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0:32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礼”的仪
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
之总名也。谓之*。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
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
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
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
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
《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
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
云:“结发,始*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不分男女一般都将长发散披在肩上。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交
往的增加,感到长发散乱颇有不便,就用绳带系束,以骨簪插别。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后
期,人们也还是如此处理头发。
到夏商时期,人们开始以梳辫子来装饰自己,直至春秋战国。但男女之间的辫子略有差异。此后,
女子开始挽髻于头。根据古*载:“乃自我始祖黄帝制作衣冠以来,隐蔽形体,仅露首面,扑朔
迷离,莫可辨识。后圣知其然也,乃命男辫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诚法良而美意也。”《礼记.曲礼
篇》注中,有女子许嫁则十五着笄,未许嫁者则二十着笄的记载。“笄”,原是梳髻盘头发用的簪
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说女子十五岁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仪礼.士冠
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
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
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
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
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冠礼
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
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
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
《国语》、《左传》、 《史记》 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
“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
“赵文子冠。”(《国语·晋语六》)
“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
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
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
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
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
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
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
岁、十九岁等。
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汉代
极重冠礼,《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
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汉代皇帝冠礼称加元服,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汉昭帝
加冠,大加赏赐、减免税赋、普天同庆。昭帝加元服,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
王另撰冠辞之始。
汉代士庶冠礼,据东汉与“经神”郑玄齐名的“学海”,经学家何休所制冠礼,参用《仪礼·士冠
礼》而简化,为一加。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从南北朝到隋唐,冠
礼一度废而不行。南北朝时,南朝宫廷还有一些皇家冠礼,中原则完全陷入五胡乱华的空前动荡。
隋唐恢复了汉家礼仪,唐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种等级的冠礼。不过,实行的
并不是很多。经过汉后数百年的冲击,冠礼衰弱之势明显。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
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
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
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
干?”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的强烈冲击,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
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
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
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之道故也。” 他认为废除冠礼,使得人情轻
薄,自幼至长不知*之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
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
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
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
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
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 ,粗知礼义之方,然
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有人援引《左传》中鲁襄公十二而冠的记载,主张将冠礼年龄提前到十
二岁,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他说,“此不可。冠所以责*,十二年非可责之时。”他认为,既
冠矣,就必须责以*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
能期望他*,所以,“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载,“元之五礼,
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宫廷没有冠礼,而民间仍有保存。
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
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清初剃发易服*直接摧毁了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衣冠发式俱毁,成为至深的民族耻辱和伤
痛。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著童子
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
仪。
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
度:天子冠礼冠服:大戴礼记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
冕。”《五礼精义》则说,天子五加衮冕。汉代,天子四加。魏则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
衮冕。唐、明,都是一加。 汉改皇帝冠礼为加元服。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
东晋诸帝冠仪,一加帻冕,脱帝绛纱服,加衮服。北齐,先著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
唐初,著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皇
太子冠礼冠服: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齐空
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
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
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皆三加,唯刘宋一加。 魏初加皮
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
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缨青緌导,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
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
唐。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仪礼·士冠礼》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
加冠前:缁纚、笄。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
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
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三加:爵
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
边饰半寸。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
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
之。
根据《明集礼》载,明代士庶冠礼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礼》之制。
童子服:双紒,四(衣+癸)衫、勒帛、采履。
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襕衫,纳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