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2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21:10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 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
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扩展资料: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1、象形法: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2、会意法: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
3、形声法: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洛南县纪委-汉字的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字起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0 23:02
汉字嘛,是传说古代仓什么(这个字不会写)创造出来的。由甲骨文开始什么书什么书一大堆 甲骨文长得丑死了,是用刀刻在上面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01:10
中国汉字和其他民族的汉字,是劳动人民为方便劳动生活的需要逐渐产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各种尝试到约定俗成,其时间很漫长,和民族一起成长着,不断有新的生命力添加进去,最终成为今天丰富优美的文字。
郭沫若先生认为,汉字最早起源是半坡遗址,距今约六千年的西安。最开始文字形式相当族徽。在铜器,陶器的刻画代表性意义的符号。
经过漫长时间的继承发展完善,不断从量变进行质变,从有迹可寻的殷商甲骨文,至今有三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文,隶文,楷文,行文,草文。
甲骨文是19年殷商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被当作“龙骨”的中药在药铺贩卖。被满清文人王懿(宜YI)荣发现,便寻找收集带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后来,家道中落,卖给《老残游记》作者刘鄂,他最早开始研究甲骨文,并完成《铁云藏龟》一书,成为研究甲骨文的权威之作。
甲骨文记录了大量上古语言,其内容涉及了祭祀,战争,出行,求医等。无论所求是否得到应验,都将结果和内容刻在龟甲兽骨上,形成早期汉字。但是这种文字图画性比较强,可能未加定型,并影响象形的出现。在有关书籍的甲骨文的图片上看到。它的字大小无规则,结体无规则,但从书法角度已经有后世注重的平衡和均势,不缺少甲骨文质朴的中国文字写意风采和神韵。
凡书上甲骨帖文看去张弛有度,粗细,布局和后世书法布局颇为近似,其字体刚柔兼济,显示书者的功力和刀刻和笔力技术水平的高超之处。
金文,也叫钟鼎文,出现殷商,盛行于周代。开始和甲骨文一样字数较少。无论在字体,内容还是风格,都受到极大影响。但后来摆脱了甲骨文影响还需注意,是金文还有为数不少的图形,可能是文字,也可能表达什么意图,也可能是什么标志,说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甲骨影响。
从现有看到的铭文中,金文字体较之规范。即使没有专门的知识,也依稀辨认了。或者在此时有了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的雏形,或者已经形成文字的最初期阶段了。根据铭文所表述的特征,形成六书雏形更为确切。
和甲骨文相比,金文字体粗重,匀称,整体布局更有层次性,单字大小几乎一致。这是因为,甲骨文用刀在骨质上刻,所刻制出的文字显得瘦朗,挺劲;而金文是在将铸造的模具刻上文字,相对于用刀刻在当然厚重和整齐。自然出现匀称,布局,笔画等文字的进步性。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废除封地为郡县,连燕赵长城,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使中国原文化影响和普及珠江流域,也使今天的广东等地区没能说外国话。统一地域,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人统一倾向大,而且整体划一的,功勋彪炳。
自商代替夏朝以自立。商又分封各地诸侯,因为各地风俗迥异和文化教养不同,产生不同的言语和文字。但自从商用强力手段,或侵染方式,逐渐各地放弃结绳,记事,使用甲骨文。
金文随着在周代的盛行,也成为官方文字,但地方的印文,竹筒,帛书,兵器等。到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吞并,形成自己的文字,度量衡,钱币,语言等。始皇帝的“书同文”*,废除不同地方的不同版本的文字,把石鼓文(金文到秦小篆的过渡文字,和小篆接近,少数比小篆繁琐写法不同,其他几乎没有差别)作为正统,改革后的官方文字,使文字更加整体简易化,就是秦代小篆了,而改革前的文字,就是史籀(宙ZHOU)大篆。(《汉书》记载,周宣王的官吏中有叫籀的人,教授儿童识文断字。而所教的字体就是当时的官方字体或标准字体。它是石鼓文的一系,上接金文,又不同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地方性的异体文字的正统文字。
篆者,官也。篆书,官书也。相对于隶书而言,其称呼始于汉代。
石鼓文是由春秋战国战火连年,诸事远不如周朝一统天下的自如,以求急就,任意省改,这种现象空前膨胀,出现文字则面目全非。再加上诸侯不服王命割地而据,又产生地域性的语音和文字的差别。导致了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的文字。
隶书,史称左书。相传秦人程邈在狱中整理,化方为圆,化弧为直,化繁为简,化断为连,化多为少,而不是传说他最初创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秦官方的从事文字记述的低层*使用的文字,但实际是除了官方从事记录*,还有民间使用。
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但DAN。是120斤”。由于他的每天工作量,迫切需准许并奖励草篆的推广,使草篆登堂入室,也为后来转变秦隶创造条件。
秦隶是篆书的潦草写法,无论结体还是用笔颇为篆书味道。汉初阶段是秦隶,经过汉朝文化人改造和美化加工成为现今所见的汉隶,扁而方,蚕头雁尾,并有波磔(折ZHE)。汉代的书法碑帖能看其形体的汉隶书《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一则得知汉字演化发展阶段工程。二则领略隶书书法写作的风采和神韵。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盛行魏晋南北朝,沿用至今。
楷书是在隶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字上要出现新的更容易辨认而易提高书写速度的书写,所以应运而生。
它和隶书相比有下面特点。隶书呈扁平,楷书多呈长方,鞋子时隶书横势,楷书纵势。书写更加习惯。
楷书结构紧密,笔划和笔道安排合理,且布局和点画之间的照应对称关系,比隶书更加随意,这样书写更加便捷,提高书写速率。
楷书有比隶书更丰富的基本笔画,斜钩,挑点,横折钩,每种写法有其突出的特点,使之更有个性特征,其结体,布局,体势,情态,韵律都较隶书先进。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当书写速度不能适应说话,可以将其连笔,不仅易辨认,而且更方便。结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楷书出现时,一直官方使用字体,成为字体的独家大户。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楷书的快写体,具有楷书的特点,又有草书的简易。有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总是取其活泼,快速,生动的意味。
行书是多变的,含楷书多一点,就是行楷;含草书多一点就行草。无论行楷还是行草,都易于辨认,书写在保持楷书基本前提下,结体自由,笔划可多可少。因而一个字有不同写法,没有那种顿挫滞带的功夫,下笔收笔顺势而为。
草书,顾名思义草率的书体,就是图快而潦草的字。在草书的发展中,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别。
章草,就是把正规隶书写得草率,因为正规的隶书不允许快速书写。又约定俗成,省简笔化,个别圈连,改变部件,使其整体化,大众化,带有隶书意味的。今草对立的新草书。章草就是一定章法,快速书写。
今草,据说汉朝人张芝所创,兼具楷行章草的书写。在字篇中,今草可以字字相连,大小粗细要灵活得多。换句话说,就楷书,行书的快写体。
狂草,就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的字,通篇追求气势,没有书写和辨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