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9:54
什么是声母
han
汉
用拼音直观地看这个汉字,蓝色的就是声母,红色的就是韵母。
声母,古称母,或纽。古代的声母用汉字代表,古称字母,传说由唐末僧人守温所创。敦煌《守温韵学残卷》中载有三十字母,后人增补成“三十六字母”,就是这些:
字母旁边是国际音标拟音。比如说“帮”声母是/p/,就用“帮”表示声母/p/。没错,就是英语 sport /spɔːt/ 里面那个/p/,汉语拼音里一般用b表示。帮、逋、杯、宾……都是帮母字。
字音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以这些字的现代声母已经和过去表示的不尽相同了。然而古今之间和不同方音之间是有对应规律的。古声母是现代汉语(包括各方言在内)声母的爸爸。
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和传承汉语,查了古代韵书或其他文献上的注音,通过古今转换规律,就可以瞭解今天的字音应该怎么读了。
什么是五音丨七音丨九音
正如上表所示,按发音部位和方式分类,这些声母可以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合称五音。这里齿指门齿,牙指臼齿。有时也对应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有个口诀:
宫,舌居中。商,口开张。角,舌缩却。徵,舌拄齿。羽,双吻聚。
虽然此五音和彼五音的声音有些对应,但混入了韵母因素,各家又不一致,所以不太合理。比如用“宫”对应喉音多是算在了韵尾上,它的声母应属牙音。
舌齿音也叫半舌音,齿舌音也叫半齿音,对应半商和半徵,合称七音。
唇音再分重唇音和轻唇音,舌音再分舌头音和舌上音,齿音再分齿头音和正齿音,舌齿音和齿舌音合并为半舌半齿,就是九音。
这些音韵学术语,与语音学大致对应为:
虽然语音学中的名称更加严苛,但汉语声母读音相对变通,所以传统声母术语还是会经常用到。
至于用五音以应五行,用七音以应乐律,以九音以应阳数之极,这是一种美学的形式,就不在我们的简述以内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1:12
中古汉语的声母有哪些?
汉语普通话的声母是:
几乎人人都可以说出来,那末,中古汉语(南北朝-北宋时期)的声母有哪些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认识:中古汉语的声母体系只会比现在普通话的声母体系更复杂,这是由“语言的发展趋势是简化”这样一条基本规律推出来的。
关于中古汉语的声母,最有名的一个名词叫做“三十六字母”,也就是说中古汉语一共有36个声母(普通话声母共21个),但这已经是宋朝时期的情况了,在此之前,中古汉语的声母还要在此基础少一些声母,又多一些声母。
古人没有国际音标这套工具,他们是怎么表示声母的发音的呢?今人又是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声母是怎么发音的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古人采取的方法是用“代表字”来表示声母,也就是为每一个声母选一个以其作为声母的汉字X,以“X母”的形式,来表示这个声母,比如说,[p]这个声母,古人选择了“帮”这个汉字,用“帮母”这个形式,来表示声母[p](在今天汉语普通话里,“帮”的声母也仍然是[p],但拼音写成b)。
关于第二个问题,今人的方法首先是去古代文献里寻找发音材料,这些材料中,今人首先关注的是韵书,韵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古代的字典,不过,古代的韵书顾名思义,是按照“韵”来编排汉字的,也就是将相同韵的汉字放在一起,便于诗人写诗的时候检索,由于韵书对古代汉字的发音进行了系统的编排,所以语言学家可以从其中发现许多今天可能已经消失了的语音对立,只有先发现语音对立,才能够进而去探求这些对立的语音发什么音,因此,韵书在声母构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材料来源是相关的记音材料/谐音字,古人也和今天的网友们一样,没有学习过国际音标,但是又必须要找个方式来把某个方言字音(有时甚至是当时的外语发音,例如梵语)记录下来,“饥不择食”之下,只好选择用和这个方言字音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通用语(放到今天就是普通话)中的字(谐音字)记录下来。这个方法的弊端在于,有的时候谐音字的发音未必和那个发音完全一样,所以是不完全精确的;
第三个材料来源是今天中国的各地方言,例如,通过吴语和湘语中的浊音声母“[b]、[d]、[g]、[v]、[z]”可以推知,中古汉语中是存在浊音声母的,通过粤语中的三个鼻韵“-[m]、-[n]、-[ŋ] ”、三个塞音韵尾“-[p]、-[t]、-[k]”可以推知,中古汉语中也存在这六个韵尾。由于方言至今仍然在使用,其发音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因此有很强的证明力。
语言学家搜集了大量中国本土的语音材料后,再结合借自西方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就能够构拟出中古汉语的声母。
宋朝的“三十六字母”,用古人的“代表字”表示出来是这三十六个,要注意“微”、“禅”、“溪”三个字的读音:
黄底代表字的声母,是学界存在争议的声母,其他的声母,学界基本上没有争议:
普通话中保留的中古汉语的声母是蓝底代表字的声母(仅限于这张表中的汉字):
宋朝以前,比如说唐朝时期,声母情况相比宋朝时期,多了一些声母,同时少了一些声母:
(1)宋朝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四母是从唐朝汉语的“帮滂并明”四母里分立出来的,所以唐朝汉语的声母中有“帮滂并明”而无“非敷奉微”;
(2)宋朝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是从唐朝汉语的“泥母”里分立出来的,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分立是人为制造出的差异,即使在宋朝,这两个声母也是同一个发音,另一部分学者则持反对意见;
(3)宋朝三十六字母中“照穿床审禅”五母在唐朝汉语中本来是分归两套声母“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后来“庄初崇生”大部分并入“章昌船书禅”,成为宋朝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禅”,小部分并入“精清从心邪”;
(4)宋朝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的一部分其实来自唐朝汉语声母中的“匣母”,这一部分字的声母被叫做“云母”,唐朝汉语中的“喻母”则被叫做“以母”。
因此,唐朝汉语的声母情况就是:
碰巧的是,唐朝汉语的声母的个数,仍然是36个,但其实其中的“云母”跟“匣母”是同一个声母,只是为了特意标出“云母”,表示其到后来会和“以母”合并成“喻母”,所以,真正的声母个数其实是35个。不过,“云母字”中有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确实拥有一个新的声母[w],比如“王”,“云”在粤语中声母也是[w];在普通话中则是[j],和“以”声母相同,即并入了“以母”。
关于中古汉语的声母,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期会介绍中国汉语主要方言对这一套声母系统各自的保留和继承情况,大家可以先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试着读读看上表中的汉字,看看您家乡的方言中,保留了多少古汉语的读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2:47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
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
汉语各大方言的声母数量不一。一般说来,吴语和湘语比较好地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三十六声母。各地湘语和吴语的声母常达到29-35个。闽语系统的声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闽语的声母普遍都在15个左右波动。而以粤语和官话(包括普通话)为代表的晚期方言,声母数量一般在20个上下,普通话的声母即为21个。赣语和客家话的声母数量比粤语和官话略少。我们可以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找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一种汉语方言的声母越少,则韵母往往越多,声母和韵母的数目呈现出互补关系。比如汕头话的韵母接近90个,它的声母就只有15个。若干中部吴语如义乌话的声母在30个左右,韵母就减少为不到40个。而部分湘语如祁阳话的声母多达35个,韵母就相应地缩减到27个。这种有趣的现象,体现了一种整齐的深层次规律与一种惊人的和谐之美。引起了语言学家极大的关注。此外,在汉藏语系的其他各大语言如藏语之中,也存在与此相似规律。这一规律分布的广泛性,说明了汉藏语系内部高度的同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