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宋太祖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24

中国历代帝王“武功第一”的赵匡胤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3-12

复兴网消息:
赵匡胤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诞生在洛阳夹马营一个军人家庭中。父亲赵弘殷曾经是后唐庄宗的禁军将领,后来又作了后周的禁军右厢指挥,领岳州防御使,算是一个中级将官。史载赵匡胤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等等。不过这些记载是一句也信不得的。连赵匡胤自己也说:"如果能从风尘闾巷中认识天子、宰相,人们就都能物色到了。"可见天命云云,不过是那些刻板的史学家偶尔的杜撰之笔。

赵匡胤出生的年代,正是大唐王朝覆灭不久,五代十国纷争的乱世。五代时惟武力是视,真可谓"有*便是草头王",仁义道德扫地尽矣。所以他虽然也读了几年的书,可是他对刀*棍棒兴趣更大,又兼他生就的骨健皮厚,年轻的赵匡胤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被称为帝王中"武功第一",更有"一条棍棒打天下"的美誉。在二十一岁那年,赵匡胤结婚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忽然决定要自己出去闯出一番事业。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用在赵匡胤身上再合适没有了。赵匡胤从家中出来,四处闯荡,却四处碰壁,托亲靠友都落了空,时间一长连衣食都成了问题。有一天他看到几个人在*,便也想上去碰碰运气,这次倒真的赢了,可是输钱的几个流氓地痞哪里知道这就是后日的大宋皇帝,几人合伙把赵匡胤痛扁一顿,赵匡胤虽然勇武过人,可是好虎不敌众狼,被打的鼻青脸肿。到这地步赵匡胤也有些灰心了,他寄居在一座寺庙里,跟着和尚混上三餐,庙中的老和尚很看好他,便对他说:"我给你些钱,你向北走,一定会有好运的。"当时后汉刘知远称帝刚刚-年就病死了,年幼的后汉隐帝刘承佑即位,后汉统治集团内部种种矛盾加剧。赵思绾在长安发动兵变,联合风翔节度史王景崇反叛,护国节度史李守贞也密结辽朝,自称秦王,在潼关反叛。三镇连叛,汴京震动。隐帝急忙派枢密使郭威前去讨伐。此时的郭威乘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老和尚指点他北上,可能就是让他去郭威那儿寻找机会,而郭威此时正驻扎邺都。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没有了开始时的雄心壮志,又没有别的出路,只好北上。据说在北游途中,他经过一个寺庙,看见许多人在烧香占卜,就走进去也给自己算了一卦,第一次很谦虚的占将来能不能当个小校,没想到占卜的结果竟然是不吉,如是几卦全是不吉,又占能不能做个节度使,还是不吉,几乎所有的可能都占卜过了,失望之余的赵匡胤干脆问能不能做天子,占卜的结果竟然是大吉,不过这个传说很值得怀疑,皇帝的神圣是封建社会人人所共知的,赵匡胤再狂妄也不至于给自己算命能不能当上皇帝,这和他出生时的异征同样令人难以相信。但他有一首诗流传后世,倒是很可相信,据说他漫游途中,看到几个穷酸文人正对着日出吟诗作赋,摇头晃脑,迂腐可笑,便冲口而出一首即兴之作: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诗历来被人认为有帝王之气,不过这也和帝王们被人认为有帝王之相是一样的,只不过赵匡胤作了天子,诗便被认为有帝王气,如果他只是作了宰相,这首诗怕是只能有"宰相气"了。

他投到郭威的军营,果然很快得以提拔和重用。郭威拥有重兵,不久就在一次军士的哗变中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后周太祖,赵匡胤在这次兵变中不仅立了大功,而且认识到:天子原来也并不难当,只要手中有兵权,就可顺理成章的坐上去,这对他日后的帝王事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郭威很赏识他,把他提拔为禁军的头目。两年后,郭威任命赵匡胤为滑州�今河南滑县东 副指挥使,还没去赴任,皇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由于柴荣曾与赵匡胤同在军中,很了解他的勇武与才能,就要求把赵匡胤留在了他的身边,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的心腹,这一次是赵匡胤真正的机会,不久郭威病死,他的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后周世宗。
周世宗刚刚即位,北汉刘崇便趁着后周国丧之际、人心慌乱,联合契丹入侵。世宗准备率兵亲征,当时的形势对后周很不利,连一向缄默保身的冯道也劝阻世宗不要亲征。世宗不顾众臣的反对,决议亲征。赵匡胤与禁军将领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率牙兵一千随行。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十九日,两军在高平县南的平原地带相遇,后汉刘崇有精兵三万,列成东西两阵,旁边还有契丹的一万精骑。周世宗挥兵交战,禁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一触即溃,率先逃命,骑兵四处奔逃,步兵干脆解甲投降,周世宗只好率自己的亲兵上前交战。危急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他振臂大呼:"主上这样危险,我们还活着干什么!"并对张永德说:"你手下的士兵长于射箭,尽快占领右翼制高点,我率兵从左翼包抄。国家安危,在此一举!"说罢,率兵从左翼冲入敌阵。北汉军队以为胜利在望,没有防备后周军队的反扑,阵脚大乱,反被打的溃不成军。在这次战役中,赵匡胤表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与勇敢精神,改变了战场的形势,转危为安,转败为胜。高平战役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他的父亲赵弘殷被任命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父子两人同典禁军,时人荣之。

