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儿,隔离期从起病至出疹后5日。
2、切断传播途径
风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病儿接触。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皮疹与发热,以利及早发现病人。幼托机构的接触班级,在潜伏期内应与其他班级隔离,不收新生,防止传播。
3、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风疹减毒活疫苗已证明安全、有效。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抗体可维持有效7年以上。接种主动免疫单价风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风疹的主要措施,免疫对象为1岁至12岁儿童及易感育龄妇女。或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可减少小儿预防接种次数。
(2)被动免疫:因儿童期风疹病情较轻,不需要作被动免疫。应用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效果至今尚不肯定。
(3)对孕妇的保护:特别是妊娠初3个月者,应尽量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如已接触风疹患者,可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30ml,以预防胎儿感染风疹。对于确诊有风疹病毒感染的早期孕妇.一般应终止妊娠。
并发症脑炎
少见,发病率为1∶6000,主要见于小儿。一般发生于出疹后1~7天,轻症仅有头痛、嗜睡,重者呕吐、复视、颈部强直、昏迷、惊厥、共济失调、肢体瘫痪等。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程比较短,多数患者于3~7天后自愈,少数可留后遗症。也可有慢性进行性全脑炎。
心肌炎
患者诉胸闷、心悸、头晕、萎软,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多于1或2周内恢复。可与脑炎等其他并发症同时存在。
关节炎
主要见于成年人,特别是妇女患者,中国已有儿童风疹性关节炎的报道,发生原理尚未完全明确,多系病毒直接侵袭关节腔或免疫反应所致。出疹期间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红、肿、痛,关节腔积液内含单核细胞。有时数个关节相继肿痛,类似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但多数能在2~30天内自行消失。
出血倾向
少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常在出疹后突然出血,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血尿,多数在1~2周内自行缓解,少数病人颅内出血可引起死亡。
其他
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风疹怎么治疗
一般治疗及对症疗法
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给予维生素及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高热、头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咽痛者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咳嗽可用祛痰药和止咳药。
抗病毒治疗
病情重者可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脑炎者,按乙型脑炎原则治疗。关节炎轻者不需要治疗,局部疼痛者可用镇静止痛剂,局部热敷或理疗。紫癜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血液和血小板。
家庭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风寒侵袭。注意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煎炸油腻食物。防止搔抓损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治疗
自幼应有良好的护理和教养,医护人员应与病儿父母、托儿所保育员、学校教师密切配合,观察病儿生长发育情况,矫治畸形,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等。帮助患儿学习生活知识,培养劳动能力,以便克服其先天缺陷。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旁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人与人密切接触也可传染,孕妇感染风疹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胎儿。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半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人员、家庭成员,或者引起婴儿室中传播。
易感人群
凡末患过风疹也未接种过疫苗者对风疹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小于6个月的婴儿因获得母体来源的被动免疫故很少发病,但在1岁内随月龄增长而抗体消失后成为易感者。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成人多数有抗体,但偶可发病。由于大多数人在学龄前时已经受风疹病毒感染,感染率达80%~90%,因此孕妇易感率很低,约为1%~3%。其中,3~5月份是感染高峰,孕早期是高危险期,如若初发感染,胎儿致畸率可达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