘵之初,浮数、浮洪、洪弦等脉皆常见之,而劳瘵之极, 每见洪大、细小、促急之脉,是弦数固不能概断劳瘵矣,其无当于理二也。且生人构造不同 ,禀赋不同,其应于脉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终身脉至沉细者,有甚洪滑者,已现结脉而 始终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应指而强壮如常者,以脉断病无当于理三也。总之,诊断疾病应 以各项见证参以切脉而断之,不能仅凭三指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前人固明示吾辈以 正法矣。 三曰脉象分类迷惑:前人脉说纷乱异常,而尤令人不知适从者,莫如脉象之分类。《内 经》以十二经脉左右相同,合之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二十八脉,实则二十四脉耳。高 阳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为二十四脉。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结、促、代为二十一脉。陈无 择分为二十四脉(与高阳生种名不同),滑寿分为二十六脉。李时珍分为二十四脉。李中梓分 为二十九脉。章潢分为十五脉。陈修园分八脉。柯琴以阴阳分为十脉。张景岳分为十六脉。 张石顽以对峙立论,分为三十二脉。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脉状如此歧异,岂非怪事。所以然 者,以前人不明脉之真象耳。 夫脉分浮沉,所以显脉压之高低也;脉分迟数,所以明脉搏之至数也;脉分紧软,所以 示脉管之弛张也。脉分滑涩,所以见脉波(血行)之通塞也;脉分结代,所以知心房之

病变也 。脉状多种,无不在此五纲中。依此五纲而分别隶属之,则一切惑乱之说可清矣。 故脉之状脉压高者,曰浮、洪、革、动,四者程度之差;状脉压低者,曰沉、微、牢、 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计八脉,皆以浮沉为纲而分别脉压之高低者也。脉之状脉搏多者,曰 数(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脉搏少者曰迟(三至)、曰缓(不及四至),共计四脉,皆以迟数为 纲而计数脉搏多少也。脉之状脉管神经亢进者,曰紧曰弦,状脉管神经衰退者,曰软曰弱, 共计四脉,皆以分析脉管神经之弛张也。脉之状脉波(即血行)流畅有余者,曰滑曰实曰长, 状脉波不畅不足者,曰涩曰虚曰短,共计六脉,皆以滑涩为纲,以辨血行之畅阻也。心房衰 弱或瓣膜启闭不全,则血液喷射于桡骨动脉者时有间歇,曰促曰结曰代,皆间歇脉也,曰散 则心动濒于停息之象也。共计四脉,皆主候心脏者也。以上总计二十六脉,一切脉状可以尽 之。又有怪脉(亦称绝脉),所谓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为心动将息时之搏动现象。 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依稀仿佛莫可指究,纯为虚构不可信也。 按:脉之搏动原于心房(内经称之“脉者心之府也,血之荣也”,以心主血正此义),脉状 变化系于神经(古人以神经名气),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人迎(颞颥动脉)、趺阳(足跗动 脉)、巨里(即心尖)、脐部(腹动脉),古人每按诊之,非独寸口脉(即桡骨动脉)也。惟寸口脉为 动脉之最浅层,按之最明晰耳。既知寸口脉为诸动脉之一支,其变化与诸动脉相等,不但脏 腑配当十二经脉之说可以废,即以左人迎而右气口之说亦可废。不仅以左右分气血之说可以 废,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阴阳之说亦无不可废者。知夫此,而方足以诠真。 专主寸口脉诊法者,始于扁鹊之难经。内经则全身诊断法也。《史记?扁鹊传》曰:“至 今天下言脉者,因扁鹊也。”尤为明证。然扁鹊虽创明寸口脉诊病之法,实不纯信三指者, 《史记》称:“视见垣一方人,以此(指脉)视病,尽见脏腑症结,特以脉为名耳。”扁鹊尚然 ,况后人乎。张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病情矣,不过再 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而徐灵胎之论尤 为明确:“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后人昧于此义,死信某脉主某病之说,不知伤寒金匮为我国医学之宗,其论病论治之际 ,无不以脉为辨证之参考(伤寒论平脉篇为王叔和附加,后世删之是矣),曷尝以脉主病乎!荒 诞之士,于多言偶中之机而凿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脉主病之 妄而后可以诠真。 三指按脉,最易陷于主观之成见。寸口不能自语,病人不能自识,一任医生胡猜胡说, 竟无可以证明者。不但洪与滑、弦与紧、牢与实等脉可师成见而随意名之,即细与微,实与 弱之间亦可依成见而混之。此脉名所以混乱无状也。本文所作,凡前人七表八里之分,阴阳 对立之分,一切不取。仅就脉压、脉搏、脉管、脉波、以及心动五项而分别叙述之。 以脉压高低分者,浮沉为纲。凡脉压之高张者,其脉必现浮、洪、革、动之状;脉压之 低落者,其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欲知脉压之高低,可以按脉之轻重而得其状。轻按 而得者为浮脉,重按才明者为沉脉。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可得其象也。沉为骨脉, 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脉压所以高张,为血行充盛之故。血行充盛,若非全身发热 ,即局部炎症充血之故。发热或充血,则血行旺盛应之于脉,乃显浮、洪、革、动之象。脉 压所以低落,为内脏器官或下肢局部充血,血聚于内下之故。 凡腹腔症瘕,大便闭结,下肢痹痛,少腹疝痛,生殖器等痛,皆于患部起充血现象,而 上腹血量随之减少,应之于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古人所谓“沉主里也”。又浮洪革动 四脉,只表示脉压高张程度之异。故脉压高张之向外者,轻按即得为浮脉。脉压高张之宽大 者,平按即得为洪脉。脉压高张向外,轻按有力重按无力者为革脉。古人所谓“如按鼓皮, 内虚外急”者也。脉压高张,三部中只一部圆湛,其他二部圆而不湛者为动脉。惊恐之后、 剧痛之后、月经偶阻、气血痰偶凝滞于一处时,常见动脉,此为一时性发现之脉而非恒态, 固亦属于脉压高张者也。其脉压因向里而低落者,以沉微牢伏四脉状程度之差。凡病局于腹 腔或下肢时,上肢血量随时之减少,脉压因而低落,前人谓为“气血困滞不振之故”。斯时按 脉

