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件东西,那就花钱买下来;因为价钱便宜,一次囤了不少货,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行为。那些大喊着“剁手”的女性,未必一定上升到病态程度,购物成瘾也有一定的指征,不是一疯狂购物,就一定是购物成瘾了。所以,女性也别给自己乱戴“成瘾”或是“强迫症”的帽子。
“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质成瘾,另一种是对行为成瘾,网购成瘾就属于后者。在心理学上,“成瘾”有两大特征,一是患者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有了认识,但是无法控制,内心非常痛苦;二是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比如妨碍了工作、造成家庭冲突了等等。
如果女性对网购感到愉快,又没有经济压力可以放肆地“买买买”,家人也没有什么意见,那尽可以享受网购的乐趣,没有必要进行医学干预;但如果出现了反复冲动购物,明明不需要或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一不购物就很难过,而只有购物的当下能缓解不舒服的感觉,但买过之后又常陷入自责之中。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3个月以上,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了。
女性“买买买”,快乐源头是多巴胺
曾有一项对32000人的研究发现,强迫性购物行为的患病率约为5%,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异不明显,且以年轻人居多。研究表明,每20人中就有1人成了购物狂,让他们沉迷的物质叫多巴胺。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大脑有一条“奖赏效应”的环路,一些物质或行为可以作用于这条环路,导致体内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短期内大量释放,使人获得强烈的兴奋感和愉悦感。这种兴奋和愉悦,和赌徒在下注那一刹那的大脑活动是类似的。
这些物质和行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一部分人群来说,购物也是开启多巴胺分泌的一把“钥匙”。如果患者一直想要追求这种感觉,成瘾行为就开始形成了。不过和物质成瘾相比,这种行为成瘾对身体的损害不是特别明显,又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并不容易被自己以及家人及时发现。
对于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学习事物的应对、处理方法,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