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民风民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5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53

1、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2、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广东的普宁、潮阳、惠来、陆丰甲子、潮安等地有英歌,其中以普宁、潮阳的英歌最有名。英歌是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起源于明代中期,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者或持英歌棰或持圆鼓,糅合武术套路舞蹈等等艺术形式,气势粗犷豪迈。

3、烧塔

烧塔是中秋传统节日潮汕地区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它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信号。潮汕烧塔多为青少年玩乐活动,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

月亮升至半空以后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塔口的火焰直冲云天,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噼啪响声,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蓝色光焰,十分壮观,招引广大群众围观欣赏。

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作为竞赛项目,塔建得高、烧得美和旺的,经群众评议后给予奖励。

4、烧龙

最有名的就是丰顺的埔寨烧龙。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大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

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霄,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5、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

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6、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7、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广东的特色民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广东省地方风俗习惯——饮食习俗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54

广东风俗——新年赠橘

在我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http://finance.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263/46/class026300001/hwz565970.htm

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quot;功夫"。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生 产 习 俗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新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生 活 习 俗 服饰穿戴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的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饮 食 嗜 好 饮茶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狗肉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中山部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田螺、石螺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米纤粘词爨ㄊ常程锴用裨蛳苍诜姑媲逭簟?
http://www.tour028.com/jingdian/ReadNews.asp?NewsID=1500&BigClassName=%B9%E3%B6%AB&SmallClassName=&SpecialID=3

冬至是阴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正是冬季之中。中国古代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而且有头贺的习惯。《后汉书》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气,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值得庆贺。至今在一些地区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

冬至这天,在客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广东客家地区,冬至之日,县城多祭祀祠堂。如兴宁县城祭祀祠堂热闹非凡,有歌曰:“月尾冬至节,祠堂多景色,一姓人都齐,猪羊来祭设,虽无祠堂份,去看也做得。他日发了财,主祭我做得。”这天,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杀鸡祭祖敬神,一家团聚,俗称“添岁”。广东客家话“丸”与“圆”同音,“鸡”与“佳”同音,因此,有“团圆”、“佳好”之意。有趣的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冬至”扫墓祭祖如同清明节。而闽西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总是做一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糍粑等来庆贺这个节日。还蒸晒干粮、芋干、饭皮,并堆米屑收藏,称“冬屑”。长汀人称为“冬年”。此时,农民当年收成已毕,为*收,家家欢宴,进服补药和滋补食物。主要是猪蹄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或公鸡炖补药,还有吃狗肉等。

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冬至日是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这天主要有二俗。其一,进补。乡民人认为冬至是最佳的进补时令,此日进补最有效用。乡民们进补首选的是狗肉。他们普遍认为狗肉最补,具有较高的食疗和药用价值。对于山高水冷,相对缺医少药的山区的客家人来讲,狗肉确实有不少的*力。家乡有“小狗补肾、中狗补血、老狗去风湿”的说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狗肉美味可口,不管怎样烹制都清香扑鼻,令人飘飘欲仙,食欲大开。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说。因此,冬至这天,乡民大都买小狗宰杀,用狗肉配一些如当归、党参、熟地、黄芪、人参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煨或清炖后食用,且须早晨起来服用。也有一些乡民取猪蹄、公鸡等配补药炖食。其二,酿米酒、制腊味等。家乡人认为冬至以后至立春的水,是冬水。冬水所做的食物可保存较长时间不易变质,做的豆腐乳不易生虫。所以,冬至这天大都洗坛炊米酿米酒,杀鸡宰鸭制腊味,浸豆磨豆做豆腐乳,摘菜洗净腌菜干等。家庭主妇忙里忙外好不热闹,整个山村到处洋溢着过冬至的热闹气氛。

http://www.anylover.net/archiver/?tid-47157.html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户户动手打黄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晚餐较为丰盛,饭后祭灶,送“灶神”,是日谓之“偷心日”,客家人多在此日“动土”,无须请先生看风水朝向以及选时辰,一如冬至日。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过节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饭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动手,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正厅或餐厅烧炭炉或火盆,要烧最大的树兜,叫做喂年猪,寄寓来年养大肥猪,五谷丰登。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炉而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谓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男人带小男孩提篮备茶酒鱼肉祭社公、龙神;小孩邀集众人一同把牛赶进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谓“送春牛”。早餐吃素(赣县王母渡一带地方全天吃素),谓吃了一年康康健健,意在免灾保健康。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但不得出家门,尤忌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妇女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等,整个村坊显得十分热闹。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各家由一名大人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旧时小辈给长辈下跪,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压岁钱多少各依血脉亲疏、交情厚薄而异,多少都有打发。宗教信众多于此日上山敬神礼佛。一般家庭从初二开始备“九龙盘”,内盛腊鸭、猪肝、香肠等小吃,另加花生、瓜子、果碟待客,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内亲来访多有吃酒娘蛋吃满碗等厚待。此时节,乡间各地文娱活动丰富,请大戏(在宗祠祖堂的戏台演出)、唱采茶、打龙灯、狮子灯、鲤鱼灯、打狮等,从初二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夜,达到*后散灯。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0059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54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5000年来,苗族对国土疆域的开创作出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创造出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苗族服饰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其保留得相当的完美,是服饰艺术文化的一朵奇葩。在苗族服饰中的女性文化尤于鲜明,很有代表性。所谓女性文化,就是苗族女性创造出来的文化和女性有关的文化。这里笔者就此作一次试探。

