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归因分析研究——以黄冈市为例

2021-06-29 来源:易榕旅网
第 3 卷 第 9 期2016 年 9月

中 国 学 校 体 育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Vol. 3 No. 9

Sep. 2016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归因分析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

杨翠英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出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从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角度对学生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表明:1)黄冈市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强烈,实际参与率有待提高;2)体育锻炼动机多种多样,锻炼行为积极的学生的动机多源于内部主观因素,客观条件起到诱导刺激作用;3)锻炼项目倾向于非竞争性的、休闲娱乐的项目,诸如羽毛球、跑步、快步走或散步、舞蹈类;4)锻炼时段多集中于晚上或黄昏,大多数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大于30min,锻炼场所一般选择不收费的学校场馆和公园;5)锻炼行为积极的群体易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不锻炼群体倾向于外部归因。建议:学校领导及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从内部激发和外部支持2个方面着手。关键词:体育锻炼;归因分析;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662(2016 )09- 0041- 07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ttribu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Taking Huanggang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Cui-y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amined the impact factors of femal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proposal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of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1) Colleg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is strong, the actual participation rate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physical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positive exercise behavior comes from internal subjective factors. 3) Training items tend to be non competitiv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projects, such as badminton, jogging, walking, brisk walking or dancing. 4) Exercise time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evening or dusk; most students each exercise time greater than 30 minutes; exercise place generally choose not charge school venues and parks. 5) People exercise positive, easily affected by internal factors; without exercise groups tend to external attribu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that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take measures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ort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attribution analysi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6-09-01

作者简介:杨翠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 42 ·

中国学校体育

2016 年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公布2012年全国在校女大学生超出男生64万,女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增强女大学生的体能、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需要显得尤为必要。肩负着未来社会与国家建设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女大学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全面培养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维持身体健康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1]。本研究旨在对现阶段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特点等,探究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有效落实和开展高校各项体育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为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和衔接全面健身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建立起良好的身心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广大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更快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CNKI等资源,以“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篇名,检索有关研究文献642篇,全面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通过阅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等相关方面的书籍,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归因分析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女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动机、项目、时段、频次、场地、时间、强度等指标,以及参与课余锻炼与否的原因。问卷表面效度经学校专家认可且结构效度达93.7%。根据2016年3月17日和2016年6月10日的2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数据分析,问卷

R=0.898,符合统计学对于信度检验的要求,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问卷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填写问卷并作好问卷的回收、整理工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效

的数据依据和事实依据(表1)。

表1 调查问卷实施情况

序号单位发放回收有效回收率有效率

/%/%1黄冈师范学院34032728896.284.72黄冈职业技术

学院1201079489.178.33

黄冈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100

81

72

81.0

72.0

1.2.3 访谈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黄冈市部分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她们参加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切身感受和体育需求,听取她们对完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和形式的心声,并对她们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照数理统计法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数据运用Miracle Excel、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有效调查了黄冈市高校454名在校女大学生,其中365名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80.4%。另外19.6%的学生从不参加或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实际参与率有待提高。2.1.1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教育属于体育基础教学范畴[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多年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形成了重文轻体的趋势,在中学阶段由于受该趋势的影响,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往往在很多时候学生都会把课余时间拿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尤其对于女生来说该现象更为严重,以至于很多女生都没有任何体育基础,也没有习得任何体育技能,同时对体育的认识也很缺乏[3]。

      表2 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分析 (n=365)

项目

赞同百分比百分比无所百分比

/%不赞同/%谓/%参加体育锻炼有必要29681.151.36417.6体育锻炼要长期坚持22661.941.013537.1坚持锻炼是对健康的

投资

267

73.2

1

0.3

97

26.5

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365名大学女生中,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必要的有296人,占所调查人数的81.1%,不赞同这个观点的占1.3%,另外17.6%的女大学生对此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从总体上来看,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体育锻炼要长期坚持和坚持锻炼是对健康的投资方面,表示赞同的人分别有226个和267人,分别占比61.9%和73.2%,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的体育认识比较良好,并通过访谈得知,

