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益的传统手工制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2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12:49

短暂机械化实验后仍保持传统手工,通三益的秋梨膏都还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益华食品厂的厂长杨学纯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曾经进行过机械化实验,购置了连续真空熬糖锅,这样熬制过程中就不再需要工人左右不离地看管。经过多次实验,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管是颜色、味道还是状态,和手工制作的秋梨膏就是不一样。机械化实验宣告失败后,秋梨膏生产又恢复了手工传统。
秋梨膏生产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其原料秋梨的成熟时间大概在每年的9月底。下树以后的秋梨还不能马上使用,得放上一个月后才能投入生产(一般摘下秋梨后放上两个月口感最佳)。即使现在有了冷库,秋梨的保存期限最长也只能到次年7月。所以不巧的是,当记者到达位于通州的通三益秋梨膏生产车间时,2004年度的生产刚刚结束,工人们大都放假回家,留守的少数人正在打扫车间。有20多年生产经验的老工人侯世鹏向记者讲述了生产的大致工序:将洗好的梨粉碎、轧汁后,经过反复的熬制和过滤就制成了成品秋梨膏。在这个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人,工人们在煮的过程中需要不停撇沫和观察秋梨膏的状态。
和一百多年前在肉市街的厂房相比,机器在通州的新厂房里还是存在的,粉碎梨有了粉碎机,过滤也有了专门的过滤机。但这些改变仅是工具本身的变化,就像是粉碎机由石槽变了不锈钢,中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本身的技术。在熬制这道工序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益华食品厂里盛放秋梨膏的大缸,据厂里人说还是祖上留下的老东西,恋旧的老人们坚持要将它们搬来。院子里还有一块石槽,也是从肉市街的“后厂”搬来的。1962年就进店做学徒的杨学纯说,那时他们是在石槽里将梨捣碎的,石槽的一侧有一个洞,接了自制管道,梨汁由这个石洞流出,顺着管道流到下一道工序。
杨学纯还回忆了他所看到的“前店”。他说从今天前门大街上的另一家老号“一条龙”羊肉馆,可以想象一下当年通三益的情形。两家店差不多,但通三益更讲究更大些,门脸要比一条龙宽一倍。另据邢九成说,通三益的店面确实十分气派,光是进门的台阶就比路面高出约半米。
“后厂”有严谨的程序,“前店”有严格的店规。“笑、招、耐、轻”是通三益的四字店规,“笑”就是对顾客要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招”就是要主动给顾客打招呼;“耐”就是对待顾客的要求和询问要有耐心;“轻”就是顾客买的东西和找给顾客的钱,必须轻轻交到手上。
可惜的是,通三益的“前店”最终消失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之后,其专营店铺再也没有建立起来,现在通三益秋梨膏的销售方式是运送到各大超市。对于老字号的未来,杨学纯厂长表示了忧虑,“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做秋梨膏,低价位策略压缩了我们的市场,压力很大;在我这一任之后,后任者是否愿意延续通三益秋梨膏的生产还是个未知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