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0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37
放风筝的故事
在某科学院的圆子里,一个孩子正在放风筝。一位老教授见之便问他:“小朋友,你在干什么?”
“放风筝呀!”孩子理直气壮。
“那风筝在哪里呀?”
老教授的追问使孩子面露困色,一时不知从和说起。因为风筝实在太高了,高得他那双小眼睛无法寻见。
忽然,一阵风吹来,拉风筝线的小手颤动了,这孩子恍然大悟:“老爷爷,我虽然没有看见它,但能把握它。”
老教授连连点头称是,若有所思地走了。口里不住地重复那句话:
“虽看不见它,但我能把握它... ...”
也许是因为人被上帝造时用了泥土作为材料,这人的“物质性”使人类在认识论上往往以他的感觉能力为基础。都说要看见才会相信。可是真正的“信心”是什么呢?看见了还要你“相信”什么呢?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意思是,信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没有看见的事能肯定。
关于风筝的起源的传说,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37
没有解不了的结,也没有过不了的坎。
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