杨翠英: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归因分析研究· 43 · 第 9 期 她们对学校所开设体育课程的认同感比较强烈,但其余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开展意义认识不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积极。

2.1.2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4]。动机是心理学对于个人内在承诺的一种描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于上个世纪末期提出,他认为动机是由若干个维度组成,共计动机的目标维度、动机的引导维度、动机的激发维度、动机的维持维度4个维度,通常人们认为动机主要是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其实动机是一种内外联合作用下的综合驱动力,当然这种驱动力最终是以内在形式展现出来[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黄冈市在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多样动机,更有成效地促使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将体育锻炼渗透到女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其培养为一种优秀的生活习惯。

      表3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统计 (n=365)

动机选择次数百分比/%选项百分比/%

增进身心健康27675.823.2人际交往13737.811.5塑造健美体型23163.4 19.4休闲娱乐、调节心情11230.89.4提高运动技能8724.17.3应付体育课考试、体

质健康测试12032.810.1培养意志品质

4412.13.7其他

184

22.9

15.4

由表3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呈多元化发展。促使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增进身心健康和塑造健美形体,分别占所调查总数的75.8%和63.4%,这也符合了心理学的“行为—内驱动”理论[6]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气质、改善形体、提高竞争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能脱颖而出,这是对社会上健康美丽的审美主流观念的迎合。另外,释放学业产生的压力、调节心情、丰富休闲娱乐方式、加强人际交往也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动机。同时,32.8%女大学生表示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应付体育课考试、体质健康测试的考虑;12.1%的人群则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意志品质。也有学生提到是出于自身体育价值观念环境氛围诱导以及消磨空闲时间等动机。不论是出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生物性动机还是社会性动机,直接动机还是间接动机,目的都是了解女大学生的各种动机出发点,以便对症下药,积极引导、推动和维持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2.1.3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 因为每个学生

的个体差异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每个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都不尽相同,在学校中往往形成不同的体育爱好群体。

  调查结果显示:羽毛球、跑步、快步走或散步运动项目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分别占到71.5%、66.0%、65.2%。其次是乒乓球、舞蹈类、健美操类、自行车,分别占比42.0%、37.0%、29.9%、28.0%。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如球类、武术类等喜爱人数则相对较少,可以得出女大学生倾向于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和耐力的项目,对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健美操和舞蹈等项目颇有偏爱,而对竞争性和对抗性质的运动项目参与率低(表4)。

               表4 女大学生锻炼项目统计 

(n=365)

锻炼项目选择次数百分比/%选项百分比/%

跑步24166.017.4篮球297.92.1足球20.50.1排球6417.54.6乒乓球15342.011.0羽毛球26171.518.8健美操类10929.97.9快步走或散步

23865.217.1舞蹈类13537.09.7武术类92.50.6自行车10228.07.4网球174.71.2游泳00.00.0台球

29

7.9

2.1

2.1.4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段

       表5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段调查统计 

(n=365)

锻炼时段选择次数

百分比/%早上30.8中午6217.0下午或傍晚10729.3晚上

193

52.9

由表5可以看出,目前黄冈市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段一般选择在晚上,选择次数为193次,占总调查人数的52.9%,在白天的学习和社团生活之后,女大学生往往会在晚上进行身体锻炼,经访谈得知与放松身体、调节心情、减肥的心态有关;锻炼时段选择下午或者傍晚的占29.3%;17.0%的女大学生选择早上锻炼,早上空气新鲜,且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所以很多学生选择早起锻炼,但是在天气情况不好或者在冬季的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够很好地坚持;仅有0.8%的学生会在中午锻炼,中午时段需要午休,且由于天气原因,不太适合进行

· 44 ·

中国学校体育

2016 年

体育锻炼。

2.1.5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 体育锻炼的频次就是参加体育锻炼者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锻炼的效果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有着紧密的关系。