通过高平之役,周世宗痛感军纪不肃,兵力不振,骄兵悍将,临阵溃逃,根本不管主上的死活,陷他于死地。他决心彻底整顿军纪,首先他把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校斩首。继而又授权给高平之战的功臣赵匡胤,对禁军裁汰老弱,精选强壮,并且招募天下豪杰骁勇之士,组成殿前诸班。赵匡胤借此机会精心挑选军士和将领,并且尽心结纳,禁军从士兵到将领遍布他的亲信,他也就完整的控制了这支最精锐的部队。这次整军。为赵匡胤掌握禁军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以后治军积累了经验。通过高平战役,使周世宗感到赵匡胤不只是仅有匹夫之勇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智勇双全,具有战略眼光的将才。这使赵匡胤深为周世宗所倚重。显德二年�955年 ,后周攻打蜀国秦、风等州,但攻了很久未攻下,周世宗不甘心师出无功,就派赵匡胤前去观察一下,能否打赢。赵匡胤到前线认真观察了战势,回来报告说可以获胜。果然不出一个月,就传回了捷报。周世宗一面进行内部改革,一面东征西讨,继续郭威未完成的统一中原的大业。

赵匡胤在军阀混战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屡建功勋。显德三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李景,久攻寿州不下。李景听说世宗亲征,便派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率兵十万驻守滁州,一面阻遏周军,一面也可以增援寿州。世宗命令赵匡胤率兵攻打皇甫晖。赵匡胤率领几千周军与皇甫晖相遇于清流关一条狭窄的路面上,周军被打的大败,皇甫晖整军回到滁州城下休息,约定来日再战。大败之后的赵匡胤进既不得,退又不能,还害怕皇甫晖突然率兵杀到,甚是忧虑,他听说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赵学究很有智计,便去求教,赵学究指点他从一条小道进军,绕过清流关,直杀到滁州城下。赵匡胤在这位学究的带领下,果然直接到了滁州城下。皇甫晖突然间看到周军,大惊失色,两军对垒,赵匡胤一人单骑,杀入南唐军中,大喊道:"我要捉的是皇甫晖,其他人不是我的对手。"居然如关公斩颜良般,直冲到皇甫晖马前,一剑砍在他后脑上,皇甫晖落马后,被随后冲到的周军生擒。主将被擒,南唐军队自然只剩下投降的份了。赵匡胤顺势攻下了滁州城,解除了寿州方面的后顾之忧。被俘后的皇甫晖对周世宗叹息道:"臣非不忠于所事,但士卒勇怯不同耳。臣向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赵匡胤以几千兵马破敌十万,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勇武,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治军还是卓有成效的。

攻下滁州后,赵匡胤结识了后来辅佐他创立大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赵普。赵普是由于后周宰相范质的举荐,到平定后的滁州任军事判官,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病倒在滁州,赵普对赵宏殷服侍汤药,照顾的无微不至,赵宏殷十分感激,把他当作自己的同族子侄一样看待,赵匡胤和赵普谈过话后,也极为赏识他的才能,以前他所接触的都是豪杰武夫,赵普虽然读书不多,对世事却分析的十分透彻,与那些武将自然大不相同,从此时起赵匡胤便把赵普视为自己的心腹,而赵普也认准了赵匡胤会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心跟定了他。赵匡胤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后,就立即上表把已经做了渭州军事判官的赵普要到身边做节度推官,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便成为赵匡胤权力机构中的核心人物。
此时,赵匡胤作为一个军人,已由一名小校迅速成长为一员出色的武将。这除了有军人家庭给他的熏陶外,主要还是他亲冒矢石、身经百战的锻炼。而且从小校到殿前都指挥使,从将兵到御将,也使他在原有的勇敢和战术计谋之外,还逐步锻炼的具有战略眼光。赵匡胤战功卓著,迅速升迁。在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后,不久又因攻克寿州战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一年后,因征淮南战功,又改领忠武军节度使。同时他一直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握有禁军大权。

