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2-25 来源:易榕旅网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冬营;李洪波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常态、新动能,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化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然而,新时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地方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由注重知识传播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基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及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12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 【作 者】孙冬营;李洪波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江苏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镇江 21201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高校创新能力面临全面提升以适应战略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成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地方高校不能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潮流的突出问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为地方高校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制度保障。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理应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省级财政支持并由地方管理的高校,是对应于中央部属高校而言的一个概念。在全国2880多所高校中,中央部属高校共计115所,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约占96%。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也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经费来源等多方面的约束和限制,其整体发展的速度、质量及效益也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热点和时代使命,也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创新式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助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探究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

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细化分类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2]。下面从办学理念、学科平台以及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困境: (一)办学理念方面

办学理念是引领高校发展的灵魂,世界高等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学生中心”。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理念逐步与国际潮流同频共振,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在2017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突破口,如何开展创新创业以及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地方高校由于重视不够使得人本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在统筹推进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实现协同化。当前,地方高校普遍没有摆脱追求综合性大学的诉求,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评价模式以及模仿重点高校发展的路径依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深入,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强化特色办学,走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之路[3]。 (二)学科平台方面

学科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更是地方高校实力水平及办学层次的主要外在表现。学科平台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柱。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学科平台建设将成为高校集约式转型发展和内涵式提升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指标限制往往受制于有限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成为地方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及跃迁式转型的资源约束,进而造成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平台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层次低、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经费投

入不足及缺乏特色等一系列结构化问题,使得地方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上具有先天不足。同时,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科学研究,而不是人才培养这一学科建设的核心,未来需要在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上实现相互融合。 (三)教学体系方面

教学是开展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和高校的基础要义,也是人才培养最有力的手段。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时代教育变革与转型的重要抓手-智慧教学应运而生,促进传统教学结构性变革,转向开放式、多元化、互动型的课堂。地方高校受资金及师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还未能实现很好的融合[4]。当前,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学仍然是传递知识的理论导向,启发思考的能力导向未能得到推广。在课程体系方面依旧是以传统的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有限的选修课程且偏重于理论课程,对创新实践类课程及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重视不足。另外,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不足,未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时,教学与科研处于分离状态,科研难以反哺教学,教学难以反映学科前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遇

产教融合,是从校企合作演变而来的一个时代概念,强调通过产业与教育的双向互动与整合达到双赢或多赢,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动态平衡[5]。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也是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而展开的,是在原有的教育条件下创新体制机制并具有了新的内涵。

对地方高校而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印发为今后学校发展及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在以下三个方面面临新的机遇: (一)新政策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走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产教融合步入深度融合新阶段,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享受来自政府宏观政策及企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外在红利。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区域多元协同创新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还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地方高校在多种政策助推下能够实现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模式的转变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新要素

地方高校往往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6],而这种复合更多是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复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创新性不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时代需求。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下,可以构建以“课程、科研、竞赛、实训及孵化”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转变为以能力提高为主的创新训练,通过机制创新,集成创新要素,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及平台加强地方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效果。 (三)新征程

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新时期我国开启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新征程。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中面临新的更高需求。对地方高校而言,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知识学习及能力提升需求[7],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乃至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地方高校后续发展的新征程。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教育或通识教育或两者融合的教育模式。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站在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创新人才培养体系[8],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体系内,形成有机融合[9-10]。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培养的系统性思维、团队领导力、决策能力及专业技能基础之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对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否定,而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多元协同的全过程培养[11-12]。其培养体系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此处,多元协同指的是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合作企业、兄弟院校及地方政府的力量,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及校地合作机制,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实现多利益主体共赢。全过程培养是指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整个过程,从课程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等育人过程中都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

图1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加具有实践价值。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实现地方高校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并在企业建设地方高校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针对企业存在的发展困境及急需解决的技术或管理难题发挥智力资本并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以“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为企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人力资源。地方高校通过与高层次有特色的对口兄弟院校合作,能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帮助;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强化创新创业政策优惠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福利政策等相关制度,从政策方面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提供保障。

新经济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3]。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就势在必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通过课程、文化、实践、管理、服务、组织及网络育人等核心工作的实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适应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人力资源需求侧的要求。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应强.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N].人民日报,2016-10-21(7).

[2]林娟娟,施永川.地方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9):53-54.

[3]关少化,郭琦.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8,(2):81-84. [4]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1-3. [5]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6]冀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7]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8]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5-47.

[9]曾明星,黄伟.“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67-75.

[10]朱晓东,顾榕蓉,吴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8,(2):77-80.

[11]万华.新知识生产理论框架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变革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8,(4):103-108.

[12]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2):42-47. [13]谭小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0-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