            表6 女大学生每周锻炼频次统计 

(n=365)

锻炼频次1~2次3~5次5次以上选择次数18515525百分比/%

50.7

42.5

6.8

由表6可以看出,每周锻炼频次在1~2次的人数最多,高达50.7%,她们每周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体育锻炼,但锻炼频度较低,未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理想效果;每周锻炼频次在3~5次的占比42.5%,相对合理;而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学生仅占6.8%。另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女大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且尽可能获得大量的证书等,同时受到无人陪伴、缺乏感兴趣的锻炼项目以及场地与器材限制等因素,没能花大量的时间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中。

2.1.6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场地 体育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物质设备基础条件的支持,可以说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需要场地与器材,场地与器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表7 女大学生体锻炼场地选择统计 

(n=365)

锻炼场地选择次数百分比/%校内体育场馆21859.8校外免费场馆30.8公园、路径等其他场所

7219.7收费场馆

72

19.7

由表7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锻炼选择的体育场地,校内体育场馆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59.8%;其次是收费场馆和公园、路径等其他场所,占19.7%;校外免费场馆仅占0.8%。这是由黄冈市几所高校周边缺乏免费校外场馆的现实状况决定的;这也说明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具有主观随意性,比较符合广大女大学生日常生活特点以及客观实际。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在校内体育场所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应该是方便经济的,而且黄冈市几所学校附近的广场和公园比较便捷,适合女大学生体育锻炼。

2.1.7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2.1.7.1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能否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依据。

       表8 黄冈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统计 

(n=365)

锻炼时间选择次数

百分比/%30min以下9526.030~60min14740.360~90min10528.890min以上

18

4.9

由表8可以看出,目前40.3%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集中在30~60 min,锻炼后身体具有发热、微微出汗的感觉,属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其次是60~90 min;最后是每次锻炼时间低于30 min,这可能跟女生的运动能力和意愿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量变引起质变,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上的,必须要进行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体体质的转变也需要一个长时间外部刺激和内部的适应过程,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规律性锻炼[7]。正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导一样,体育锻炼,贵在坚持[8];反之坚持性越好的人,他的锻炼行为越规律和积极。

2.1.7.2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 本文把女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后的自我身体感觉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依据。“无明显感觉”视为低强度;“发热、身体微微出汗”视为中等强度;“身体中等出汗”视为中上强度;“大汗淋漓”视为高强度。而适宜的运动强度一般表现为:锻炼后有微汗,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疲劳感待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感觉体力充沛,充满运动欲望。

              表9 女大学生锻炼强度统计 

(n=365)

锻炼强度选择次数百分比/%低强度4011.0中等强度17648.2中上强度9526.0高强度

54

14.8

由表9可以看出,黄冈市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占比分别为:中等强度(发热、身体微微出汗)占48.2%;中上强度(身体中等出汗)占26.0%;高强度(大汗淋漓)占14.8%;低强度(无明显感觉)占11.0%。由此可见,黄冈市在校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的强度趋向选择中等强度以及中上强度,总体强度相对比较合理。

根据卢元镇教授编写的《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体育人口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 min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中等程度以上[9]。在本研究调查对象中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称得上体育人口的仅占

杨翠英: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归因分析研究· 45 · 第 9 期 24.9%,与全民计划健身纲要和我国有关教育、体育法规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女生并没有把体育锻炼看作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最有成效的投资,因而没有养成长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需要学校建立了合理的机制引导并激励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健身行列中来,从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人口比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动,引领更多人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10]。

2.2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与否的归因分析 在本研究中,80,4%的女大学生曾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19.6%的学生从不参加或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基于这一现象,结合体育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2.2.1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与否的内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取决于人的内驱力,即动机。而动机来源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环部环境的刺激[11]。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客观需要的主观反应[12]。一个人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动机,而促进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态度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总中介因素,体育态度调节着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行为应答,而态度又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是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态度是人们形成需要与否的关键所在[13]。得出:体育态度左右着体育动机的形成,体育态度和体育动机共同决定了体育行为的指向。本研究更重要的是发掘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深层次原因,了解她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她们服务。

