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张国斌等: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很大的差异 。 .此外,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土壤性质,在维持土壤质量、控制养分和污染物的生物 有效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按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生命带或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区 域尺度上描述土壤碳库不同层次的属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不同林地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造林对土壤 碳储量的影响依赖于当地环境条件和造林实践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论.Post等[8 认为,当农田转变 为森林之后,土壤有机碳会积累,这个积累过程实质上是原始的植被(森林)转变成农田之后有机碳损失的逆过 程.JohnsonE 通过综述得出了退耕还林将会导致土壤碳的增加,且在3O年里土壤碳将会增加50 Mg/hm 的 结论 .据Davidson和AckermanE“],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是大气CO。的源或汇,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作物 秸秆的燃烧,由耕地变为林地后可以减少CO。的净排放.耕地作物的根系较浅,难以向土壤中输入足够的有机 物质,在SOC贮量方面难以与树木相比.另外,林地因水土流失造成的SOC流失量显著低于耕地n .也有研究 认为,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在初期会下降,然后才开始积累 。 . 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所以森林碳循环和碳储量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 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在小尺度上获得的数据是可靠的,但在推绎到大尺度时存在重重困难n引.西欧、北美各 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国家都在加大对造林后碳吸收、碳有效储存时间和碳空间分布的研究力 度.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1 .为了准确把握全球土壤碳分布 和储量状况,并能进行国际、区际间的对比,各国有必要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土壤剖面选取标准,建立更加合 理的土壤估算模式,通过加密土壤剖面密度,提高土壤碳库研究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 目前我国正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必然 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退耕还林工程几种不同造林模式为对象, 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 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湖南省会同 县内,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和 雪峰山脉西南地段,位于东 经1O9。26 ~11O。O8 ,北纬 表1会同退耕还林工程不同造林模式林分特征 Table 1 Forest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afforestation models of 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 project in Huitong 26。4O ~27。O9 ,气候属典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 为:无霜期长,严寒期短,降 水充沛,相对湿度大,蒸发量 小,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差 异大.年均温度16.6 lC,年 均降水量1 265 mm,年均Et 照时数1 445.3 h,年均太阳 十符号“/”之前的数据表示前一种植物的数据,符号…/’之后的数据表示后一种植物的数据・ 总辐射量4.2×10 J/cm ,年均蒸发量1 148.3 mm,年均相对湿度8O%,海拔高度3O0~500 m,相对高度小于 150 m,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系震旦纪板溪系灰绿色板岩发育的山地黄壤,质地细,介于轻壤与中粘壤之 间,表土褐色至淡黄橙色,心土为橙黄色,有机质含量在1O~30 g/kg之间,pH值4.8~5.7.地带性植被为常 绿阔叶林,以壳斗科Fagaceae的常绿树种如栲属Castanopsi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为建 群种,其次为樟科Lauraceae的樟属Cinnamomum、楠木属Phoebe;山茶科Theaceae的木荷属Schima、山茶属 Camellia以及木兰科Magnoli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的一些树种组成.本研 究选择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5种,各种造林模式林分特征见表1. 2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007年5~6月份,在5种造林模式内分别随机设置4个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20 m×20 m,分O~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第28卷 cm,15~30 cm,30~45 cm,45~60 cm 4个层次采集土壤样品,取其平均值作为每种造林模式的最终分析结 果.同时,采用环刀法测定各层土壤密度. 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和吸湿水.土样经风干处理后过0.25 mm筛,采用 重铬酸钾一水合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应用EXCEL、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10.0软件包中的均数比较分析、方差分析、相 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物理性状 土壤的物理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密度大小反映出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根系伸展时的阻力状 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会同林地土壤密度在1.164~1.607 g/cm。之间变化,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略有 所增高,5种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算术平均密度的大小排列顺序为马尾松林(1.582 g/cm。)>樟树林(1.358 g/cm。)>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342 g/cin。)