须取之肌肉下,得之者为沉脉。须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者为伏脉。重按极细而若有若无 者为微脉。重按方得,似沉似伏而实有力者为牢脉。此皆脉压低落之脉也。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平人之脉,一呼吸间四至,一分钟间七十五次为常态。虽有 血压高张患者,神经质者,脉搏至数常较一般人为高,而仍不害健康者,然其为病态则一也 。 盖脉不能自动,脉之搏动原于心房之启闭而动。故心房有变化,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 。脉管壁有能弛张之纤维神经,其弛与张恒受神经中枢之支配,故神经而受刺激,或其本身 病变,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前人以一呼吸间三至为迟脉,心动缓慢故也。四至或不及四 至,现无力状者为缓脉,脉纤维神经松懈故也。其一呼吸间六至为数脉,体温增高,神经兴 奋,心动加速故也。一呼吸间七至为疾脉,神经亢奋已极,心动骤速故也。得疾脉者每为预 后不良之兆。 以脉管弛张分者弦弱为纲:脉管纤维神经受病的影响而现拘急时,三指按之宛如琴弦一 条者为弦脉。在病变进行时为神经亢奋病势方张之征,所谓“弦主肝”也(古人主肝即现代意义 之神经)。在病体衰弱时为预后不良之兆。(别有按弦而成两条者,为双弦脉。多为体弱虚寒 之象,其所以然之故则不明。)脉管弛懈无力,按之圆而不湛者为弱脉。急性热病热退多现 弱脉(为顺证)。若为亡阳大汗之际,大出血之际,心脏麻痹之时(均因血行缓弱之故),热高到 40度以上之时,(中风、脑膜炎、伤寒热高时现弱脉者,为延髓发炎,迷走神经兴奋而制止 各部分之动作故也。)凡症弱体弱而现脉弱者顺,平人、壮人而现此脉为大病之前兆,因神 经已示异常也。热病初期而现此脉为凶兆,因中枢神经已失调节也。其与弱相似而较有力者 为紧脉,风寒外束,体有剧痛时常见此脉,为神经亢奋之故。其与弱相似而更无力者为软脉 (亦称濡脉),暴病得此十无一生,所谓脉无根也。 以脉波盈缩分者滑涩为纲:脉管壁有弹力,对血管内血流之盈缩,能自动的扩大或收缩 以调节之。故于人体贫血,或充血或出血时,脉之波动常态现出一定之征象。即如大吐大下 大汗之后,津液损失过多,血液之水分夺去,血流因而不畅,其脉波必短而虚涩。汗闭尿闭 腹水浮肿之时,体内水分过多,血流自然旺盛,其脉波必长而实滑,此实验理论皆合之事也 。前人以按之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者为滑脉。此为气血充盛之脉,为健康脉。病人有此,为 预后良好之兆,病虽甚,无害也。其滑而溢出三指之外,直上直下,如循长竿者为长脉。其 脉长而兼大,浮中沉按之有力者实脉。长脉实脉皆为抵抗力强之征,急性热病有此,可用攻 击疗法,脏腑痼病有此为自然治愈之象。惟失血及吐利后,热退后有此,为预后不良之兆。 盖各种出血,全赖血管自行收缩则出血自止,若脉长脉实则血压高、血行盛、血管所不能收 缩,为失血时无止歇之象,故为凶兆。吐利(不论肠炎痢疾)、热退后,体液损失,血液受伤 ,故脉细脉涩者吉,脉实脉长者凶。因津液亡失,体功应安静以图恢复,脉长脉实为体内不 静也。至于肿胀黄疸湿热三消淋闭诸症,其病出路在于肾脏之排泄,尤贵乎心脏之健全。脉 长脉实为心脏健全之征,故长实洪大之脉,于上述诸病,为预后良好之兆。 涩脉者为滑脉之反,虚细而迟,如雨沾沙,短而且难。此为脉管内血流不畅若阻之象。 故为不匀调脉。脉不匀调而又无力,为心房不健全故;为血液亏乏运行不畅故;为局部受阻 血行凝滞故;为脏气扰乱故。脉虚者为按之无力,与实脉相对。为正气抗病力减退之征。但 于热退后、失血后、吐利后为吉兆。短脉者与长脉相对,指下寻之,两头无、中间有,不及 本位,为血行喷射力减退故也。凡上述涩、虚、短三脉,皆气血衰弱、抵抗不足之验也。 以心房衰弱或机能失常,因而脉有间歇者以结代为纲:结脉者为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 止,或十数动一止之谓。其来势慢,其来数缓,有是脉者未必遂为恶也。久病人,虚劳人, 亡津亡血人,腹有症癖?者多有之。促脉者贯珠而上及寸口,时有欲止之势。其来势急,其 至数速,有是脉者若非喘息,即为胸满,常为重症。故促脉常为心悸亢进必有之现症。代脉 者为心动将歇之前兆。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止与结脉相同。然结脉虽有间歇,惟止而复来脉 转加速,故虽止而不失至数,所谓去而复来也。代脉则间歇以后,无加速搏动之能,所谓去 而不还也。病人得此脉者决无生理。散脉者为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脉与肉无界 限,