五代时期,烽火不熄,政局动荡不定。五十四年间,更八姓十四帝,平均每四年更换一个皇帝。这些皇帝的即位,多数是靠拥有重兵夺得。如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位是靠多年血战夺得;后晋高祖石敬瑭是靠契丹的兵力自立;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以河东节度使乘乱称帝;而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的皇位,都是靠禁军夺得。所以,在这些人头脑中,已经没有什么君权神授的观念。燕王刘守光公然说:"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安重荣说得更直接了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整个五代,都是一种实力的角逐。谁有实力,谁马壮兵强,谁就可以实现野心。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心怀异志的赵匡胤早已看透了这一点。

显德六年�959年 ,周世宗亲征契丹,当时军中所用物品都是从京师直接运来的,有一天忽然在地上看到一个奇怪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字。一向对众将怀有戒心的世宗疑心重重,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世宗在此前便已开始不动声色的铲除他认为可能对帝位有威胁的人,有许多人都因小过被诛戮,世宗一向英明,所以大臣们都不明所以。后来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世宗对军中将领凡是方面大耳的都不放过,朕天天在他身边,他却没发现。"大感侥幸。世宗对张永德的忠心并不怀疑,可是这个木牌却不能不令他有所警觉。没几天他就病倒在病龙台,在病中,他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而代之以他最信任的赵匡胤,结果赵匡胤真的坐了江山,应了那句"点检做"的谶言。

显德六年六月周世宗病死,享年三十九岁,在位仅五年零六个月。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孤儿寡母秉政,朝廷上靠的是范质、王溥、魏仁浦几位文臣,军权则完全落在赵匡胤手中。这时的赵匡胤从殿前都虞侯到殿前都点检,掌军政已达六年,在军队中势力很大,威信很高。他不仅手握军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身边,以盟誓结义的古老方式,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后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为赵匡胤取代后周统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赵匡胤的势力浸大,在周世宗时,有一些人已经感到不安,右拾遗杨徽之曾对周世宗说赵匡胤威望太高,不宜典禁兵。在周世宗死后,韩通同赵匡胤并掌禁兵,韩通的儿子也劝韩通寻机把赵匡胤除掉,韩通不听。于是,郭威代汉的-幕,不到十年又重演了。

显德七年�960年 元旦,镇、定二州报告契丹会合北汉入侵。宰相王溥、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统帅禁军北征抵御。一场改朝换代的阴谋已从策划开始实施了。郭威当年是因为后汉隐帝试图除掉他,为了自保,不得已起兵夺权,而赵匡胤此次则是主动出击,此时距周世宗去世还不到六个月。

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因天色已晚,就在当地宿营。当晚,赵普和赵光义便偷偷在将士中制造*:"现在周帝幼小,不能亲政,我辈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从唐朝藩镇割据以来,牙兵悍将动辄拥立主帅,屡见不鲜,都快成为传统了。因此,这些话果真把一些将士的情绪煽动了起来,要求拥立赵匡胤。一直勤于治军的赵匡胤却喝醉了,躺在营帐中,假作不知。一切布署妥当,天已蒙蒙亮了。情绪激动的禁军将士们个个抽刀露刃,围住了赵匡胤的营帐,喧哗高呼万岁。赵普和赵光义先走进营帐,把情况告诉给赵匡胤。赵匡胤出来后,便被将士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杏黄龙袍裹住,不由分说抱上马,大军便向京师开去。赵匡胤执意推辞,坚决要做大周的忠臣,将士们自然不肯答应。赵匡胤只好和他们谈条件:"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你们肯听我的命令,我就干,否则我不能干。"将士们都答应从命。赵匡胤便说:"少帝和太后都是我们北面奉事的,朝中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僚,绝对不许伤害。入京师后,你们不许像以前那样纵兵大掠,危害百姓,也不许抢劫府库,事成以后,我可以大开府库赏赐你们,敢有杀人抢劫的灭九族。"将士们贪得拥立天子的重赏,都满口答应。于是赵匡胤便率兵回到京师,守卫京师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拜盟兄弟,也早已串通好了,大开城门放赵匡胤进城。将士们倒也服从命令,没有杀人抢劫的事情发生,只有禁军将领韩通率手下抵抗,被王彦升追到家中杀死。除了这件令人不快的小插曲,赵匡胤真的做到了兵不血刃、秋毫无犯的夺取政权。赵匡胤对韩通之事一直心中耿耿,终身不授给王彦升节钺,以示惩罚。
赵匡胤到中书省见到范质、王溥、魏仁浦后,哭诉自己受将士"*迫"、身不由己的窘况,三人一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跟随赵匡胤的部将罗彦瑰按剑大声道:"我们今天就要得到天子。"三相知道已无可奈何,也只好准备"禅让"事宜了。当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诏令传布天下,也并不是四方臣服。后周开国功臣、镇守在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素怀野心,首先起兵反抗。此后又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抗。然而,他们的实力都不足以同赵匡胤对抗,赵匡胤率兵亲征,各个击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将反叛平定了。

