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2:39
人们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欺诈者的熟练技巧:骗子常常具备社交心理学和欺骗技巧,能够巧妙地伪装自己,建立信任并针对受害者的弱点进行针对性欺骗。
2、个人弱点和情感冲动:人们可能因为贪婪、恐惧、急于解决问题、渴望获得便利或获得不寻常的机会等情绪状态,导致判断力下降,容易被骗。
3、不足的网络安全意识:许多人对网络安全和各类网络欺诈手段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潜在风险的敏感性和了解,从而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4、社会影响和信任倾向: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常常依赖信任和合作,但这也使他们容易信任陌生人并轻易相信他们的话,被欺骗者会对对方抱有信任感。
5、时间和信息*:在网络上,人们经常面临时间的压力和信息的过载。这种压力和*可能导致人们轻率地做出决策,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验证信息或评估风险。
总的来说,人们上当受骗是由于骗子的技巧、受害者的弱点、缺乏认知和防范意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为了预防受骗,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习识别*的方法,同时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2:39
1、贪念的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的诈 骗 案 件,就是骗子利用了人的贪念实施成功的。施以小利,诱 骗上钩,放小抓大,最后拉 黑走人。更深入一些就是加入一些“爱 情”的元素:网上交男女朋友之后,逐步诱 骗其进行*、投资,最后骗 光受 害 人所有钱 财,甚至使受害人欠下一身债务。目前最高发的贷款诈 骗也一样,号称无抵押、低息、快速放款,“贷款者”会觉得仿佛天上掉馅 饼一样,逐步按照对方所说的去操作,最终被骗。
2、恐 惧的心理
诈 骗分子利用人的恐 惧心理实施诈 骗的手段由来已久,冒 充公检法诈 骗的骗 术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通过一部电话,就能对受 害 人进行远程控制,目前依然不少人被骗,且涉案金额巨大。近期还有注销贷款账户诈 骗,骗子通过恐 吓受 害人:如果不注销贷款记录会影响征信,影响未来贷款买房、买车,最后诱 骗受 害 人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
3、不谨慎、粗心大意的心理
最直白的表述就是“粗心”,转账汇款不经过任何核实,刚汇款出去才猛然惊 醒,可为时已晚。 Q Q冒充熟人诈 骗就是个典型案类,“熟人”的范围很广,包括:领导、老师、小孩、朋友等等。这类诈 骗,骗 子最怕你进行核实,会不断催 促你,告诉你这个事情很急,要马上办,就等你的一个“不谨慎”。
什么人容易被 骗?
1、过于自信的人:与我们平时的认知不同,有小聪明的人更容易遭受电信网络诈 骗。此类人有谜一般的认知自信,不接受任何反诈宣传,甚至有些抵触,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笨到被诈 骗。此外,一些人喜欢钻空子,喜欢在网络上“撸 羊毛”,认为足不出户也能赚 大钱。这类人是高 危被 骗群体,几十种诈 骗手法,就等你的一个不小心了。
2、涉世不深的人:此类人可能还在学校,或者刚走出社会,还不能分辨复杂社会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时一通电话就能*得他们嗷嗷大哭,千方百计来证明自己清白,直至钱款被转走。对于这类人,不管是亲戚朋友、教 师同学都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防骗教育,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上学,平平安安步入社会。
3、缺乏辨别能力的人:此类以年长者居多,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逐渐与网络信息时代脱 节,但还往往听不进其他人的劝解,轻易相信其他说客,执意在一些虚假投资平台进行投资(虚假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三维码投资、外币投资等),最后血本无归。有些人在购买保健品上执着坚持,甚至儿女都无法劝阻,最后耗尽毕生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