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7
一、BIM导入尚未形成自愿,皆有上级所迫
目前各单位导入BIM主要皆为**或上级长官要求,但对于组织导入BIM并未详实了解导入的目的,且在编列BIM预算时尚无一套合理的标准进行编列,可能造成经费编列不足无法完整执行BIM工作,造成项目导入BIM的成果无法发挥其成效,为多数组织单位首要面临的挑战。此外,通过评估结果可发现,由于各组织导入BIM于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各单位对于导入BIM的可行性及厂商执行状况,多仰赖外部委托专业顾问或外部专家进行审视。尽管该方式为国内普遍执行的现况,但各组织内部应规划既有人员的专业学习计划,不仅可以提升项目的BIM应用效益,亦可强化组织整体在执行BIM的专业能力。
二、BIM培训知识不足,招投标形式化
多数由项目承办单位执行BIM有关工作,尽管各单位皆有进行组织内部人员BIM专业知识教育训练,但整体而言,其教育训练仍属于BIM基本观念的认知,为目前多数组织所存在的障碍。若各单位可通过内部协调,指派不同专业人员投入参与BIM并组成团队,将可提升组织内整体BIM专业的能力。此外,多数项目在制定BIM招标文件时,多数参考其它项目的招标文件撰写方式,由于各工程项目特性皆不尽相同,若直接参考其它项目招标文件将可能有不适用的情形。
三、BIM导入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应用不足
由于各组织对BIM仍属起步阶段,因此对于相关数据的留存及效益评估方式尚未有明确的做法,有鉴于此,项目团队若能确认BIM所带来解决问题的效益,组织可于项目结束后进行事后的评估机制,除了针对应用BIM效益评估外,以利产出可以用于日后组织学习的文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系统性地收集,进而转换为BIM标竿学习数据库,以利日后让其他组织参考与学习,并发挥其价值。整体而言,各单位在导入BIM初期,皆直接选定某个项目来导入BIM技术,因此,多数案例在项目的应用上皆未有完整的评估,亦缺乏在应用BIM所需资源的评估。
四、各单位BIM应用能力良莠不齐
尽管我国BIM应用案例较多,但因国内各单位导入BIM的能力良莠不齐,且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及标准,导致目前组织在执行【BIM技术】时面临诸多问题。若以某组织而言,BIM成熟度分数较高的案例,该组织所提出的BIM制度较为完整,反观其它在BIM成熟度分数较低的单位,为因应*上的要求,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并未有系统的导入BIM技术,以致于无法有效发挥BIM的效益。换言的,国内目前不同单位皆已了解到BIM确实具有效益,但却仅能通过自行摸索应用的方式来提出要求。
五、国内BIM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国内目前导入BIM尚属起步阶段,尽管公部门积极推动BIM技术,但经常面临不知如何将BIM正确地导入组织及项目中,虽然各单位目前通过国内*提出不同的推动策略及决策评估方式,但各并未有系统的从*面到执行面进行评估,以BIM成熟度而言,整体的案例仍属于偏低的分数,进而无法有效的发挥BIM所带来的效益。因此,有系统的进行BIM决策评估,是国内推动BIM可以实行的一项手段。
综上所述,我国BIM应用问题还是很多,但并非BIM之路就是错的,BIM在我国是曲折中发展,随着工业4.0的提出,相信BIM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好了,关于BIM国内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帮到大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8
BIM应用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软件层面和模型精度层面的局限,施工单位的软件使用主要还是revit和navisworks,(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不是房建项目,这两款软件的适应性就差很多,比如管道化工最好使用bentely,铁路和少量建筑工程可能会用到Civil 3D之类),而施工企业对于插件的运用整体偏少,要使用插件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现阶段他们也不会进行相关的API开发,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施工单位除了碰撞检测和造价算量之外,就很难再去实现其他功能,如施工安全模拟、当日耗料信息反馈、场地布局规划优化、以及和生产厂商进行联动管理等。以我去时参访的根基营造为例,他们的模型都精确到每根钢筋怎么排布了,而*的大部分施工企业的BIM模型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这边的侧重点还是在碰撞检测和造价算量。可如果模型深度达不到这种深度设计上的很多问题往往很难发现。我以前做过一个车站的BIM项目,当时图纸中有部分梁的配筋问题很大,钢筋之间间距非常小,密密麻麻排了两排,钢筋完全配成了钢板,而且还没有保护层,这种情况根本没法进行施工。其实这点也和使用的软件费用由关系,如果使用REVIT去建钢筋模型,将是一个不切实际想法,这里面就需要使用到一些插件,或者干脆用其他软件来做。
二、是BIM人员的不足。
BIM人员的不足有两个层面:建模人员的不足与BIM技术深化的缺乏。即使是中建三局八局这种技术强的单位,施工企业的BIM人员占整个项目人员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如果自己建模就这么点人肯定要累死而且往往难以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建模分包,那么施工单位的BIM就应该做的更深化,将模型与现场情况结合起来,如具体的施工过程或者精确到钢筋,但由于施工单位现在的BIM培训*往往针对的是软件的操作学习,而且参加培训的大多是缺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所以也很难做到这么细,更别提开发了。而这里人员的缺乏主要是BIM发展时间比较短,很多企业BIM骨干都以85后为主,这么短时间培训那么多人,对于企业来说难度很大,而目前大学的课程并没有跟上,很多时候需要上工作岗位才从新开始学,不过随着后期发展这种局面会慢慢得到改观。
