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9:58
我的摄影观点
前阵子看到一位以拍人像为生的......姑且暂称为“摄影师”发的一个帖子,我对他的片子有些不以为然,但我对人像摄影不熟悉,所以哪里不好,也说不出个好歹,其中的随意也不值得太多讨论,也就没再接话。后来他说不喜欢我的照片,是爱好者和职业者的区别,对此我没有意见,本人就是个业余爱好者,跟职业摄影师不管是从技法还是理解上确实有很大差距。但对他的这句话“这种拍摄手法是个人站在那里都拍了”却不敢苟同。我认为风光摄影一点也不比人像和纪实简单。
首先是你人必须要在那里,这是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一件艰辛而有趣的事,或许在那里按快门一下是很简单的,但是你没有去,别人去了,别人按了快门,这就是先决条件,这就是差别。成日混迹于城市的人是不能得到这简单按一下快门的机会的。诸如:我要在那里拍得更好之类的话实在是没有意义。
第二,到了那里,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修为,同样的时间同样是到了某处,但不同的人收获的照片是不一样的,拍风光照片需要静心和耐心。
第三,对器材的了解和使用经验,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驾轻就熟的,人与人有天赋的差别,但是再有天赋,也需要时间去熟悉它,才能够物尽其用。
第四,基本的构图基础知识是需要了解的,这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些时间来刻意改变和强化自己的拍摄方式,逐渐成为下意识的选择。这并不会影响你的个性和思维,只会让自己的片子更有看头。
第五,需要了解光线对照片的影响,光线是明暗和色彩的根本,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光线特性和相机的感光原理,但至少应该明白光线强度和角度所带来的变化这些简单的知识,应该了解不同时间段拍出来的照片是什么效果,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也并不是困难的事。
第六,要了解不同视角的变化,这会涉及到视觉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不用特别学钻研,但一些基础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对物体的取舍,前景、中景、背景如何选择,很多人在面对美景举起相机时,突然手足无措,为什么拍出来的跟自己看到的或者说希望表现出来的差距那么大,这是需要了解相机和眼睛的差别。举个例,有人问我:“我要去青岛的海滩了,怎么拍,茫茫的大海,又不能航拍,怎么才能出效果。”对了,既然知道航拍能带来不同视觉冲击力,那么就在现有条件下去尽量改变机位吧,无非是上下左右,多作出一点调整,多付出一些脚程的代价而已。
第七,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不爱它,就不能拍好它。
当然,还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照片质量,一时也不能祥尽,我只觉得喜欢摄影的人没必要用这样的话来为自己的低水准开脱:“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风格,我就讨厌教条”,这种话很幼稚,摄影是乐趣也会因为毫无长进而逐渐消褪,何必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9:58
东西方风光摄影的不同理念
(一)东方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
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这些传统对于中国风光摄影创作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之中。
追求“天人合一”和抽象意蕴,强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所以,天人合一、中庸、神似、形式外的意境等东方传统文化思想,仍是我们风光摄影审美的基调,这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李元语)。刘半农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显然,风光摄影与中国绘画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沟合,不仅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同时相互间的吸收、补充、交融,对强化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形式结构的多样化、扩大表现领域与画面容量、提高作品的艺术深度以及拓宽人们的审美观照与审美积淀,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西方
借鉴西方摄影理念(或说西方文化某些观念),是操纵摄影这个“泊来品”所不可少的。
西方艺术强调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
西方摄影家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这些既我国目前风光摄影所实践的内容,也是需要在理论范畴中要明确的内容。
同时,在风光摄影中容纳批判精神、矛盾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理念、强烈的个人体验表达以及人性的神圣思想等,这些西方哲学的思想范畴,可以提升或者说改变风光摄影的理性结构,冲破传统绘画的造型构图模式,将风光摄影的“好看”演变成“有意思”。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