赵匡胤以大宋王朝取代后周,从历史发展上说,既是必然的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结束了五代时期混乱争斗的局面,使得中原地区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百姓得以从频仍的战火兵燹中解脱出来,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这是赵匡胤对历史,也是对当时的人民作出的贡献,宋朝延续三百余年,即便偏安江南后,依然得以维持一百六十余年,这与人心的拥戴是分不开的。

从开平元年�907年 到显德六年�959年 ,这短短的五十三年内,象走马灯似的,中原更换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三君。这五个朝代中,除了最初建立的后梁是被长期与之对立的军事集团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推翻的以外,其他各朝都是被统治集团内部的军人所篡夺的。作为一个军人,赵匡胤亲自参加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在不到十年后,又被人拥立,他是深深懂得立由武将,废出武将这一点的。特别赵匡胤基本上是以军事联盟的形式夺取政权的。登基之后,他原来结盟的义社十兄弟以及资望高于他而又久拥重兵的大将,都成了他的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消除这些威胁,使刚刚诞生的大宋王朝长治久安,不致于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头脑中,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节度使李筠与李重进的相继反叛,使他更感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因此,在平定了李筠与李重进的反叛之后,赵匡胤就把赵普召来,问道:"天下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火不熄,生灵涂炭,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要熄灭天下战火,为国家长久计,应当怎样做呢?"赵普回答:"以前的*,是由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改变这种局面,只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话还没说完,赵匡胤就说:"你不要说下去了,我全明白了。"

话虽这么说,但是要让宋太祖对多年来共同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下手,颇重情义的宋太祖还是有些犹豫不定。当时他的十兄弟如石守信,王审琦等,分别掌握禁兵军权,赵普多次劝宋太祖换掉他们。宋太祖都未答应。他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过虑了。"赵普开导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在我看来,他们都没有统御天下之才,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拥立,也由不得他们。"宋太祖联想到亲身经历的一次次兵士迫立的场而,顿觉不寒而栗,从而下定了决心。

一天晚朝过后,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召来一起喝酒,叙谈兄弟情分,气氛很是融洽。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却唉声叹气、满脸愁苦的样子,石守信等*为不解,忙问原由,宋太祖叹息说:"没有你们拥戴,我也当不上天子!可这天子也不是好当的呀,真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没有一个晚上能睡个安稳觉!"石守信他们忙问为什么。宋太祖说:"人哪有不贪图富贵的,我这个位置,有谁不想坐!"石守信等*惊失色,忙说:"陛下怎么说起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你们手下的人如果贪图富贵,有一天突然也给你来个黄袍加身,那时你们就是不想做,办得到吗?"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大祖这番话,心里明白皇上这是向他们摊牌了,只得离席跪倒叩头道:"我们实在愚蠢,没想到这一点,千万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宋太祖说:"人生就象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过要多积些金钱,多买些良田美宅留给子孙,歌儿舞女颐养天年,岂不快乐,我们君臣之间两无嫌隙,这样岂不是都好吗?"石守信等人恍然大悟,都欢喜道:"陛下为我们想的如此周到,真好比生死人而肉白骨,敢不从命。"第二天早朝,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一同上书称病,要求辞职。宋太祖果然履行自己的诺言,赏赐他们许多金钱良田美宅,收回他们的兵权,只给他们挂个各地节度使的虚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应该说宋太祖对手下这些兄弟还是情谊深厚,也完全信任,不久他又想派符彦卿管军,遭到赵普的坚决抵制。宋太祖相信符彦卿,不通过中书省,自己把任命符彦卿的诏书发出去,却被赵普中途截了回来。宋太祖不解问道:"你何必如此怀疑符彦卿?我待他恩深义厚,他不会背叛我的。"赵普回敬道:"周世宗待陛下更为情深谊重,陛下何以能对不起世宗呢?"宋太祖听后说不出话,以后再也没生出启用这些将领的念头。还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宋太祖便已开始改革禁军的指挥系统,首先他以自己担任过殿前都点检为由,取消了这一官制,如同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唐朝便不设尚书令一样,其实是要把禁军的指挥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再有"点检做"这样的事。杯酒释兵权后,他又接受赵普的建议,在禁军中实行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这样就不会产生某个将领权力过重的现象。而且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虽可发号施令,却不直接统兵。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由于兵、权分离,基本上消除了禁军发动军事政变的隐患。

