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38
作者通过第三人亲历、描述这一段悲剧的爱情故事,深刻剖析了经济物质存在极大差异的美国东西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区别。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里,透露这对东部肤浅的物质世界的厌倦与批判。
他充满厌倦地揭露这金钱世界里人们的冷漠、残酷与阴险。小说的结局,也就是盖茨比的葬礼--除了他父亲以及本书的主人公(同样来自西部)以外,没有一个人来参加,将赤裸裸的现实摆在了每一位读者的面前。
这无疑具有极大心灵触动和现实警示作用,这个悲剧警示当今的年轻人,在与金钱打交道时不必太过投入,不要太过迷恋那个虚幻的繁华世界,它告诉人们,除了物质,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我们时刻反思,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些对于物质的迷恋是否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虚荣与自卑。
它警示人们,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虚荣与自卑而忘我地投入对极端物质世界的追求,结果只能是大失所望。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选择尼克·卡洛韦作为叙述人,以“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厌倦者”的身份和口吻孜孜不倦地讲述着盖茨比和黛茜之间的爱的故事——其实尼克充当了小说故事的第一叙述人,面向的是读者。
菲茨杰拉德充当了小说故事的隐性或间接叙述人,是一个万能叙述人;而盖茨比则充当了小说的一号男主人公兼及小说中讲故事的第三叙述人,面向的是自己。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声音始终贯彻在尼克和盖茨比声音之中,并贯穿始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38
萨拉·彻奇维尔(S.Churchwell)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梦颓废消极面的警世通言。”小说探讨了人们对从头再来的渴望、社会*、残忍以及对理想和人们的背叛。小说应用了反语和悲剧性结尾,深入剖析骄奢淫逸的主题和青春的莽撞毛糙。
其它人,如记者尼克·吉莱斯皮(N.Gillespie)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现代经济不是以身份和继承为基础,而是以创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来界定的,这使得阶级划分被打破。”
这种解释主张《了不起的盖茨比》捕捉到了美国特色,因为这是有关变革和阻挠的故事;有的变革来自新一波移民(二十世纪早期的南欧人、今天的拉美人),暴发户,或少数民族的成功人士。美国从二十年代至今经历过多次经济和社会变革。
正如吉莱斯皮所述“具体公式始终在改变着,从《盖茨比》可以很容易得到共鸣,老牌经济文化与新兴力量是基本冲突,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66]由于这种观念颇具美国特色,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读者是可以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细细品味的(也是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扩展资料:
影响
查理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了该小说后,评论界有褒有贬,而且销量不佳——菲茨杰拉德在世时的总销量都少于二万四千本。
菲茨杰拉德很失望,于1940年含恨而终。小说在二战时流行开来,受到前线战士的欢迎,其后更成为高中、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作品。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经典杰作。
1998年,现代图书馆编辑委员会投票,评选其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和最佳英语小说的第二名;随后入选2005年时代周刊百本最佳英文小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39
《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们明白了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在当时那个金钱至上的美国,人人都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可是盖茨比在盲目设定人生目标时,将外在美貌的黛西作为了自己追求梦想的化身。
有梦想终归是好的,但也要清楚现实是梦想得以滋生的沃土,真实之中孕育着理想,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为我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扩展资料:
该部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20年代,这段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绚丽浮华的年代,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茫失落的年代,欧洲的*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文明不复存在的绝望情绪像瘟疫一样,当时的美国青年被称作为“迷惘的一代”。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精彩的画面和动人的影音向观众展现了男主角盖茨比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悲剧。影片通过叙述者尼克·卡罗维讲述着男主杰伊·盖茨比和女主黛西·布坎南之间的爱情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