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11
能不能活埋40万这个问题是比较可能的。当一支军队军心涣散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前秦淝水之战中80万大军军心动摇被8万晋军打的溃不成军。虽然有些事实的夸大,但由此可以看出士气的影响。
而且赵军是被骗了,分多次掩埋的,也就是分批掩埋,并且不是挖一个坑埋一个人。而且赵军被围45天,粮断已久,早就身体衰弱的不行了,全凭意志在坚持,手中又手无寸铁(武器被缴纳了)战斗力几乎为0,而且不是统一被围,人的求生*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而至于最后到底还有没有40万投降的赵卒就不太好说了,一个虚数40万也不是不可能,例如还剩降军36万37万。三年僵持其实基本上赵军没有损耗,因为廉颇下令固守在军事设施里根本不出战。而长平围困时秦军将赵军包围极大地利用了军事设施,赵军被围困在很小的范围内,根本无法完全展开进行攻击。赵军突围的也只是小股部队,大部队被秦军夹在*动弹不得。秦军断其粮道,并未太急于攻击,主要是想饿死赵军。所以赵军刚开始突围不一定激烈,因为他们毕竟有40多万军队,秦军想吃下也得崩掉一嘴牙,结果秦军围而不杀,赵军才开始突围,突围过程中消耗多少兵力真不好说。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11
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后人对整个战争赵国伤亡的概括。
第一,长平之战前后将近3年,赵军总数为45万。到了后期还有40万?
第二,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应该说死伤无数。
第三,待向秦军解甲投降之时,不可能有40万。
第四,白起所坑杀赵军,应该是三年消耗之剩余,46天激战之剩余,最后血拼突围之剩余。
坑杀40万,包含了3年、46天、最后一战的死人和活人。这时的活人,既没有武器,也没有体力。只能任人*了。兵败如山倒就是这个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12
长平之战,赵军不可能死亡45万,赵国的总兵力都可能没有45万。
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再攻赵,秦军大败,数万数万的死,可见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很强的战斗力,国内可能还有二十万兵力。
秦一败再败,死了10多万,请白起再战,白起说必败不打,可见长平之战赵的实力还在。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兵力死亡可能就10几万。
长平之战,秦国也伤亡过半,以致于秦王同意休整一段时间再攻赵,可见秦伤亡也很大。
总之,长平之战的数据明显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
历史书也有很多是假的!
秦国攻占大半个中国后,总兵力也就60多万,之前肯定还没有60万,也就是说长平之战时秦国的总兵力都可能没有45万,赵国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兵力?明显数字是假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总兵力才70万,一个赵国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兵力?
长平之战时,赵国还有很多兵力在防匈奴!如果长平之战赵军真有45万,那么赵国的总兵力就有六七十万才对,这绝不可能的?
战国总人口也就一千多万,赵国总人口最多200万,女人占一半,老人小孩占了三分之二,成年男人最多就几十万,所以赵国的总兵力可能就20万或30万,绝不可能有45万那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12
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白起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抚降卒,后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吩咐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40万赵军,一夜俱尽。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坑杀赵卒,坑杀的[坑]应当做"设计陷害"解,而非挖坑活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13
“坑”这个字在古代其实表示的是*,而不是专指活埋,死人也一样要挖坑埋的嘛。
因此,事实情况是秦军*赵军战俘40万,而不是活埋40万人。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根本不可能去挖坑活埋四十万军人,哪怕是对方没有武器也不行。但*就容易多了,有武器有组织的军队*四十万手无寸铁的乌合之众是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