表10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归因调查统计(n=365)

归因因素

选择次数百分比/%选项百分

比/%对健身健美效果的期待24767.719.0对参与项目的兴趣24166.018.6社会交往的需要9526.07.3休闲娱乐、丰富生活24466.818.8受体育教师或明星的影响5113.93.9自身体育价值观念11331.08.7释放压力、调适身心状态24667.319.0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236.31.8体育理论课的影响246.61.9受体育节目、杂志期刊等的影响113.00.8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较好的影响

3

0.8

0.2

由表10可以看出,目前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女大

学生中促使她们积极参与的因素主要有11种。排在前6位的原因依次为:对健身健美效果的期待;释放压力、调适身心状态;休闲娱乐、丰富生活;对参与项目的兴趣;自身体育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的需要。不难发现这些出发点均是出自女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在于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良好的价值认知,以及自身的体育需求。而第7到第11位的影响因素占比相对很低。显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攻心为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根据他们的兴趣需求提供更完善的外在场馆设施等客观条件。

在本研究中,19.6%学生几乎参加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那么对她们的课余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表11、表12)。

  表11 不参加体育锻炼群体课余生活方式调查统计 (n=89)

课余活动选择次数

百分比/%选项百分比/%

学习

3944.121.6上网、看电影、小说

6169.233.7逛街聚会3741.720.4下棋打牌20.21.1社会实践活动

2325.812.7其他

19

21.2

10.5

由表11可以看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主要表现为:上网、看电影、小说;学习;逛街聚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其占比分别为69.2%、44.1%、41.7%、25.8%。通过访谈得知,选择“其他”的学生有诸如做兼职、睡觉、约会等活动,她们的课余活动还是挺丰富充实的,但对体育锻炼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功能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因而也不曾科学、合理地安排余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表12 女大学生不参与体育锻炼归因调查统计 (n=89)

归因因素

选择次数

百分比/%选项百分比

/%

体质好,不用锻炼或对体育锻

炼无兴趣

17 19.15.7没有好的锻炼氛围4550.615.2没有好的、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3842.712.8缺少场地器材3438.211.4学习压力大、没时间

2629.28.8经济条件差

66.72.0缺乏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不知

如何锻炼

4348.314.4无同伴陪同或监督5258.417.5无人组织指导2932.69.8认为存在安全隐患

7

7.8

2.4

由表12可以看出,目前制约黄冈市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10种,包括主客观因素。按影响

· 46 ·

中国学校体育

2016 年

程度排序为:无同伴陪伴或监督58.4%;没有好的锻炼氛围50.6%;缺乏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不知如何锻炼48.3%;没有好的、感兴趣的运动项目42.7%;缺少场地器材38.2%;无人组织指导32.6%;学习压力大、没时间29.2%、体质好,不用锻炼或对体育锻炼无兴趣19.1%;认为存在安全隐患7.8%;经济条件差6.7%。排在前4位的因素为:无同伴陪伴或监督;没有好的锻炼氛围;缺乏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不知如何锻炼;没有好的、感兴趣的锻炼项目。显然,不参与体育锻炼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念有待改善,而且她们往往更多地会把限制因素归结到外在因素,即外部归因。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客观条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集中更多精力在对女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及态度转变上进行思想教育,这些主客观因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各大高校体育管理部门、体育教师、学生个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2.2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与否的外因分析 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群体中,外在条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诸如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场地设施条件、天气原因、缺乏专业指导、学习压力等其他种种外在原因,这在一定条件下限制了女大学生锻炼的持续时间、周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项目多样化的选择等。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挖掘学生的诉求,提供更加优越的外部支持。

