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作者: 徐婷婷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22期
摘要:康德通过三大批判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证实了自由的客观实性,保证了在自然实践中得到自由,论证了自由的可能性和实在性。他的自由理论以理性为基础,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并以一种自律的道德律呈现出自由理论的实在性,其自由理论是对先前一切自由思想合理内涵的吸收,并构建出能动的主观自由,这显然是对先前自由思想的超越。 关键词:自然 自由 道德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251—02 康德的三大批判以其自由思想为研究主线,涵盖了康德对真善美的论述,保障了康德哲学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这也是全部哲学研究发展的根本问题。本文旨在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对康德哲学研究的断章取义的研究方式,立足于康德自由思想的复杂性、严谨性、多样性的完整理论,进而把康德认识论进一步深化为自由。真正把握康德自由思想的核心,重新审视康德的自由理论对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意义。 一、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关系
康德在其哲学批判中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道德理性,展开了“自然”与“自由”辩证关系的探讨。康德认为,自然是现象世界的总和,它符合因果必然性的原理;尤其在经验科学那里,人们对世界的改变的认知,完全受制于因果必然性的支配。在现象世界中,人们可以“感知”并获得“经验”,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被康德看作“物”,成为经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成为理性操作和支配的对象。
首先,自然与自由的相互对立,在这个“自然王国”中,人为经验世界的因果必然性所支配,它不同与动物,不是完全出于本能被动地适应世界。人是以道德律出发来自主地行动、从而作出与动物的本能完全不同活动的。这种自发性和自律性,是每一个人自由实现的逻辑基础,人是在一定的目的的引导下开展活动的,这是人之所以成为自由人的基本保证。人具有“自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公民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守“自然王国”的法律,又要以人的道德理性为基点、追求自由的存在体。康德认为,作为自由的人在经验世界中是能够支配一定的客观存在物,但人的支配范围是受限制的,这是一个正当的“界限”。康德自由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从“自然”向“自由”的超越,但人终究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人的自由的发展也并非指人能够仅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行动,因此人必须摆脱自由发展的原始状态,通过社会的立法构建自由缔约,使人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实现人的道德的觉醒,这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自然与自由相互统一。二者的统一性集中体现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合目的性”。康德的自然的存在是现象世界的总体,“自然的合目的性”是“现象世界整体的合目的性”,即现象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部分与整体的融合现象;。而这种目的性的机械运动是盲目的,因而它被看作出于一个至高的理性存在者(上帝)的设计和安排,它克服了在自然界中完全机械运动的组合,在此情形下对自然的把握是一种完全“盲目”而“必然”的自然。在康德的视野里,理性存在者根据目的论设计和创造出符合自然的“作品”,由此人的自由发展脱离了盲目的机械运动,使自然与自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得到了统一,二者的实质就构成了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康德指出:“崇高的东西往往能够激发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并在先验道德的引导下,超越了感性材料的束缚,尤其是你内心主导因素的制约。”[1]崇高作为消极的、依附的美,体现为惊叹、尊重,我们也许会抗拒命令,并使其诉之于自然权利,使基于自己舒适的直接情感上的判断听命于自己的感官而不是别人的感官,使人在超验意义上不断的向道德靠拢,使自由优越于自然。 二、作为自由感的自由
康德把整个自然界设想为一种合目的体系,他指出,作为自由感的自由介于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之间,是一种先天原理的自由。“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在诸多因素合力作用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自然的一切合目的是无意的,而自然的有些合目的性则是有机的。人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和审美的反思、判断力的反思,使自然不断向自由过渡。 首先,康德指出,本体的人是一切合目的性的最终归宿,人的自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在要求,在自然界的发展根据其因果必然性,并依据反思的判断力,依据其先天规律实现的最终目的。康德通过对人自由感的自由的分析,论述了那些经验性规律的多样统一性的根据,无论是客体的现实性,还是人性的本体都依赖于自然的合目的性。康德指出,自然目的是一个范导性概念,这种目的是“为了认识我们心中的那个实践理性的”[3]。康德指出每个自然物都应具有一个内在的合目的性的原则,事物可以作为一种自在之物具有一种自在的自然目的。可见人的自在目的与上述自然目的相符合,人本身是自然物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然目的,因此人在实践活动中以一种反思的目光对待周围的事物,自然也就成为一种人化自然。
其次,康德用审美活动来实现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对知性和理性之间的鸿沟,康德借助于美学来搭建连接二者的桥梁,从而使自然向本体的、道德的人逐步迈进,而人的纯粹认识能力,也从自然概念向自由概念的领地迈进,人的自由感自由达到了知性的范畴。美的存在就体现于人体上表达着的某种道德的东西,依据心中的道德律,人们超越感性障碍,激发出内心世界强大动力。这种内心世界的强大力量,主要体现为对感性存在的否定,其发展力量是势不可挡的。康德利用人的知性和理性搭建外部自然界向人的道德自由全面发展的过渡桥梁,由此实现了自由感的自由。
三、自然與自由的最终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批判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自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通过自然、认识和自由、道德,使自然向自由顺利地过渡。在“审美判断力”的“美的分析”中得出审美自由,而这种审美自由的必然性往往通过文学作品展示出来,审美自由将是这样一种自由感,它通过崇高分析人的自由感的道德意义。“人的感官享受的独立性是自然美的直接愉悦和人的思维方式的自由性,而这种愉快的实现是自然法则的条件下自由实现,并借助于理性之工具的想象力来施行。”[4]人的自由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依托人感官独立性的审美判断实现的。借助于人的理性工具,一方面,人类摆脱了纯粹的现象世界,努力实现了人的超验自由,从而使人在人与人相互制约的普遍必然关系中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另一方面,人类超验的道德本体在人的感性体验中找到象征,审美活动的开展,使人开始意识到自身普遍性自由的存在。作为自由主体,人们所论自由具有消极的性质,依附于先验道德。因此只有充分运用目的论判断力,才能真正地使人在道德上获得积极意义的自由,一切自然目的论和自然神学的观念都是依据自然法则和道德目的论的指引。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源于自然目的论中推出的先验自由发展,而上帝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律的根本保障,最终实现自由与自然的统一。
总之,康德批判吸收了形而上学传统的认识领域,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使人的自由思想发展深化到了理性和辩证的高度,他的自由理论思想孕育着由本体论向现代哲学转变的思维方式。康德的自由思辨哲学,是人类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跨越,成为黑格尔辩证哲学主要来源,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康德.判断力批判[M].杨祖陶,校,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正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