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4:02
农业是古埃及的经济命脉,古王国的灭亡就和饥荒有直接的关系。在中王国农业得到空前的重视。水利灌溉系统被恢复并发展起来。法雍地区原本是片沼泽地,每年尼罗河泛滥的时候,都有洪水在这儿留存下来,渐渐地淤积成一个湖泊。从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时期,这一地区就得到治理。新国王调集大量的奴隶排干了湖泊四周的积水,修建沟渠使湖水和河水相通,并且筑起堤坝,而湖泊里的水正好通过沟渠在干旱的季节里灌溉土地。这个工程到第十二王朝初期,才算彻底竣工。如此整治以后,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变成了真正的良田。
法雍地区正好处于上下埃及的交界地带,第十二王朝的新都伊赛塔维就位于这一区域。现在这个地方变成了里什特村,至今保存着第十二王朝时期修建的庙宇和宫殿。
除了扩大耕地面积,先进工具也不断被应用到农业中来。古王国时期的直把犁改良为装有横木把手的犁。对西奈半岛上铜矿的大量开采,使原本昂贵的青铜器得以大规模应用到农业中来,这才把那些石头片子彻底替换下来。
另外在尼罗河第二瀑布附近的舍门赫和库麦赫,发现了有关尼罗河水涨水高度的记录。这种观测目的也是为了农业的丰收,由此可以看出中王国时期的古埃及人就开始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了。
从上到下对农业如此重视,中王国时期终于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伴随着农业发展起来的,还有手工业,除了青铜业以外,发展比较快的要算纺织业了。在中王朝时期的墓中壁画上,就有一种卧式的织布机。这表明从这一时期开始,纯手工操作的纺织工作已经渐渐被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了。除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手工工艺相比,机器织出的布更均匀细腻。这从中王朝时期木乃伊身上包裹的亚麻布可以得到验证。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里,经纬线的根数都到了六十甚至七十几根,可见当时的纺织水平。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也就是玻璃制造业。代表中王国时期制造水平的玻璃制品甚至留存至今。
这件香膏以彩绘玻璃制成。据考证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作品,反映出当时埃及的玻璃制作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的产生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紧挨着法雍地区有一个新兴的城市卡呼恩,可以说是中王国时期工商业城市的代表。从今天不断发掘出的商业文书来看,这一时期的货币买卖行为已经相当兴旺发达了。而中王国时期的纸草莎文书《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则间接提供了尼罗河流域和西部绿洲之间贸易的一些情况。
除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耶路撒冷西北一个名叫盖塞尔的古代城市的废墟中,人们找到了用埃及砂岩和花岗岩雕成的石像,以及有中王国特征的象牙制品。而且这个古城中,还有埃及风格的神庙,据揣测是由前来经商的埃及人建造。在腓尼基的毕不勒,则发现了属于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器皿、狮身人面像。
除了陆路商贸,水路商贸活动也很频繁。第十一王朝时,一个名叫赫努的官吏墓铭中说,埃及曾装备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商业远征队去远征蓬特。而《船舶遇难记》则叙述了一个水手在乘船去西奈途中的故事。由于遇到大风,船被吹到了相反的方向,到了蓬特,船也撞坏了,150名水手大多遇难,只有这一个水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从蓬特带回大量香料、肉桂、檀香木等珍贵物品。
就像现在的对外开放一样,不仅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古埃及有早就懂得了这一贸易原则。1935年在埃及的一个神庙废墟中,发现了四个箱子,其中的物品大多为具有典型的巴比伦尼亚风格的印章和护身符。而在卡混则发现了来自克里特的典型的卡马瑞斯式陶器的残片。如果说以上两宗东西还有可能是埃及商人从原产地带回的话,那么下一个证据不容否认了。在埃及贝尼哈桑的墓画中,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他们前来埃及建立商业联系,受到了当地的诺马尔赫的友好接待。埃及人就连对他们的殖民地努比亚的商人也是宽容的,尼格罗人不允许越过第二瀑布附近的要塞放牧,努比亚商人却被允许走那条路到埃及境内来经商。看来中王国的国王们已经熟谙国家富强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