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镇金融业的发展问题

2023-12-02 来源:易榕旅网
 村镇金融业的发展问题

摘要:本篇文章以本人在一家银行村镇支行实习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来阐述金融业在本地区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村镇金融 发展问题 建议

据观察,在这个新兴发展的村镇,排除下属的自然村,在主城区仅仅有以下几家金融机构:一家工商银行支行,两家农业银行支行,一家中国银行支行,一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邮政储蓄分理处,一家建设银行自助服务窗口。金融业在这个地区的发展明显偏于薄弱,导致金融业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的金融需求。以下是各个银行在本地区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业务单一,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因村镇居民的需求单一而限制了银行多种业务的发展,导致银行业务种类单一。作为我镇服务设施及体制最为健全的银行,工商银行支行每天办理的业务量平均有180笔,在每月中旬发放工资和月末还信用卡日可达到250笔。但是绝大部分的业务集中在存取款以及汇款这些传统的基本业务上,其次业务量较多的是办理灵通卡和信用卡,再者就是对公业务的咨询办理。银行的其他业务,如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等相对新型业务只能吸引极少的客户。而对于其他银行,业务量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传统业务上,这占据了本地区银行大部分的资源。另外,银行本应成为地区资金融通的中介,却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在村镇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对信贷产品及融资产品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银行业务引导不足。银行选择在村镇设立营业点,不可忽视的就是要对村镇居民的文化水平进行考虑。相比于大城市,村镇居民甚至对银行的基本业务了解程度不够,对自助操作设备操作性不强。加之随着经济发展,大多数村镇出现空心化现象,出现更多的空巢老人。老年人存取款一般都会选择柜台操作的传统方式,这样无疑会占用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又造成自助设备的使用率低。所以银行就有必要设置一些引导岗位,对客户的基础操作进行引导。而有些村镇银行因规模限制,往往只设置一个或甚至不设这样的引导岗位,既不能提高自助设备的使用率,又不能对客户进行合理的分流,从而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三、贷款门槛高,金融需求与供给脱节。这似乎是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本地区,民间借贷的资本流动远胜于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而且民间借贷的成本明显要高于银行贷款成本。在本地区,传统的民间资本借贷方式是“标会”,即发起人邀请若干亲友参加,定期举办。参与者每期缴纳“会费”,每期筹集的会款按约定的规则归某位会员所有。每人一次,一会一轮回,常见的周期是一个月。尽管本地区曾多次发生发起人“跑路”事件,这些民间借贷的方式依然强势存在。由此可见,

银行的资金供给与民间的资金需求脱节。如何满足市场的普遍性需求仍将是未来村镇金融体系建设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中固然有村镇发展阶段的不足带来的限制,但同时也反映银行业对进入本地区的发展准备不足,关注不够。以下提出几条解决建议,以对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加强业务引导。对于有较多自助设备的银行,前期应该设置指导人员,对自助设备的操作进行演示,以提升村镇居民后期的自主操作能力,以达到对高峰期客流的分流作用。同时,有条件的银行还应设置相应材料填写的引导,对客户办理业务的相关资料进行指导,以配合柜台内部的操作,提高效率。

二、增加新产品宣传力度。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村镇居民拥有的储蓄增加,而他们传统的观念就是存入银行活期或者定期,而不会考虑其他理财产品,甚至于说,他们对理财不甚重视。因此,银行应增强新产品的宣传,特别是短期保本型的产品。另外,银行可以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挥其在业务范围、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村镇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银行在村镇地区的贷款门槛高与居民信用不无关系。目前,由于信用的不确定性,造成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抑制了村镇金融市场的发育。同时,由于村镇居民信用意识淡薄,在信贷活动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金融机构的债权难以落实,极大地影响金融贷款的积极性。因此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村镇金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构建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多层次、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