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股比*,“鲇鱼”重建产业生态,核心技术才是自主保命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0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9:54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进一步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放宽投资准入,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2013年年底,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就明确表态,我国将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

2015年5月,**、*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的要求。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国家领导人也明确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可以说,近几年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处于不断开放过程中。而在2018年,国家*正式发布汽车产业股比开放表,提升市场营商环境,并明确指出: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投资股比*。

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投资股比*。

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投资股比*,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届时,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完全对外开放。

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

而在11月3日*办公室刚刚举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辛国斌就汽车行业外资投资股比开放问题重复了以上论调,并进一步强调今后国内的汽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不仅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外资品牌之间的竞争同样会加剧。同时,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进程会进一步快,如何在新形势下升级合作模式,找准新的生存发展之道,将考验中外车企的智慧和实力。

所以,未来两年的窗口期内,车企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做好迎接更激烈竞争的思想准备。企业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开发先进、适用的车型,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实力。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开放进程将驶上“快车道”,其中,尤其是国有车企将开启混改“加速度”;同时,各*车企在中国也将拥有更多的战略选择。

实际上,从2018年至今,国内汽车行业已经发生多次重大股比改革事件,如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宝马增持华晨宝马股权、大众集团入股江淮“混改”、大众入主国轩高科、丰田与比亚迪牵手等,更出现了四川现代(商用车企)、特斯拉等100%外资独资车企,接下来,预计一些类似的情况还将发生。

引“狼”入室,是凶多吉少,还是鲶鱼效应?

汽车行业股比开放,彻底打破了我国汽车行业多年来50:50的股比*,即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中方股份的比例不得低于50%这种规定。说实话,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引领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保护了中国品牌在实力薄弱时期防止被吞并的危险。

但凡事有利必定有弊,这种*保护也成为了滋生安逸和不思进取的温床,从更长远来看,这对中国品牌有害而无益。所以,最初股比*开放时,业界的反对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当时汽车五大国有企业方面的反对声音最高,认为这会对中国自主品牌造成严重冲击和毁灭。但一些私营车企负责人和国外汽车厂商则非常赞成开放股比*,比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争议从何而来,最大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从中作祟。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五大国有车企靠道合资品牌赚得盆满钵满,堪称是躺着挣钱的典型。尽管五大国有车企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中国品牌,但从整体上来讲,合资品牌产品依旧是占据着绝对优势。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合资品牌的产品销量占比超过50%,部分甚至超过80%,是绝对的利润主力。而一旦股比开放,随着中方股权的减少,中方将丧失大部分利润分红乃至更多话语权。

以上反对股比开放的声音在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放开后,合资车企里中方的话语权将更加微弱,不但企业发展方向无法主导,而且经营收益也会大打折扣;同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企业也会被外方“嫡系”冲击。这些变化都与当初开放市场以换取技术,从而做大做强的初衷相违背。一句话,股比开放,就是自毁长城。

但是赞成股比开放的车企则认为,中国车市躺着挣钱的日子太过舒服,渐渐失去了发展自中国主品牌的动力,这时候,如果引入一条“鲶鱼”,发挥“鲶鱼效应”,不仅不会让中国品牌陷于被动,甚至被外资品牌所吞噬,而且更能重新刺激出本土车企创新发展活力。逐步开放汽车行业股比*,就是将部分本土车企赶出*保护的“温室”,让其尽快成长并掌握造车核心技术,未来不再受制于人。

当然,股比开放*对于一些汽车行业的“弱势群体”,那就可以说是凶多吉少,甚至是灭顶之灾了。因为失去了利润奶牛,没有了品牌声誉红利和盈利分红,资金短缺,更无法投放技术研发,也就更不能和主流中国品牌,甚至是合资品牌抗衡了。而一些“濒危”品牌,甚至连生存在的条件都不存在了,或将很快消失。

所以,股比开放是一场梦魇,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一些中国品牌能不能走出“*保卫怪圈儿”,在强悍的合资品牌还没有真正进场之前,尚有最后一搏。

写在最后: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成熟,大浪淘沙是个必然的过程,一部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想造好车的品牌因为有了更大的生存压力而努力,将打造出更高品质的汽车产品。至于那些弱势品牌,能否生存或发展,全凭自己的造化了。

关注车业杂谈,一起聊车、玩车、侃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