三、怎么让现场施工人员接受BIM也是一种*。
现场人员不理解、不接受BIM,BIM做得再好也是白扯,现在施工单位没法进行施工工序和操作的模拟,施工单位往往无法在动工前进行模拟来找出最佳操作方法,对于复杂工序是“事前专家论证+事后动画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但论证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模型+模拟操作”的方式。而有些技术不复杂但是现场条件受限的工序施工单位也不能对其很好模拟,如两台吊车同时吊设备怎么不互相影响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BIM可以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我前段时间去参观某SOHO项目的时候,他们的BIM负责人说到,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并不受到认可,但随着他们工作的开展,确实能帮到施工团队解决一些问题,如上述的模拟的问题,他们也开始解决了,所以总体趋势是向好的。是缺少可视化的技术和设备。以AR技术和Holograph技术为例,当图纸过于复杂时,即使是施工企业的人看了模型调出来的样子,也不一定能准确跟工人描述出来。如果现场配有移动设备,再运用AR或者Holograph技术,那么施工效率其实是可以大大提高的。当然可视化技术不仅包含AR和Holograph,但不管怎么用,目的都应该是提高施工现场的沟通效率。一方面我们使用工具给现场人员讲解,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有些工地目前已经开始使用VR进行安全培训,而且效果不错,其中有个工地只有两个技术人员,他们也鼓捣了一个出来,据说用下来效果不错,随着VR开发门槛的降低,这个点应该快速被解决。
四、是造价算量的*不当应用。
虽然现在施工企业会比以前更主动的去学习了解BIM,但依旧有很多不当应用。以前施工单位抵制BIM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先低价中标,然后通过方案变更来增加收入,这种情况是被市场行情*出来的,也就是我说的*不当应用。现在他们开始使用BIM以及相关的造价算量软件,各个造价算量软件之间的由于算法问题会存在一些误差,有的偏大有的偏小,有些施工单位对甲方会用偏大的成本,对分包商会采用偏小的成本,然后自己卡差价。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好事,但为什么会有呢?还是市场行情*出来的,也是*的不当应用。这种不当应用会阻碍施工企业去发展BIM技术。现在这块随着一些*的要求,有些施工企业为了应付BIM的趋势,并且能从中得到自己的实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8
设计阶段bim技术的应用,集中于方案展示、异形设计建模、异形建筑物工程图表达等方面,主要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才会有应用BIM技术的需求。设计院并没有开始大面积普及应用BIM技术,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设计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下行、内部管理水平落后、行业集成度不高、专业化水平落后,这些问题不是通过推广BIM技术就能解决的,同时BIM技术的推广又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来推进。
关于设计阶段BIM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解决行业集成度不高、设计院内部管理水平落后、专业化设计院品牌缺乏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基础上,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才会迎来春天。
在设计阶段全过程实施BIM技术,我认为技术上已经是可行的了。但是具体的做法,一定不是理论上的那种,不是说一定要在策划、方案、初步设计、扩初、深化设计等整个设计周期全部应用三维技术。可以根据建筑项目的特征,在分析了投入产出比的基础上应用BIM技术。目前流行的翻模为什么有存在的价值,一个原因是bim技术还很新,还没有融入到建筑业务中,还有就是市场在投入产出比方面自发的反应。我想在建筑工业化落后的阶段,在很多场合二维设计模式还将会是主流。
施工单位应用BIM技术的热情相对设计院要高,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单位只需要一个精细BIM模型来支撑施工阶段的业务。所以,虽然设计阶段无法提供有用的BIM模型给施工单位,但是也不会影响施工单位应用bim技术。因为目前的行业现状,设计单位就无法提供精细且准确的设计信息,施工单位承担了不少深化设计、优化调整的工作。
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与推进,不能局限于技术本身,更多的要从行业、企业、项目管理等更高层面来思考如何引导推动。新技术引发了行业变革,但是如果行业无法在变革的过程为技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土壤的话,新技术的生命力就无法得到释放,甚至夭折。施工单位应用bim技术,也会从工具层面的利用上升到项目管理层面,进而上升到企业层面的内部整合与二次优化分工和行业层面的整合与二次优化分工。
