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镇长的职务怎么称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4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2:33

里正

里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里正,读音为li zheng,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最早春秋时,已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

唐朝亦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依照唐代的村里的组织,以四户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

扩展资料:

里正的历史

里正是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秦汉百家为里,里置里正,也称里典、里魁。晋和南朝改称里吏。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仍称里正。

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朝称里长。

里正一般由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及白丁清平强干者充任,宋朝里正负责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故演变为乡役名。太宗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一等户轮充。仁宗至和二年(1055)废。神宗实行保甲法后,保正亦称里正。金、元亦为差役名目。

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壮可信任者充当,每任一年。元朝分置乡、都二级。乡设里正,都设主首,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里正专管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里正、主首均在应役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至明朝改为里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里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3:51

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专政,在县级以下,设立了有乡和里,其中一“里”单位的长官为里正。古代“皇权不下县”,最低的是九品县丞,村官没“品”。 乡、里虽然没有正式的政权机关,但是在宋代,统治者依靠乡间地主,统治和控制广大农民。据《文献通考·职役考》记载,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就差派乡村的地主当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里正有的管理一个村子,有的管理几个村子,因此里正即相当于村长也相当于镇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5:26

宋朝沿袭唐制,乡村中有乡和里,城市中有坊,但乡和里更重要的是作为地名和人们的户贯。今人所用的籍贯,古代其实是区别为籍和贯,前辈学者王毓铨先生对此已有考订。贯有户贯、乡贯、本贯、祖贯等名目。从北宋到南宋,尽管乡村基层组织有所变迁,从《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看,直到南宋前期,乡村户的户贯普遍用州、县、乡和里,只有个别不用乡或里,而用村、镇或社,而坊郭户的户贯普遍用州、县和坊。但在南宋晚期的《宝佑登科录》中,坊郭户贯仍用州、县和坊,而乡村户贯有的只用州和县,有的兼用乡,而兼用里者较少。 宋朝乡村一般是县之下分若干乡,乡之下又分若干里,但也有一县设一乡,一乡管一里或乡下无里的情况。如宋神宗熙宁时京兆府所辖,多数县为一乡一里,少数县有乡无里,只有乾�县和渭南县多数乡辖有二、三或五里。宋朝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名实背离,而各地州县衙门和乡里的吏制差别颇大。从史料上看,有些地区设有乡长,另一些记载中又有乡官,但显然不是普遍的制度。据北宋的《两朝国史志》说:“诸乡置里正〔主〕赋役;州县郭内旧置坊正,主科税。开宝七年,废乡,分为管,置户长主纳赋,耆长主盗贼词讼。”所谓“废乡”,当然不是取消乡名,而只是取消乡的基层行政单位。里正的名目相当普遍地保留下来。在每乡只有一里的地方,里正和乡长也不会有区别。在部分地区,担任里正者不管乡里的事务,只是准备轮差州役衙前,到宋仁宗时,又明令废除里正。乡村基层组织的头目是户长和耆长,他们的辖区则称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7:17

并无镇长这职务 县级一下最大的就是里正 所谓皇权不下县也是这个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9:25

亭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