  苗族服饰,苗语叫udHmub①,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其色彩纷呈,丰富多姿,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常常被世人所注目。服饰包括衣着和装饰,指身上的穿戴与饰品,有帽子、衣裤、鞋袜和首饰等。苗族服饰分为童装(udjibdaib)、男装(udbad)和女装(udmais)。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除在盛大节日,如龙船节、姊妹节、苗年等节日部分人还穿之外,平日的装束与汉族已经无多大的差别。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节及婚庆时穿的盛装(udnix,是银衣之意)。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全民界现有苗族人口1000多万。其中国有800万,散居于长江以南的七个省(区)的170多个县市。其余200多万分布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五大洲的十多个国家。苗族分布地域之广,跨居国家之多,这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并不多见。”“中国是苗族的发源地,是苗学的故乡。中国800万苗族中的一半居住在贵州,在贵州研究苗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②在史称“苗疆腹地”,世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按照台江苗族土方言和服饰的款式就划分为:方乜型(WangbFangbNix)、方南型(WangbFangbNangl)、方纠型(WangbFangbJes)、方白型(WangbFangbBal)、方翁型(WangbFangbongb)、方西型(WangbFangbDlib)、方秀型(WangbFangbXed)、翁芒型(WangbOngdMangs)、后哨型(WangbNanglXios)等九种类型近百个款式。类型有的大同小异,如方乜型和方纠型,其余的七种类型的服饰则各有千秋。受篇幅所限,下面仅举方乜型和方南型的女性服饰作一简单说明。

  方乜型。年幼的女孩子常戴鱼尾形花帽(mobghabdaidnail)和铃铛帽(mobgeblieb,配有铃铛的瓢型花帽),得五六岁蓄发并穿耳孔,头发稍长便挽髻,按顺时针方向把头发挽成螺纹状发髻在头顶上,或编辫子,十七八岁后,头上包有块黑色呈横格头帕,在发髻的根部插上呈半月形状的油*木梳,少让头发外露,戴上圆形牛鼻大耳环(ghabzendnaxnaisliod)或梅花形耳环(ghabzendnaxbangx),这是女孩子成熟的标志。当然近些年来,苗族女孩子读书的增多,有些女孩子学习汉化,不再穿耳孔,不挽发髻,只留长发飘于脑后,有的甚至剪成男式头。妇女的包头帕呈长方形的家制土布,打结于梳子的下方。老年妇女的便装,用绿色、*、红色等丝线在底布挑绣树叶、花朵、龙、鸟、虫、鱼等纹样规则的连续图案,以作衣领、衣袖的花饰。着银衣(udnix)时,不包头帕,头上戴银冠(mobnix),前面插有银钗(ghabcaibnix)、银牛角(gibdaknix)、右插银簪(senthfud)、后插银梳子(vasnix)、发髻上插满各种形状的凤鸟、花果等银花(bangxnix)和珠链(hsud),颈子上戴有两三只银项圈(hlinb)和银项链(hsud),高齐下颚,甚至遮隐住下巴。胸前配戴有腰子形锁式“压领”(yatlinx),浮雕有龙(vongx)、凤(niongx)、蝴蝶(gangbbaxlief)等图案。上衣为右衽或左衽体,袖短而大,卷袖,袖子、肩膀、领口等部位都绣有花样图案,领口有点向后倾斜。方乜型的妇女盛装,多着幅粗花和多种彩纱平挑有几何图形的新装,或是大朵大花,大幅大样,构成很密的缎子花衣、银衣,多在选择自织最好的纹布上,用编线卷织成的花衣。花饰图案以红、绿色为主,多为红衣绿花、浅蓝衣菜花和亮铜片镶缀成的狗牙瓣、集编卷、缠绣、织花、平挑花、十字花、贴花等工艺于一体。银衣盛装是以十余件呈四方形、圆形的银肩片(ghabtnix)、银背角片(ghabtgibnix)、银泡(ghabpotnix)、小银链(ghabzensnix)等在衣服上的相应的部位纵横交错,镶钦点缀而成。银饰的图案有双龙戏珠、人物、蝴蝶、飞禽走兽、花草和几何图形等。穿盛装的时候,有的在百褶外穿上片式绣花的带裙,裙子的正方围有围裙帕,帕宽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帕面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多用几何纹样的织花或线条粗壮的绣花,老年人则用无花饰的素帕。脚穿布鞋(无跟)和袜子。布鞋鞋底是用浆把布料多层浆制而成,其厚度约为1厘米,以青色或黑色的呢绒布或缎子作鞋面,鞋帮上绣有鲜艳的花朵。