漫无根柢者也。为心肌沉衰,收缩不全,血液不能射于上肢,心动不久将绝之兆。 凡此二十六脉,脉象已包括一切。若提纲言之,只取浮沉迟数滑涩弦弱结代十脉足矣。 以上诠解,虽不免失之过略,而脉之真义固已概述无余。进而求之,在乎好学深思之士。 二、脉与诊疗之关系 脉之真义既明,试就与诊疗之关系言之,殆有四端: 一曰知病机:疾病千万,症候十百,若语其要则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字而已。辨此八字 ,可以论病,可以施治,可以用药,医者欲知病机必须辨此。凡新陈代谢机能之亢进者为阳 ,衰减者为阴;神经兴奋者为阳,衰弱者为阴;体力壮实者为阳,不足者为阴;血行亢进者 为阳,减退者为阴;病理机能积极者为阳,消极者为阴。其应之于脉,则浮、洪、革、动、 脉压之高张者为阳,沉、微、牢、伏、脉压低落者为阴;脉管紧张而现弦、紧之脉者为阳, 脉管弛缓而现弱软者为阴;脉搏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血行充盈鸸同滑、长、实脉者为阳, 血行不足而现涩、短、虚脉者为阴。且症候变化不一,有阳证而现阴脉者,为转机将恶象, 有阴证而现阳脉者,为预后良好征,此非以脉辨之不可也。复次,寒热者非仅以体温言之, 亦非阴阳之代名(所谓寒属阴而热属阳也),凡体温旺盛超过三十七度以上者为热,体温低落 不及常温者为寒。病势在进行中而排出多量(吐、利、汗、尿、痰)或热甚而不能排出者为热 ,病势停顿而排出减少,或不能自止者为寒。全身或局部充血者为热,反之贫血者为寒。然 有症状虽热脉反阴者,症状似寒而脉反阳者,尤非辨之以脉不可也。阴阳寒热如此,表里虚 实亦然,皆赖脉以辨之,此脉诊之所以为知病机之要道也。 二曰定治法:治病之道,除病毒扶正气而已,病毒猖獗则现病理机转之亢进,前人称为 实证。正气强盛则抵抗病毒而有余,每现症候发扬之状,前人称此为阳证。病毒与正气俱盛 ,邪正相杀,每现大热、大痛、大寒、大渴之象,前人称为实证。斯时应之于脉,必具洪、 弦、滑、数之象。若病毒已杀则由病理机转为生理机转,脉必缓弱而迟。正气衰弱则抗病之 力不足以言,而现弱症阴症。应之于脉搏则微软涩迟之脉乃见。若病毒方盛而正气已衰,或 正气方张而病毒已除者,则阳证阴脉,阴证阳脉,交互错综不易分明矣。伤寒论太阳、厥阴 二篇,于脉症相应与否之间甚详尽焉。古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者此也。然人症俱实, 可用攻击疗法;人症俱虚,宜用强壮疗法;人虚症实除病宜先,症虚人实不治自愈。于施治 进退之际,若非参以脉诊,何足以定治疗。张景岳曰:“治病之法无逾脉息。”知言哉! 三曰决预后:脉证以决预后最为明确。如中风、惊风等脑疾患,无论为角弓反张,为四 肢瘫痪,为不语如尸,为腹满遗尿,为便尿阻滞等症,脉以缓、弱、迟者为顺。盖病发时, 延髓之迷走神经兴奋而阻止各部分之动作,应之于脉,遂现缓、弱、迟象也。若迷走神经麻 痹,不能制止脉神经之兴奋,则脉必现实、大、数象。夫脑病至于延髓麻痹,则脑病之深可 知。故脑疾患之脉缓、弱、迟者吉,急、大、强者逆。急性慢性之热病,体温放散不已,最 宜注意心脏之健全。故宜洪大而数。心脏未衰之象也。故脉诀曰:“伤寒热病喜脉浮洪;沉 微涩小症反必凶。”“火热之症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 小必殒其躯。”皆以心脏盛衰而决生死也。(上引见《医宗金鉴》)凡体内病毒充盛,急待排出 者,脉似洪实为吉,如跌仆血瘀,淋沥便毒,癃闭尿毒,黄疸湿毒,肿胀水毒,内痈外痈未 溃时之脓毒,以及积聚块毒,三消病毒,血瘀内凝等症,皆待排出其毒素者,脉如洪实则预 后必良,以体力强壮能抵抗任攻击。若脉微细短涩则预后不良,病毒方张而人已虚故也。又 凡体液损耗过多(亦即病的产物过多),则正气自虚,病势宜杀,宜现沉小缓弱之脉,因病理 机转(亦即生理机转),由亢进而趋平常也。如大汗、大吐、大下(或久脓、新产亡血,其脉皆 以沉小缓弱为吉,若脉现实大而强,此为病势尚在进行之征。夫在体液消耗过多之后,而病 尤不绝进行,其生命尚能保持乎?故为逆也。又如“反胃呕吐,脉宜滑大”“上气喘咳,脉宜浮 滑”,固脉滑为消化机能旺盛之征(古人以脉滑为胃气),而二病又为慢性经过,惟消化良好, 斯能保持体力,有自然治愈之望故也。 四曰识病所:结脉代脉为心脏病之征,可无论已。而藉脉得以测知病之所在者,如脉浮 为病在皮肤向外之征,脉沉脉实为病在脏腑

向里之征,又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 有疾也;关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肾膝胫足之有疾也。 大小肠膀胱皆在下者也,亦依尺部。《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可实验而识之也 。又人体右部体内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于右脉;左部体内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 于左脉;此亦历验不爽者也。脉识病所,不过如是,而脏腑当六部非其伦也。 P、张锡纯脉诊发微 来源:杏林小筑 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重温该书,体会张氏对脉诊亦多有 发微创新,感悟颇深。 辨外感与内伤 脉象浮,为外感 张氏在寒解汤验案中载:一少年,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 效。张氏诊视,见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不省人事,其大 便仍每日一两次。诊其脉“浮数,右手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张氏分析:虽然病势垂危 之极,但脉浮表明病仍在太阳,且“右寸浮尤甚”,为将汗之势;其之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乃 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应天地阴阳和而后才能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才汗。此证因 为“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故而无汗则表证不解。对此,张氏运用大润之剂,峻补真 阴(熟地黄、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日连进两 剂),济阴以应阳,即日大汗而愈。