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诵读是一种美的创造

2020-08-05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回顾爱菊 诵读是一种美的创造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 法。所谓诵读,不仅是将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 有声语言的朗读活动,而且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既可以帮助 学生获得课文中的诸多信息,又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 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语言之美,在优美和谐的韵律 感悟声韵之美,在喜怒哀乐中激发情感之美,在知、情、意 的融合中产生意蕴之美。因此,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这里的“义”当然不仅仅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而且是指主旨的理解、意境的开掘、情感的提升。 一、展开想像。激发情感之美 情感,是一种审美动力。正是靠着情感之一心理现象, 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师)才会在诵读中产生“共 振”现象。而引发情感的媒体是语言,丰富情感的凭借是联 想和想像。联想与想像是诵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 它可以将静态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景,从而超越现实 的时空,穿越时间的隧道,涌动情感的泉流。既然这样,那 么,诵读就会进人物我交融的境界。 如,苏教版《黄果树瀑布》。为了激起学生的想像,凭 借多媒体教学,再现了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瀑布奇观。结 合课文精彩描写,学生不仅欣赏了黄果树瀑布的绮丽风光, 而且涌动迷恋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伴随着声情并茂的诵读, 学生沉浸于美妙想像之中,从而,使文中无声的语言变得情 影相生。诵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而且提升了学生的 境界。散文如此,古代诗词更为精彩。学生可以从“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中想像满园春色的勃勃 生机;从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 想像泰山的神奇与秀丽;从“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 处寻”中想像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多彩……从而,拨动学生情 感之弦,享受诵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理解主旨,感受意蕴之美 诵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透彻地理解文章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圜圜圜田 涵,才能读出意蕴,才能传递美 感。可见,理解是诵读的基础。 诵读中最为重要的,乃是让学生 直 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在诵读 中要与语言感情结合在一起。语 言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 以从文字语言的特征人手,循着 低迂回便形成了节奏;从美学上 看,音乐性的因素不只是押韵合 辙,还是一种无声的旋律,它是 融合了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境 界。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顿觉豪情满怀,气势澎湃。 除了因为作品之意深远外,还因 为语言整散结合,长短有致,结 构清晰,多层对偶。因此,读起 切实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主 旨,开掘深邃的意蕴,准确把握 课文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 能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情感语 言,转化为富有思想色彩的语 朗读美点的轨迹,发现色彩斑斓 的意境美。 如,苏教版十二册《海伦・ 凯勒》中写家庭教师沙利文开始 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内容: 言。应该说,这样的诵读所负载 的思想内容、情感体验比文本自 身的知、情、意更为丰富,更为 深刻,更为完美。它能引领学生 的思想步人作品深处,触摸内在 意蕴,把握言外之意。从而,与 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让学 生在诵读中品出人生的道理,产 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如,苏教版中的《大江保卫 战》。本文描述的是,1998年夏 天,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部 队官兵奋不顾身保卫江堤的动人 故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 汉的本色。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更增添了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崇 敬之情。因此,诵读每段话,都 会产生如见其状的感受,都充满 着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之情。 例:“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 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 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 个奋然跳人水中,用自己的自由 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同学们 读着这段话,既为堤岸的险情所 震撼,又为人民子弟兵的雄风所 鼓舞。从而,知、情、意达到和 谐统一。可见,在透彻理解思想 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的 传递,学生在感受情感美的同 时,也在感受一种深刻的意蕴 美。 三、感悟语言。发现意境之 美 诵读的意义决定其心理活动 的归宿势必落在对有声语言的把 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旁时,沙利 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 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 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 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 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 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 有了新的开始。 这段话的字面义非常普通, 但给人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一 种非凡的感受。因为海伦在沙利 文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萌发了不 可遏制的学习动力。我们既为沙 利文老师的倾情辅导肃然起敬, 也为海伦对生命的热爱感到惊 喜。在指导学生诵读中,要求学 生在家里试着让妈妈蒙住眼睛, 潜心体验清凉的水在手上流过的 的感觉,体会“猛然醒悟”“前 所未有的喜悦”的内心世界。从 而,深刻体会“感到生命有了新 的开始”的含义:世界是美好 的。学习能改变命运。生命只有 融人社会,才能熠熠生辉。由于 强化生活体验,感悟语言的深 意,在诵读中学生才会产生一种 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朗读的境 界才臻于完美。 四、把握技巧。欣赏音韵美 要使诵读出现艺术美的境 界,还必须常常关注文学语言的 “音乐性”。从心理学看,音节是 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 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诵读 时,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高 来圆如连珠,浑如合璧,具有铿 锵有力的韵律美和回旋往复的和 谐美。我们在读北宋著名文学 家、史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 记》时,不仅觉得画面感清晰, 而且觉得气贯长虹,音韵圆润。 这除了因为作品长于铺叙外,还 因为作品连用了二十一个“也” 字,造成了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 美与抒情气氛。 让我们的视线转向苏教版十 二册练习中的一段话:风声雨声 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 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 实写照。 这段话开头对仗工整,音韵 圆润,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量饱 和,与下旬的“惊心动魄”形成 了意义上的呼应。指导诵读时, 要指导学生画出节奏停顿,点出 逻辑重音,并且适当作点语言分 析。这样,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诵 读技巧,欣赏语言的音韵美。 由上所述,教师指导学生诵 读的过程,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 从文本语言到具体画面,再到创 意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从语言符 号到形象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 生由语感产生美感的过程,最后 达到“使其言皆开出吾口,使其 义皆出于吾心”的诵读境界。 顾爱菊,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