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0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1:05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话是明永乐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师回朝在北京时说的,这就是你说的那句话的原出处,不过你这句话基本都是网友自己编撰的,算不得原句。不过纵观明代276年历史,确实对得起这几个字。
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大家想想,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加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 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明末英雄志士的气节更是可嘉,摘抄几句明朝义士语录: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
——卫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马世奇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
“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吴麟征
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之后,刑前叹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1:05
这个啊,有些二货说是朱棣说的,无非传自百科。但是百科没给出处,我看也给不出,因为朱棣根本没说。至于出自哪里?是这样的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这出自哪里呢,有些说是朱棣的话,北征回来说的,事实呢,不是,网友自己胡说的?也不是,这是明人自己写的,出自哪里呢?答案就是,出自《东谷赘言》,这是明朝人的笔记小说,作者是正德朝进士,后来做到四川右布政使。
还有文中也对所谓死社稷也说了,请看截的下文,
或问古者诸侯死社稷之义何如?予曰:“诸侯之社稷受之天子,传之先君,不幸事势危迫,当效死守之义也。然而有权焉。”古公不死社稷而迁岐山,勾践不死社稷而栖会稽,卒能基王业,恢霸图,何必死?唐玄宗荒淫之君也,岂达权哉!渔阳之变,弃社稷而西巡,幸而前星干蛊,不失旧物。宋钦宗当金兵压境之曰,误执诸侯死社稷之义,乃举族北辕,遗恨千古。究原而论,误饮宗者何?也?误何??者李纲也。先儒陈莹中又曰:“靖康之役,景德之役误之也。”盖景德之幸,辽人未过河也。靖康之不幸,金人过河也。
就这段,什么意思,就是说死社稷就是傻*。明白了么,至于天子守国门,什么的,也就出自《清十二帝疑案 阎崇年》
因为文中说到,
明朝英宗皇帝做了蒙古瓦剌的俘虏,一直到最后,明朝没有解决蒙古问题。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是天子守国门。但是,还是蒙古人几次包围北京。北京修外城也是为了防蒙古,徐达、戚继光修长城也是防蒙古,但是有明一代,蒙古问题始终没解决。
明白了么,在我看来,不是这货说的,就是来自对明史崇祯帝原话的改编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1:06
主要来源有二
一是清朝编写的明史,因为清初大部分*是明未*投诚,对明史相对了解,虽编写的明史有失偏颇(对明朝大臣皇帝的评价),但总体没有偏离明朝的历史架构,所以可信度相对也高
二是来源于网友,而且大部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粉丝(作品虽夹杂作者情绪,但总体还是参照史料史书来写,总体较客观)
其实此语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网友的意愿,主要还是满清下的统治不争气,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人,从世界第一跌至人尽可欺,所以,大明的形象也立于网友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