此案表明:病人右脉寸浮,虽表证仍在,但内伤正虚已 现,故“右寸之浮大甚”,但两尺按之即无,表明两手尺脉均弱甚。未提左脉,表明左寸无浮 象。虽有外感太阳表邪未除,但正气虚象毕露。表证汗解,观“非必发汗之药始发汗也”,张 氏大补真阴,以阴阳和达表从汗解之妙。 左脉大于右脉,从外感论治 张氏记录一验案:周宝和,二十余岁,得温病,医者用药 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张氏诊其脉“左大于右一倍,”且“按之有力”。张氏分析认为:如果 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在右也 ”;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从外感论治,方用小剂白虎汤( 生石膏用五钱),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 右脉大于左脉,从内伤论治 张氏验案:陈某,年四十余,自正月中旬,觉心中发热懒 食,延至暮春,其热益甚,常腹疼,时或泄泻,舌苔微黄,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甚实” 。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 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肝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因此,治用 滋阴泄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 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平”,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辨肝之虚实 脉弦而有力,主肝胆火盛 张氏有一验案为:一人年过四旬,胁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 行,医者投以大承气汤,大便未通而胁下之疼转甚(张氏注,通而未下者,此乃为实热也), 张氏诊其脉“弦而有力”,知其为肝气胆火恣盛也,投以金铃泄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三 枝、莪术、甘草)加柴胡、龙胆草,服后须臾大便下,胁疼顿愈。 左关主肝 张氏验案:一妇人,年二十余,因与其夫反目,怒吞鸦片,已经救愈,忽发 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停顿,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顷,手足乱动,似有畜积之势 ,而喘复如故,若是循环不已,势近垂危,延医数人此不知为何病。后张氏为其诊脉,其脉 “左关弦硬”,“右寸无力”。静思良久,恍然悟到:“此必怒激肝胆之火,扶下焦冲气上冲胃气” ,欲治此证,非一药而兼能升陷降逆不为功,随用桂枝尖四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 常。或问:桂枝辛散温通之品,为何有降逆之功?张氏谓:桂枝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 得金气而旺,且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而桂枝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 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且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升,胃气之逆者下 降。一疏肝之郁,二平喘之逆,三调气之升降。 左关微弱为肝虚 张氏验案:周某,年三十许。当大怒之后,渐觉腿疼,日甚一日,两 月之后,卧床不能转侧。医者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有舒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张氏诊其 脉,发现“左部微弱异常”(左关脉),且病人自言凡疼痛之处皆热。张氏恍悟出:怒则伤肝, 伤

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气血伤则脉弱随之,故其左部脉象如是也。其腿疼者,肝主疏泄 ,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 而作热作疼,所以热剧之处疼亦剧也。对此张氏重用山萸肉一两,加知母、当归、丹参、乳 香、没药,连服10剂,热消疼止,步履如常。其门生万泽东,治一壮年子,因屡经恼怒之余 ,腹中常作疼。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万泽东诊其“脉左关微弱”, 知其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随用山萸肉二两,佐以当归、丹参、柏子仁,连服数剂 ,腹痛遂愈。张氏辨治一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张氏 单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张氏认为“柏子仁禀金水之气,水能滋木,如统师旅者之 厚其饷也;金能镇木,如统师旅者之严其律也,滋之镇之,则肝木得其养兼得其平,将军之 官安其职矣。张氏还曾治一女郎,因怒气伤肝经,医者多用理肝之品,至其虚弱,坐时左半 身常觉下坠,卧时不能左侧,诊其脉,“左关微弱异常”,知其肝虚,遂重用生黄芪八钱以升 补肝气,又佐以当归、山萸肉各数钱,一剂知,数剂痊愈。 张氏所创镇肝熄风汤治中风证,首辨为“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若“尺脉重按虚者” ,加入熟地黄、山萸肉。