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虽然很大程度是由于内因限制,但由表12选项百分比指标中,没有好的锻炼氛围占15.2%、缺少基础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不知如何锻炼占14.4%,缺乏场地器材占11.4%,无人组织指导占9.8%。这些都显示了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作用,也成为了锻炼意愿不强的学生群体的理由之一。因此,要大力完善和优化外部条件支持,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外因结合,以使体育锻炼成为高校之中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和亮丽风景,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烈,有待全面系统培养其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总体上实际参与率有待提高。

2)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积极的学生的动机多源于于内

部主观因素,客观条件起到诱导刺激作用。

3)女大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选择多种多样,偏爱非竞争性的、休闲娱乐项目,每周锻炼时段、场地、时间、强度相对比较合理,周锻炼频次有待提升。

4)促使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据其效应相关性大小,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对健身健美效果的期待;释放压力、调适身心状态;休闲娱乐,丰富生活;对参与项目的兴趣;自身体育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的需要。多为内部归因,体现根本性,外因提供条件性。

5)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但对体育锻炼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亲身实践、参与体育活动,且构成她们不锻炼的归因因素按程度强弱依次为:无同伴陪伴或监督,没有好的锻炼氛围,缺乏体育锻炼基础知识、不知如何锻炼,没有好的、感兴趣的锻炼项目,缺少场地器材,无人组织指导。3.2 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学生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引导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女大学生养成自觉主动、有规律地参与锻炼的习惯,为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组织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体育骨干,让学生自己组织的体育社团和学校的体育组织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以保证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协调、有序地发展。

3)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增设运动器材,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学校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和体育群体氛围的感染力度,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运动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工作。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锻炼项目、评价方法应进行重点研究,有效拓宽组织形式,安排符合学生兴趣的锻炼项目,不断探究新的锻炼内容及形式,采用更加高效的评价方法,推动课外体育锻炼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家骐.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影

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5.

(下转第52页)

· 52 ·

中国学校体育

2016 年

4)完善专业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应在平时的教

用的结果,学生对影响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归因偏差,倾向于从学习环境与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外因去寻求解释。

5)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课程教学水平总体较满意,尤其是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最高,对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和选用教材方面满意度较低。3.2 建议

1)强化专业理论课知识对实践课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的自身条件,在专业理论课中,以学生为主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穿插专业理论课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意识。

2)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度。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应加大对学生专业理论课的认知度教育,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上重新审视专业理论课的重要程度。同时在师资配置、年龄状况和学历状况已经优化的同时,应在教师引进上广泛吸纳各个地区各个类型的专业师资人才,进而更好地开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

3)改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体育专业所开设的文化课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如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增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乐趣;采用比赛欣赏与分析,提高学生对比赛的欣赏能力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比赛进行剖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视情况而区别对待,可以选择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目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教学当中,删减一些较枯燥死板的内容。(上接第46页)

[2]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李鸿昕.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影响因素之研究[J].锻炼

指导,2014,7(15):91-93.

[4] 王斌.体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5] 理查德.拉扎勒斯[EB/OL].http://baike.so.com/doc/5930732-6143658.html,2016-08-11.

[6] 克拉克.赫尔的动机内驱力理论[EB/OL].http://

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3/q1338191.html,2016-08-11.

[7] 国务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75.

学过程中穿插多种教法,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学效果会变得更好;将理论考试规范化的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还应有多样化与科学化的成绩评价;理论教学、技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视为同等重要,三者都要抓,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陈威.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动力系

统现状与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2] 贾燕.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 李开文,刘杰.云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疲惫”

现象[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2008,23(2):16-18.[4] 喻江玲,张文仙.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调

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13):202.[5] 陆志军.上海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调

查与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6] 崔东来.长春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 陈晓艳.辽宁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8] 于振勇.河南科技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态度

的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1):11-13.[9] 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38(7):98-103.

[10] 张亚平,邵伟德.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态度

及影响因素[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19(4):17-18.[11] 汪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福建体育科技,2002(5):45-48.

[12] 林辉杰.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调

研[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1):95-96.

[8]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9] 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2.[10] 李东蕾.师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55-59.

[1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122.

[12] 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167-191.

[13] 王斌.体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