  方南型。以施洞镇和老屯为代表。男子的服饰也较有特色,在逢年过节中,这里的苗族男子多着民族服装,格外引人注目。服饰布料是自制的,较硬、平滑而光亮的紫红色土布,上装是长袖对襟便衣,大筒长裤,腰捆绣花带,盛装还缀有银饰,其主要是银泡。捆腰带,打结于腰身左边或右边。夏季穿草鞋或凉鞋,冬季穿皮鞋或球鞋。发式为新式发型。方南型的女装复杂多样,很讲究发式。发髻上自右向左横插一根龙头形银簪(senthfud),髻内插有银花(bangnix)或银钎(ghabdaibnix),髻后插有大银梳(vasnix)。便装以红、绿、蓝、白、青等棉沙参丝线织成长方形花格帕包头。包头时顺边翻几折后约有二寸宽,由前额向后围头一圈余后,两头交叉扎紧为头后。包好后,发髻和梳子均外露,梳子很小,约有方乜型的二分之一,形如六角形的一半。施洞苗族服饰最具特色,穿盛装时不围头巾,而围的是银花带,其极讲究,用银子打成蝴蝶、马或螳螂等立体型纹样,然后再编挑起来,装缀在底布上,插上银凤,戴有大耳环。上装外型与方乜型相似的大领右衽短服,但其袖子和衣襟略短于方乜型,色彩有红蓝两种。便装以深蓝色为主,缀有褐、紫和黑等暗色与花纹的枝节。盛装用朱红色作花饰,在花纹的边缘或小角上缀有粉红、淡黄、白、深蓝和玫瑰红或紫红等颜色。用散花线刺绣,平挑花、织花、堆花等方法,图案有各种动植和几何图形等,在绣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水云纹,织时采用几何图形相拼。纹样中尤以龙、凤、狮和象为主。在银饰的花样中,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和“松鹤并蒂”等纹样,栩栩如生。方南型银饰最为富丽,饰法与方乜型、方纠型相同而比它们丰盛,有一二十斤重。正如贵州日报记者邱存双在其文中所说:“施洞银饰,几乎囊括了台江县以及黔东南大地的苗族银饰手工艺精品”。③常服多穿长裤,并在前后各围一张织满花纹图案的围帕,盛装着白叠裙,裙身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短而用夹层,打折也不同,上、下段分别打三折和二折,在连接住均嵌有银片或锡片,并用深红色丝线插围成一线,裙明亮但没有花,长齐小腿部,夏季多穿凉鞋,花布鞋,冬季穿胶鞋或花布鞋或皮鞋。

  苗族银饰的制作主要采取镂、刻、锤、缠等工艺,其图案与花样均取决于民间传说,各自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服饰等。苗族银饰的品种繁多,主要有银角(gibnix)、银冠(mosnix)、银花(bangxnix)、银针(jiubnix)、银簪(senthfud)、银耳环(ghabzentnaxnix)、银项链(hsudnix)、银项圈(hlinbnix)、银手镯(hliongtnix)、银梳(vasnix)、银戒指(ghabdadbilnix)等,每个品种又有好几种样式,如银项圈有:hlinbhnet(用银丝编缠起来的项圈)、hlinblangl(中年妇女戴的银条项圈)、hlinbmil(扁项圈)、hlinbnenk(螺旋式项圈)、hlinbbangx(银花项圈)、hlinbxix(保命项圈)等。苗族的银首饰均由苗族自己的银匠师傅(Xangsdangtnix)加工制作而成的。据介绍,凯里的脚高,台江县的施洞、塘龙、排羊、九摆,雷山县西江镇的乌高、控拜等苗族村寨,都是远近有名的银匠村。“无论在凯里,还是台江、雷山,苗族银饰造型新颖别致,其花纹式样和题材都独具美感,成为苗族美的标志,富有的象征,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瑰宝。”④

  如果说银饰制作是苗族男子银匠的专利,那纺织、挑花、刺绣便是苗族妇女的手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苗族创造出了自己独树一帜,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艺术。翻开《辞海》便会发现,苗绣已同代表其技法传统刺绣最高水准的湘绣、苏绣、蜀绣和奥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和前景”。⑤

  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民间的一种文化艺术,其女性文化最具鲜明。在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是苗族文化,女性文化能够有的主体存在着。其生存活动的方式与文化创造和积淀,存在于苗族传统的乡村社会当中,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也能保存并且不断地发展,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苗族女性长期生活在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因此,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苗族女性文化有鲜明的特点。苗族服饰有典型的女性文化,它是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智慧与情感共同结成的果实。苗族少女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自己的衣服自己做,自己的嫁装自己绣。苗族布料的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种棉花和养蚕、自纺线、自织布、自染色、自缝纫、自精心绣制。一件盛装,得花母女好几年的心血来缝制,可谓一件盛装几年成。苗族每款服饰都与其传统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隐藏着丰富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与其族源、战争、迁徙、神话、传说、故事、天地、鬼神、巫术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和精神实质。

  在悠悠的历史发展长河里,苗族创造出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服饰艺术,令人叹服。在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图案中,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同时也闪烁出苗族女性富有创造性的光芒。苗族服饰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之丰富,技术之精湛,这里所叙的女性文化仅是苗族服饰文化大森林中的一根草,望有识之士去作深入考察与研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