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首先,在企业登记注册开始就存在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创办企业没有资本金注入或注入严重的不足。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资本金补偿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资本金比重越来越低。在我国实行不同项目差别利率的条件下,那些取得国家重点项目的国有企业就可以得到国家优惠贷款,使预算约束软化。而这些国有企业又以重点项目为名拖延、抵赖和逃废银行贷款,银行也没有办法。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受到各个方面的干预,无法成为的法人,从而使得预算约束软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过多、受到的*干预过大和过多地负担了*转轨时期的改革成本。
(2)企业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银企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资产的债权人国有银行和债务人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国家可以指令国有银行延期收款或追加贷款,致使效益不好的企业债务越滚越大。这时的企业主要靠信贷资金运营,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企业资本金的严重不足,同时造成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长期沉淀,从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3)金融监管不力。由于监管*缺陷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力度则不够。成立不久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存在着只注重合规性的监管,不注重风险监管的倾向。
(4)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它主要体现在:法律不健全,使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务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使得已有的法律规定无法具体实施;银行与企业间的大量业务活动依照*办事,而*与法律相矛盾,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2.内部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没有树立起风险和效益意识,没有把银行看作自负盈亏的实体。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认识不足,对一些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仍然给予贷款支持。对于某些企业利用改制、改组等机会逃废银行债务,没有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有效地阻止不良资产的发生。
(2)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
(3)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4)审贷分离不彻底。贷款的发放部门与评审部门在分工上是各有侧重的,既互相协作,又相互制约。贷款发放部门主要是拓展客户并对项目进行初评;审查部门则对贷款进行后续评审决策。但长期以来,银行审贷合一,缺乏必要的内部制约机制。在审贷合一的情况下,*指令授信使得执行畅通无阻,人情贷款,工作失误与偏差屡见不鲜,极易造成银行不良贷款。
(5)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成为真正的法人。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在贷款问题上不能自主,在地方*行政干预下造成大量贷款死滞。
3.*原因
(1)*改革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使得收入向个人倾斜,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欠发达,企业所需资金难以靠直接融资来取得,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几乎完全靠贷款创办和经营的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业绩欠佳,从而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2)国有企业过低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而且多数企业还未足额提取,这些过低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还被国家以各种形式全部或部分收缴,成为*预算。自“拨改贷”以后,企业要扩大再生产只好靠向银行借款来实现,随着国有企业在“七五”、“八五”期间的大规模改造,多数企业变成了高负债经营,这就增加了其归还贷款的难度,从而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制度原因
*部门违背经济规律,直接干预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经济制度,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和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的变动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经济*改革不到位,经济运行忽冷忽热,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投资结构难以改善,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的损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10
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
与多数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系*崩溃产物不同,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表现出独特性。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融资*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首先,以国家为唯一中介的融资*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很长一段时期,国有企业主要通过国有独资银行获得所需资金,"拨改贷"的实施导致国有企业普遍缺乏自有资金,高负债经营的企业拖累银行贷款质量,国有银行根据国家指令发放的贷款也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国有企业经营问题进一步加重国有银行的负担。
其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滞后。自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与其他方面的*尤其是企业*的改革不同步、不配套,银行不得不承担“后改之忧”,这同样是形成和累积大量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改革实行多年之后,直到近年才提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商业银行等要成为现代金融企业。”事实上,国有银行最初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时被称为“专业银行”,后来改称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虽然名称几经变化,但实际上有关部门从未将其当作真正的商业银行、金融企业,而一直将其视为行政机关。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直言:“商业银行与*部门类似,而不像个商业机构”。正是因为银行改革的滞后,使银行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中,一方面为国有企业承担了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和改革成本,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的*、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导致不良揃产的产生。
因此,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历史,注定不良资产的处置必须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银行自身的改革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国有企业问题,困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无法真正解决;不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不良资产必然继续生成、增加。从这层意义上说,不良资产处置也可说是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消除法律障碍、制订优惠*,以吸引私人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接收银行和资产公司转让的债权、股权,有助于促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此同时,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使符合条件的国有独资银行上市,也有利于实现银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得以建立,从而根治不良资产生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