>杜英樟树林(1.318 g/cm3)>杜英+乐山含笑林(1.299 g/cm。).杜英+乐山含笑林对土壤结构影响比较明显. 土壤水分是森林土壤的一个 表2不同退耕还林造林模式下土壤的物理性状 重要性状,它的供应情况在一定程 Table 2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different patterns of returning to forest 度上控制了林木的生长及土壤中 物质的转化和代谢过程,是森林土 壤主要肥力因素之一.它受气象、 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及人为经营措 施的影响,不论何种林分及土壤层 次,其含水量的变化都与大气降水 密切相关口 .从表2中可以看出,5 种不同退耕还林造林模式下土壤 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 加,4个土壤层次平均含水量由低 到高排序为:马尾松林(2O.269%) <杜英樟树林(23.806%)<乐山 含笑+红花木莲林(25.208%)樟 树林(26.926%)<杜英+乐山含 笑林(29.695%).这与土壤密度的 大小变化是一致的,即土壤密度越 小,土壤越疏松,保持水土能力越 好,土壤含水量就越大,杜英+乐 山含笑林模式下土壤保持水土能 力最大,单一的马尾松林模式相对 较小. 十括号内的数据是样本标准差・ 土壤吸湿水是指干燥的土粒靠分子引力从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土壤越黏,比表面积越大,吸湿能力 就越强,说明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越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吸湿水由低到高排序为:乐山 含笑+红花木莲林(5.682 )<杜英+乐山含笑林(5.886 )<樟树林(6.807%)<马尾松林(6.988 9/6)<杜英 樟树林(7.730%),可见,杜英樟树林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最强. 3.2不同退耕还林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受造林模式和土壤深度两个因素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5种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张国斌等: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变化规律大体为O~15 cm>15~3O cm>3O~45 cm>45~60 CiTI.方差显 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同一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户<O.05);在O~15 CiTI土层中, 有机碳含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705 )>樟树林(1.639 )>杜英樟树林(1.540 )> 杜英+乐山含笑林(1.440%)>马尾松林(1.047 );在15~30 CiTI土层中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749 ) >杜英樟树林(1.587 )>杜英+乐山含笑林(1.586 )>樟树林(1.186 )>马尾松林(O.752 );在3O~45 CiTI土层中为杜英+乐山含笑林(1.427 )>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334 )>杜英樟树林(1.194 9/5)>樟树 林(1.025%)>马尾松林(O.698%);在45~60 CiTI土层中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150%)>杜英樟树林 (1.040 )>樟树林(O.976 )>杜英+乐山含笑林(O.929%)>马尾松林(O.646%).土壤(O~60 cm)有机碳 的平均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声<0.05),表现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485 )>杜英+乐山含笑林 (1.346 )>杜英樟树林(1.340%)>樟树林(1.207 )>马尾松林(O.786 ),混交林的凋落物要多于纯林的 凋落物,混合树种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 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包括土壤微生物及其各级代谢产物和土壤腐殖质.不同造林模式凋落物的种类、数量和组 成不同,分解的难易程度也不同.乐山含笑是属于落叶阔叶林,红花木莲是属于常绿阔叶乔木,杜英是常绿阔叶 小乔木,樟树是常绿阔叶乔木,落叶树种的凋落物要多于常绿树种的凋落物,乔木越多,凋落物越多,所以土壤 中的碳含量表现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杜英+乐山含笑林>杜英樟树林.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属 于常绿针叶林,阔叶凋落物比针叶凋落物分解快些,所以土壤中的碳含量表现为樟树林>马尾松林. 表3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Table 3 Content of carbon in different type of soil 十括号内的数据是样本标准差,同一行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相同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 3.3不同退耕还林造林模式下土壤碳储量 土壤碳储量不仅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关,还与土壤的密度有关.由表4可以看出,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 樟树林3种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杜英+乐山含笑林15~ 30 CiTI土层碳储量高于O~15 CiTI层的碳储量,其它2层碳储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造林模式土壤 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土壤O~3O CiTI土层中,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杜英+乐 山含笑林在该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分别占其土壤O~6O CiTI土层中的57.4 、58.3%、55 、57.5 、54.3 9/i. 表4不同造林模式下各土层有机碳储量 Table4 The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type of soil t/hm。 T括号内的数据为该种模式、该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占其土壤0~60 ClTI土层中的百分数. 5种不同造林模式中,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土壤(0 ̄60 cm)碳储量最高,马尾松林的最低,大小表现为: 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19.483 t/hm。)>杜英樟树林(104.792 t/hm。)>杜英+乐山含笑林(104.547 t/hm2) >樟树林(97.983 t/hm。)>马尾松林(74.497 t/hm。),与各种造林模式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的大小排序基 本一致.