改革完禁军后,宋太祖又开始削弱各地藩镇的军事实力,以防止唐朝和五代时的藩镇跋扈、跳梁妄作,他下令各地把精锐的军士都送到京师,补充到禁军中,各地只留下一些老弱兵士,藩镇的地方部队便无一是禁军的对手了,这样又消除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总的方针就是实上虚下、实中虚外。在禁军的驻防上,宋太祖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即在京师附近驻有强兵,使各地无以敌京师,同时,禁军还实行更戍法,经常戍边换防。这样既可以使士兵"习劳苦,均劳役",又不致于使禁军久驻一地,与地方产生密切的关系。对于禁军的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目的是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使士兵与将帅之间不可能产生过于密切的关系,不致于形成五代时那种牙兵悍将。这些措施在防范禁军作乱、藩镇造反方面可说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也正因为此,宋朝始终没有军人政变的事情发生。

军队兵员的来源,宋太祖采取募兵法,除了平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年灾岁,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产脱离土地的农民招募到军队中来。宋太祖对这种做法有个很特别的解释。他对赵普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荒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无论是夺取后周江山还是"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都能做到不流血的权力过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对功臣们能够推心置腹,赤裸裸的道出利害关系,并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作出妥善的安排,所以将领们虽被解除兵权却无怨言,而有宋一代始终没有军事政变发生,这与宋太祖的措施得力是分不开的。不过"杯酒释兵权"最大的弊端在于:汉高祖、明太祖的大杀功臣,汉光武的解除大将兵柄,都是在江山底定后才作出的。而宋太祖解除众将兵权却是在四周都是强敌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宋朝始终没有统一全国,造成为后人所诟病的"积弱"现象,也是与杯酒释兵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24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25

生辰:阴历927年2月16日
忌日:阴历976年10月20日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这是前无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26

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武将家庭,天生神力,尤其善于长拳,21岁是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屡建战功。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先后典掌禁军,后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周世宗三年随世宗皇帝讨伐南唐,斩杀甚丰,因军工拜为殿前都指挥使使(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不久又升为定*节度使(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第二年转任忠武军节度使(大区司令)周世宗六年,拜为殿前都点检(相当于今年的总参谋长)第二年,周世宗驾崩(就是今年说了挂了)即位的小皇帝州恭帝年仅7岁,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和部将拥戴下*皇帝退位,从此北宋开始了
即位之后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部将的指挥权,同时加强*集权,全*队30万,直接掌握在其手中的禁军就有二十万,地方武装仅10万人左右。从此解除了部将的威胁。即位后的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的国策(和攘外必先安内差不多)。开始南征。平定后蜀、攻取南汉‘今天课本中的后主李煜也不得不取消国号,做了违命侯,继而征服江南。赵匡胤作为开过皇帝,十分重视文人的作用,在后世也影响深远。所以北宋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人才,如:王旦、韩亿、司马光、程颢、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范纯正、王安石、元绛、吕公著、三苏及其弟子、沈括、李若水这些人才大多都在*上得到重用,而且宋朝有不杀大臣的惯例,所以宋朝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最舒适的朝代,但是由于这一*同样使得,北宋大臣不知进取,从而到此北宋长期积弱,无论是契丹还是西夏,都想而且能在中华大地上分一杯羹。靖康之乱,就是这种积弱最好的见证,但是作为开国皇帝,宋太祖不是为一位英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13:26

链接以下地址,有详解:
http://ke.baidu.com/view/23700.html?wtp=tt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