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1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21:44

学校隶属关系:国家教育部电话:0571-87951336

学校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20号 传真:0571-87951336

邮政编码:310027 网址:http://www.css.zju.e.cn

一、专业设置

(1)地球科学(理学)本科专业设置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

(2)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3)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专业方向。

(4)培养地学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地质学学科:构造地质学(硕士、博士 学位授权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球化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大气科学学科:气象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5)培养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

表1 教师队伍状况一览表

2.教授及研究方向

徐世浙,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导,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1936年10月出生。1952年10月至1956年4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学习。1956年4月至1974年8月任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助教;1974年8月至1983年11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地质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3年11月至1998年12月任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山东省第七和八届*常委,1985年晋升教授,期间于1988年9月至19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做访问研究;1999年1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教授在计算地球物理领域,进行了系统、创造性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复变函数理论,用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首次解决了任意地形二维位场的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的地形改正问题,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是国际上最早将力学中的边界单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居国际领先地位;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的三部计算地球物理系列专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2001年在美国Tulsa,Sociaty of Exploration Geopbysicist出版的《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n geophysics》是该领域国际上的首部著作,被评价为“是对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摘自英文版序);他还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磁学专著《古地磁学概论》,对我国开展古地磁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杨树锋教授,博导,从事构造地质与板块构造研究。

陈汉林教授,博导,从事板块构造、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

陈桥驿教授,博导,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

方大钧教授,博导,从事构造地质、古地磁学研究。

汪新教授,博导,从事地球物理、盆地构造研究。

刘南教授,博导,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

高坤教授,博导,从事大气物理、天气预报研究。

叶瑛教授,博导,从事岩石矿物、海洋地质研究。

翁焕新教授,博导,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郭德方教授,博导,从事遥感地质研究。

沈忠悦教授,博导,从事岩石矿物、古地磁学研究。

瞿国庆教授,从事大气物理、大气预报研究。

邹乐君教授,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3S软件平台开发。

肖安成教授,从事盆地构造、石油地质研究。

沈晓华教授,从事遥感、地质灾害、构造数值分析研究。

刘仁义教授,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

3.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引进双聘院士金翔龙院士、汤中立院士、苏纪兰院士,增强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此外,引进高级人才、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术梯队。近年来,引入双聘院士3人,聘任院士作兼职教授十余人。

三、人才培养

本科地质类招生每年30人。毕业生有75%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其他进入与地学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地质类研究生每年招收硕士生50~60人,博士生10~15人,工程硕士生30人。部分研究生为企业定向委培,毕后回原单位工作。其余毕业生进入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历届毕业生中,有3人获侯德封奖,1人获得美国矿物学家大奖;现有3人任中科院研究所所长,6人任石油企业的总地质师。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1.办学特色

浙江大学重视基础教学,以多学科交叉宽知识面教育为基础,体现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结合。

2.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成效

针对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本系创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教育新专业,新增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为企事业单位在职培养了技术人才。

改革了传统课程结构,增设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的课程,强调了信息科学与传统地质科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了浙江大学综合性的学科优势。

五、学科建设

浙江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

六、实验室建设

1)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2)本系拥有下列大型仪器:①浅层地震仪(35万);②工程扫描仪,A0CONTEXFSS8300,(38万,丹麦CONTEXF);③SUN工作站,SUN-Blade l000,2000(40万,美SUN);④高精度GPS,Tribmle,(15万,美国)。上述仪器设备全部对学生开放,同时承接相应研究项目。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1.“九五”以来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情况

“九五”以来承担各类国家纵向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56项;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已完成国家纵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150项;在研项目经费1800万元。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地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地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地磁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火山作用与地质热事件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球化学》全国统编教材获地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构造地质学CAI》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9项

1)古生代洋陆格局演变与*侧向增生(2001CB409801),国家重大基础973,212.0万元。

2)高效气藏形成的能量场耦合关系,国家重大基础973,50.0万元。

3)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5.0万元。

4)酒泉盆地构造特征与控油作用,中国石油,102.0万元。

5)油气勘探风险评价与经济战略,中国石油,75.0万元。

6)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特征,中国石油,70.0万元。

7)洋底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洋成矿作用的影响,国家“十五”大洋专项,69.0万元。

8)大洋铁锰矿物的复合改性与功能性材料开发,国家“十五”大洋专项,60.0万元。

9)浙江沿海海岸带的变迁的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部,65.0万元。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与德国DAAD,美国Princeton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英国Macaulay Land Use Research Institute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双方互派学者、研究生。

2)合作办学与合作科研情况: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合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生;与中国石油总公司、塔里木石油分公司等合作开展资源开发、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撰稿人:郑爱平、沈晓华、沈忠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