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移情及物“是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4:57

古诗词表达技巧之“移情及物” 

   在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考查上,“移情及物”的手法虽涉及不多,但其对解答其它问题也有帮助,所以是考生不容忽视的一个知识点,考生应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手法。
   一、厘清概念
   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把本无生命和情趣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行动,同时,诗人自己也受到这种事物的影响,和事物产生共鸣,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山”(张耒)。人们要问,白云如何会拥抱幽石,绿竹如何会取媚清流,人与山如何会相互久看而不厌,野桃怎么会含笑,山峰如何会清瘦,这都是诗人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物身上的结果,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二、移情成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的看法,审美移情起因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似联想。立普斯说:“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这个观点总是由和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以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移情对象。
   三、借助方式
   1.拟人
   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采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赋予“流水”和“暮禽”人格化,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流在汩汩流淌,晚归的鸟儿飞回茂盛的林木中去栖息,它们似乎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实则体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辛弃疾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句,作者放眼看远处秀丽的山峰,好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又好像螺形发髻,并将山峰拟人化,似乎它们都面带愁容,发出恨声,实则这“愁容”、“恨声”是作者情感的外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完成移情的古诗词可谓举不胜举,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2.象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诗人将自身坚持的志行高洁之情推移到富有象征意义的“月”上。又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梅》)中,作者笔下的“梅”即是作者高洁品行的象征。
   3.寓情于景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通过景物直接将情感呈现于作品中,让读者把握情与景的联系,从而理解诗歌。唐代诗人王维将奔赴济州与友人告别,将离别之情投射于景物而成诗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赵嘏将一片思乡的情感转移到“残星几点雁横塞”和“紫艳半开篱菊静”(《浪淘沙》)的景象上,读来使人生愁。
  
   四、例题解答
   例题(一)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阕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
   【参*】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阕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的情景,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2.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用了移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云幕都推开,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作者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韵味。
   例题(二)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塑造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漂泊羁旅的愁苦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参*】“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例题(三)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李攀龙①
   缥缈直探白帝宫②,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③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诗人。嘉靖三十二年出守顺德,饶有政绩,三年后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这首诗作于陕西任上。②白帝宫:白帝为我国古代神话中五大帝之一,位于华山之顶,③苍龙:华山有苍龙岭,高峻狭长。
   1.请简要说明本诗颔联、颈联的写景顺序。
   【参*】由近到远、由低到高。作者先写了太华山绝顶的苍龙岭、石马,这是近景;然后极目远眺,只见秦川大地开阔宽敞,秋色尽收眼底,这是远景。同时,作者先写地面上的景物,然后写到万里晴空,夕阳西下,这又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写。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诗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也带上了自己的色彩,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作者仕途通达,在描写景物时带上了积极进取的主观色彩。首联运用反问“为谁雄”,即为自己雄,浓缩了作者此时仕途扶摇直上的心态。颔联、颈联描写的景物雄浑壮阔,寄寓了作者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尾联直抒登临览胜之情,告诫自己要谦逊,要不断进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