镇肝熄风汤因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脉弦长有力”主肝火上盛,“尺 脉重按虚者”为下焦有虚。张氏治刘铁珊将军,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 ,“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诊为脑充血证,投以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 脑中不觉热,后减地黄用量,服药旬日,脉象和平。又治一新妇,过门旬余,忽然头痛。他 医不效,张氏诊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知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用镇肝熄风汤。 加龙胆草,服两剂头不痛,而“脉象依然有力”,又去龙胆草加地黄,服药数剂,“脉象如常” 。从镇肝熄风汤可看出,张氏认为肝脉为弦在左为主,而尺脉弱者则为肝阴之不足,故方中 有平肝、镇肝的赭石、龙牡,又有滋阴补肝的龟板、芍药、玄参、天冬,还有疏肝之麦芽、 茵陈,可谓是顺从肝之特性,充分体现张氏对肝脉认识与研究至深之理。 白虎汤证脉象辨 白虎汤证脉当洪滑 白虎汤方三见于《伤寒论》。一在太阳篇,其脉浮滑;二在阳明篇 ,治三阳合病自汗出者;三在厥阴,其脉滑而厥。张氏认为,白虎汤证之脉象当如洪滑无疑 ,如果其脉为洪滑者,知其为阳明腑实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原方,其病必立愈。在石膏解及 寒解汤验案中,张氏变通应用白虎汤,其效如神。视其脉象均为洪、滑、数而有力之脉证, 张氏辨析白虎汤证在《伤寒论》太阳篇,其“脉浮滑”,知病在表,于是加薄荷,或加连翘、 蝉衣(即为寒解汤),服后须臾即可由汗解而愈。 白虎汤证脉证不一时,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张氏认为,病人若有白虎汤证,但其脉象非“ 浮滑”而数或弦硬,或洪滑而重按无力者,或虽有力而数逾六至,或年过五旬,或在劳心劳 力之余,或其人身形素羸,即便非在汗吐下后,渴而心烦者,当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张 氏临证多年,治寒温实热用白虎加人参汤,恒多于用白虎汤;凡遇“脉过六至者”,恒用生淮 山药一两代方中梗米;若遇阳明实热,又兼下痢者,方中用白芍一两代知母;若妇人产后患 寒温实热者,亦以山药代梗米,玄参代知母。临床效验病案不计其数。 Q、赵绍琴论脉 来源:伤寒网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 脉的病位、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 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 所以脉也在浮位。又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等。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 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风痰、浮弦是风邪 挟郁、浮数是风热等。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再诊出第三个脉来,如浮滑数 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这样还不够,要想进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体 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 ,细为血虚,脉象告诉你,该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你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 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

可以过于祛风.因为 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 么药。 诊脉是不是都必须诊出五个脉才算诊断清楚?不然。就是诊出五个脉来,也只能是比较 清楚,一定还要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经过,才能初步诊出病机,决定治疗方 案,再通过试验治疗,才能进一步决定确诊与否,不然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将病治好。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脉达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可以结合望、闻、问 诊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感觉的灵敏度,要掌握切脉的技术,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 下,经常作切脉的锻炼,以保‘准’字。”这是先父生前常常讲述的话,要达到指下清楚,判断 准确,确实要下一定工夫。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 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 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 先父根指他的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定表、里, 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按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 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 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淡淡浮中与按沉的取脉方法。 1.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 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 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 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 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 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 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 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 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 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则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 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 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以 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 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自己这些年来体会,尤其是近几年来自己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 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 的病变。正象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凡属舌苔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 ;舌质的变化虽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在表 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疾、停饮、胃肠消化欠 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即可改善这些功能性疾病。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 、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络脉、癥瘕积聚、肿瘤等一 类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 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疾病。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 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 无遁矣。古之名医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濇脉论》云:“涩之见固多虚寒, 亦有病热为病者,医于指下有

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外,轻 病必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 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法,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 见涩状,若察取至骨,来似有力,且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 也。”涩缘血少或亡精,因多虚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数,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 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日痼热,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 骨,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脉之精髓所在也。 绍琴幼承庭训,及长,历随数名医临诊,每叹诸师诊脉之精湛,迄今潜心研讨五十年, 悟得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 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 。脉象一明,治则随之,有如成竹在胸,定可稳操胜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