但杜英樟树林的土壤碳含量小于杜英+乐山含笑林的土壤碳含量,而杜英樟树林的土壤碳储量却要大 于杜英+乐山含笑林的土壤碳储量,说明土壤碳含量高并不代表土壤有机碳储量也高,有机碳储量的高低还与 土壤密度有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第28卷 4结论 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杜英+乐山含笑林对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 碳储量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5种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平均密度的大小排序为马尾松林(1.582 g/cm。)>樟树 林(1.358 g/cm。)>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342 g/cm。)>杜英樟树林(1.318 g/cm。)>杜英+乐山含笑林 (1.299 g/cm。),土壤平均含水量由低到高排序为马尾松林(20.269 )<杜英樟树林(23.806 )<乐山含笑+ 红花木莲林(25.208 )<樟树林(26.926 )<杜英+乐山含笑林(29.695 ),土壤吸湿水由低到高排序为乐 山含笑+红花木莲林(5.682 )<杜英+乐山含笑林(5.886 )<樟树林(6.807 )<马尾松林(6.988 )<杜 英樟树林(7.730 ),土壤碳储量的大小排序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l9.483 t/hm )>杜英樟树林 (104.792 t/hm。)>杜英+乐山含笑林(104.547 t/hm。)>樟树林(97.983 t/hm。)>马尾松林(74.497 t/hm。). 可见,乐山含笑+红花木莲造林模式在增加碳贮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同时也表明了混交林 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土壤中相对分子质量大、腐殖质化度高、结构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形成 和积累,更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碳储量. 参考文献: [1]Schlesinger W H.Evidence from chronosequence studies for a low carbon—storage potential of soil[J].Nature,1990,348:232—234. [23李根前,黄宝龙,唐德瑞,等.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格局与生物量分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51— 55. [3]方晰,田大伦,项文化,等.不同经营方式对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c储量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1—5. [43方晰,田大伦,项文化,等.第二代杉木中幼林生态系统碳动态与平衡_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1):1—6. [53洪瑜,方晰,田大伦.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素含量的特征_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6):9—16. [6]方晰,田大伦,项文化,等.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碳的释放量[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12—15. [7]焦秀梅,项文化,田大伦.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4—8. E8]POST W M,KWON K C.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use change:Processes and potential[J].Global Change Bio1.,2000,6:31 7— 327. [9]JOHNSON P N,MISRA S K,ERVIN R T.A qualitative choic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ost—CRP land use decisions[J].Jous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1997,29(1):163—1 73. [1o]BOUWMAN A F,LEEMANS R.The role of forest soil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C]//MCFEE W F,KELLY F M.Carbon forms and functions in forest soils.Madison,WI,USA: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95:5O3—525. L¨]DavidsonEA,AckermanIL.Changesin soil carboninventoriesfollowing cultivation ofpreviouslytilled soils[J].Biogeochemistry.1993. 20:161—164. [123 Brady A C,Weil R R.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13eds)[M].Prentice Hall,New Jersey:USA.2002:21—526: L13]HAMBURG S P.Effects of forest growth on soi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pools following release from subsistence agriculture[C]// STONE E L.Forest soils and treatment impacts.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 984:1 45—1 58. [143 JUGA,MAKESCHINF,REHFUESSK E,et a1.Short—rotation plantations of balsam poplars,aspen andwillows 0nformer arableland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ⅡI):Soil ecological effects[J].Forest Ecological Manage,1999,121:85—99. [15]杨洪晓,吴波,张金屯,等.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172--1 76. [163史军,刘纪远,高志强,等.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4(4):410--416. [1 7]贾宇平.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进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62—64. [18]北京林学院.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9]李文华.西藏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12. [本文编校:谢荣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