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伯温是哪里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4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5:33

是青田人~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51

刘伯温(1311-1375年)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8:26

明朝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0:17

据《沙河县洛阳村范氏家谱》174页正二行载:“前朝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邑十八村”;西北留村及四留村民也历传至今一句话云:“南刘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邑十八村。”这句话在沙河南北两岸方圆几十华里,时间跨越六百余载,万口传诵,妇孺皆知,世代相传至今不衰,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有人说那句话中的“南刘”的“刘”字不确,应为“留”或“流”的话,那么请你到现今的新悟思村看一看,新悟思村原大队门口西侧躺在地上的那半幢石碑的碑文,你就无话可说了。那个碑只剩上半幢,碑顶园弧形(按明碑顶呈半圆形,清碑顶呈方形而论)此碑明代无疑,这半幢碑文(因年代久远且又断损,风化雨蚀)看不出来何时何因而立。但从字里行间判断似是为建个什么寺庙而捐款、捐物的功德碑。碑文中清晰出现了“北刘村”、“南刘村”、“中刘村”、“刘家庄”(现今的东、西前留两村先曾合称留家庄)这碑文中为何写这些村名时,不写“留”而一律写“刘”呢?这应该与“南刘出了个刘伯温”的名人效应不无关系吧。
另据,现今距西北留村西北方向仅二华里的后留村的槐仙庙前,有幢石碑的碑文如此记载云:“史记明代1368年朱元璋军师刘伯温故土此地南侧河沿一次激战明军败於此地跪佛保佑倾刻军心重振马卒倍增个个精神抖擞刀不入身敌鞑丧胆全军覆灭……”碑文中铿锵有声地写有“刘伯温故土此地南侧河沿。”好一个“故土”二字!故土者不是指故乡,出生之地,又是指什么呢?“此地南侧河沿”恰是指的“南刘村”原址所在。
又据。现今的东前留侯氏,村民都这样说他们侯氏始祖迁居东前留的来历——“俺爷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这些后代这么说:‘咱们侯氏先祖是从南刘村迁来的——刘伯温见桃树上结着枣,又见枣树上结着梨。这是天意告诫人们枣(早)桃(逃)枣(早)梨(离),不然将有大灾大难临头。’并给咱先祖指明逃离的处所:‘你们应逃迁到刘家庄(即现今的东前留村)最安全。’咱侯氏先祖说:‘刘家庄原住的郝氏老民会让我们往那村迁吗?他们不欺生?’刘伯温说:‘郝氏老民过不了三户。’于是我们的侯氏先祖迁到了当时的刘家庄。一直瓜瓞连绵至今。”
又又据。大油村靳晚军说:“大油村先辈流传‘南刘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溢十八寸’。一日刘伯温被一枣树葛针挂破衣衫,便俯身细看。只见那原来是枣枝上一弯倒八钩葛针,长于直葛针背面。于是说‘长这个倒八钩葛针有啥用?怪害人的’!此话说后,南刘一带的枣树上,再也见不到这种倒八钩葛针了。足见圣贤金口玉言之灵威,连葛针也不敢违抗。”
再据。据说在现今的西北留村(明代曾称北刘村)村南三华里处有个南刘村(早年学大寨时,在现今的西北留村南约三华里处深翻土地三尺时,挖出门框,火灶、盆、罐器皿瓦片之类古人生活遗迹,遗物。)南刘村曾出过个名叫刘伯温的人。他自幼聪慧过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尤长於气象变幻术。那一年他观察到一种奇异景象:即桃树上结着梨,有的桃树上还结着枣。他便对村上人说:“这是天意让人们赶快逃离、早逃早离此地。不然将要有水患,大有冲毁村庄人亡之灾”于是他便苦口婆心地劝说村人早作打算,离地逃生。传说刘伯温在大树的五枝杈上做饭。他的这些举动,村人还以为他患了什么异病,说的什么疯话。常言道故土难离,可多数人对他的劝导不予理睬。只有少数人家外迁它村(如侯氏迁往刘家庄村即今东前留村)还有的迁移到北刘村(今西北留村)刘伯温自己也携居家老少迁往外地逃生。没过多久,灾难果然来了。南刘村全被水患冲毁。村民所剩无几,这部分人迁往北刘村入住。从此“南刘村”“北刘村”遂合二为一。
再再据,《英烈传》一书第十七回第20页倒15行载:“恰有元朝太保刘秉忠,他的孙儿名基,表字伯温,中了元朝进士,做高邮县丞”;《邢台通史》下卷376页又载“刘秉忠其曾祖父仕金,原籍瑞州,为邢州节度副使。到其祖父刘泽时落籍邢州,其家遂籍贯邢台县东静庵村。其父刘润入元后,曾任邢州元帅府都统,兼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玉尺经解》题(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
《读书敏求记》题为“刘文正公平沙玉尺经六卷”注曰“赵国公邢州刘秉忠著刘基解。”
以上这些书据,雄辩地说明了,刘伯温出生地是邢州(今邢台)而非“青田”。既然刘伯温的祖父是刘秉忠,而刘秉忠的祖父刘泽就“落籍邢州,其家遂籍贯邢台县东静庵”,怎么凭空就蹦出一个“刘伯温出生浙*田”这种怪事来呢?
关于祖父(刘秉忠)撰书,孙子(刘伯温)解,更是顺理成章。历史上不乏其例。如: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禅师;陆柬之、陆彦远……他们依赖亲族血缘关系,子孙堂舅,家法密授,维系千年不衰。书谱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应着家谱,况且祖孙二人在“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通晓天文地理,数精皇极,祸福能决”上又是一脉相承的。
“诸葛亮下传刘伯温”说明刘伯温可与诸葛亮并肩媲美。如果说诸葛亮能料事如神“借东风”的话,那么刘伯温能未到先知“测水患”。这么个奇才,神人、名人竟出在南刘村,这是西北留村一带的人的光荣、光耀与辉煌!
历史是纪实。不符实,就得修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2:25

问题只是提问刘伯温是什么地方人,那就简单明了回答了:对于刘伯温早前简历想必大家都曾知道再释已无意义。今时刘伯温故里应该说是坐落于温州地区的文成县南田镇(南田原系青田县管辖但文成立县后把南田划分文成),对(刘)的事迹在两县(文成.青田)间都有自己的解读作地方文化遗留。如今,对刘伯温文化遗产的归属两地都做有申报,最后归属于两地共同所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