我认为随着bim技术应用的深入,施工企业会加强对各个项目的管控力度,取消项目经理承包制,即使一时半会不取消,也会逐渐削减项目经理的权力,将项目部的管理力量与技术力量慢慢往企业总部集中,往类似于epc方向发展。同时,施工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机制,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管理好专业分包与劳务分包队伍。当前的模式,施工企业总承包单位利用项目经理人承包制剥离风险转嫁给项目承包经理人和分包单位,不加强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分心去做资本运作,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但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以上是针对各个阶段的现状、问题、原因、趋势的一些看法。另外,从*推动BIM的角度,我谈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推动BIM技术,只重视应用层面的推广,不重视技术研发层面的扶持,这是在客观上联合国外的bim软件扼杀国产BIM技术,如果国外的bim软件能够解决中国bim应用推广过程的大部分问题,倒也没什么,但是由于中国建设工程行业的性和体量庞大的特征,中国bim技术必须以国产软件开发商来做主体。*必须联合组织行业的力量,去指导、引导、扶持bim技术体系在中国建设工程行业的落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9
我国*由2011年推动BIM纳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次年即由我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发起成立BIM发展联盟,积极发展与建置我国*BIM技术与标准、软件开发创新平台。依发布的研究实施计划内容里呈现尚须建立一个可以指导产业应用的信息协议标准,而软件产品也因为缺少信息整合标准而无法共享建文件信息成果。
目前我国BIM发展联盟研究方向先以「辅助建筑审批」为主要工作之一,希望在不改变既有的建筑开发审批流程条件下,研究建置一套与建筑法规相关的标准以及辅助软件,并协助业界能正确建立模型,利用辅助软件从模型中自动产生建筑审批流程所需的2D图面及相关文件。
目前在BIM发展联盟的协助,我国*「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计划项下,动员许多人力资源,共启动了21部P-BIM系列协会标准的编制工作,希望藉由这些标准的建立,可以在BIM的应用上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从体系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左方标准包括「数据库标准」、「存储标准」及「信息分类标准」,依美国OmniClass或与英国UniClass2为基础发展如同拟定中的国际标准IFC(InstryFoundationClasses)及以ISO12006-2。
2.中间部分为各阶段应用之信息交换标准: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等阶段中,可以利用BIM强化工作效能的项目,并订立局部模型信息交换标准,类似NBIMS中的空间设计需求检核(DesigntoSpatialProgramValidation)、设计时间建筑耗能评估(DesigntoBuildingEnergyAnalysis)等标准。
3.右方为模型交付标准:为配合*机关、业主商务需求或契约规定对于模型信息内容、质量等交付细致等级等相关规范。
根据DodgeData&Analytics(前身为McGrawHillConstruction)公司于2015年发表针对我国运用BIM技术之市场调查报告,说明BI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形。该公司于2014年进行一个月的调查,以网络问卷方式进行发送。该公司针对我国境内之施工企业与设计企业分别调查,共回收350份问卷,其中144人来自施工企业,其他260人为设计企业。本研究将该报告重要的成果汇整如下:
1.BIM创造的专案效益为:更好的设计方案(设计角色有69%认同,施工角色有67%认同,其他项次之数字代表同样的意义)、减少施工图的错漏(设计66%,施工74%)、提高客户参与度并增进了解(设计61%,施工66%)、减少施工现场协调问题之次数(设计55%,施工61%)、减少重工(设计52%,施工59%)、促进与其他项目参与方的协作(设计51%,施工59%)、减少设计变更(设计49%,施工54%)、降低施工成本(设计44%,施工52%)、提升成本控制与预测性(设计43%,施工49%)、提高安全性(设计42%,施工52%)、缩短整体项目之时程(设计38%,施工50%)。
2.BIM创造的内部商业效益:提升企业做为行业领导者的形象(设计角色有62%认同,施工角色有71%认同,其他项次之数字代表同样的意义)、缩短客户审批周期(设计62%,施工66%)、提供新服务(设计48%,施工50%)、维持既有客户(设计46%,施工50%)、拓展新客户(设计46%,施工56%)、提升利润(设计34%,施工43%)、减少法律纠纷与保险索赔(设计28%,施工38%)。
3.未能采用BIM的主要因素包括:更新软硬件太贵(设计角色有55%认同,施工角色有33%认同,其他项次之数字代表同样的意义)、没有足够来自于业主或其他项目厂商的需求(设计45%,施工10%)、与CAD应用的互操作性不良(设计42%,施工19%)、软件不易使用(设计33%,施工10%)、教育训练不够(设计33%,施工38%)等。
4.能够促使非BIM用户使用此技术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改善设计与施工时所有单位的沟通(设计角色有52%认同,施工角色有33%认同,其他项次之数字代表同样的意义)、缩短项目时程(设计46%,施工48%)、减少施工现场协调问题之数量(设计43%,施工38%)、提高施工图准确性(设计42%,施工38%)、降低施工成本(设计42%,施工48%)等。
参考美国NBIMS精神,提出ProfessionalBIM的概念,简称(P-BIM),P-BIM利用BIM技术改造并提升现有营建专业技术和营运管理之相关软件,而改造后之专业软件则透过BIM应用标准实现档案共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9
企业为什么要用BIM,理由如下:一、从国家*来看,国家发布bim*,要求建筑行业企业采用bim技术,是大势所趋。主要的*包括:1、国家建设部2015年6月16日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建设部文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