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02
我怎么也不相信朋友的肺腑之言。
每次进朋友家门,我都能看到院里有个女孩儿埋头读书。
我路过她身边。她没发觉。
朋友说管老师来了,这么没礼貌?
女孩有点腼腆,叫了声管老师。我笑笑,顺手翻了翻她手中的书,是余秋雨的。
又一次,我翻了翻她手中的书,是巴金的。
这场景真是美好: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儿,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看入神了;她不记得谁打她这儿经过,不记得天幕何时暗淡下来;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挪了挪有点发麻的腰腿;她满心满思满脑地融入一个虚幻似真实、真实似虚幻的书中世界了……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外国童话中国童话读遍时,她不过二年级;
《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逊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杜里德医生》《围城》《安妮日记》《佛列格游记》等书目琳波三四年级已读过。
读《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子夜》《茶花女》《源氏物语》《堂吉诃德》《红楼梦》《三国演义》《悲惨世界》等等,她不过五年级。
她一知半解地读;她读出感觉来了。她说《子夜》里的那个女的,丈夫死了,在外面搞三搞四的,真不好;她说〈源氏物语〉里的那个公子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忘一个,孩子一大堆,像什么呀;她说《堂吉诃德》在现实社会里是个笨蛋+白痴+弱智;她说《红楼梦》里那个宝玉无缘无故就发洋颠疯……
而朋友竟对我说,他这女儿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
朋友说每次老师布置作文后,她摇笔展纸,愁眉苦脸,仿佛世界末日。
说这话,朋友不像自谦。有谁愿意在老师面前无缘无故地贬低孩子?朋友不是说笑,这不能不引发我的探究欲——谁都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这样丰厚阅读基础的孩子竟然怕作文到提笔流泪——这里一定藏着值得我去探索的价值。
好在,女孩来我班上了。这年她读六年级。
我有一整年的时间。
2
我不能不申明:即使朋友没说什么,我亦不能不注意起这个名叫琳波的女孩。
●鱼缸里空空的,只有几片鱼鳞沉在水底,我很惋惜,不是惋惜鱼,是惋惜我们吃不到鱼。对鱼来说,它的命运是早晚会吞入任何一张嘴里,或许今天,或许明天。
●我不敢说以后不迟到了,一切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种希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是天才不是神童。人总是有缺点的,人是靠缺点来完善自己的。
●也不知什么时候鼻子给堵塞了,这条交通要道怎么能堵?我都快闷死了,呼吸苦难,苦矣,苦矣。
●我觉得爸爸和我一样,是行动的矮子。
●胖就是胖,瘦得弱不禁风的,有什么好。我这样安慰自己。
●我建议,如果你以后乘周琴开的车,要买双份保险,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我不理解也听不懂他的话,谁叫我们智商不同。
●我真不理解他这样有什么意思?谁叫我是个正常的、健康的人呢。
●我想这大概是只有许悦才能享受到的殊荣,不论谁哭都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安慰。那只狗也很幸运,有这么一个真心爱它的主人,大多数狗是享受不到的。
●前面的同学转过来问我:“困吗?”我苦笑了一下,困吗?当然。睡吗?不行。
●我没有哭,只是沉默,因为——我还没发现哭有什么好处。
●现在没了可爱,却另有一种不能称成熟的成熟,反正,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它的好。
●哦,我扯到哪里去了,我觉得自己很会扯话题,怎么写着写着就滑到这里来了,怪不得作文老离题,无奈,无奈啊!
当你面对这般犀利而清新的文句;当你阅读这般深邃空灵的文句;当你享受这般独特而雅致的文句;当你清醒地知道作者是这个十二岁的女孩儿,你能不关注起她来?
毫不掩饰我的欣赏。我一次又一次为这些漂亮的文句圈上红圈儿,写下惊叹号。
如果不是日积月累浸读文学作品,如果不是涓涓细流般受着作品思想的熏染,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不可能有着如此敏锐的文学触觉——这种文学触觉显于今日之语文教学是何等珍贵。这年,《评价周报》第一二期连续发了琳波两篇文章,如果说第一篇略显拘谨,那么第二篇起就显示了她自由作文的灵性和悟性、以及对文字质感的把握:
开会记
放学时,我正想回家,这时管老师叫我和周琴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
我们俩到了办公室。管老师开门见山地说:“你们谁愿意跟我一起去开教师会?”
教师会?头一次听说学生跟老师一起去开教师会。
“开了会,明天要把有关内容讲给同学听。”老师说。
什么!还要讲给同学听,这个差事可不好。我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想办这个苦差事。
“那就石头剪子布吧。”老师说。
这样也行,就碰碰运气吧,我想。来了几回合,我赢了。本以为可以回家了,可周琴竟然说:“赢的去。”
什么?!听了这话我是气极了。也怪我,粗心大意事先忘了说清楚,让她钻了这空子。
“那就抽签吧!”管老师说。
抽签就抽签 。老师裁了两张纸,用手掩着写了几个字,我俩看看这儿,望望那儿,都想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可终究还是一无所获。老师把两张纸分别捏在两只手里。我看看这只,又看看那只,不知选哪只好。最后周琴选了右手的那个,我就选左手了。我拿了纸小心翼翼慢慢地打开,心里直跳。“哈,是‘不去’。”我开心地说。看来老天爷一定要周琴去,现在白纸黑字都写着呢,这下她没办法了吧。
我高高兴兴地回到教室,正想拿书包回家,“钮琳波。”身后周琴又把我叫住了,我知道肯定又不是什么好事情。回过头来,正想问干什么,周琴说:“你去开会吧……”有没有搞错,又要耍赖,可最终说不过她,我们又是好朋友,只好答应了。
我跟着老师急急忙忙走到多媒体教室,会已开始了,里面很静,校领导在上面讲话。我们找了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轻声告诉我:“如果提到有关于班级的内容,你就记下来。”开始我听得挺认真的,可时间一长,见他们还没说到关于班级的事,就在本子上乱画起来。不知什么时候,管老师碰了我一下,并用手指了一下我的本子,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看了看老师,听到喋喋不休的领导正在讲班级六项常规检查的内容,我急忙拿笔:本学期班级六项常规检查时间放在中午进行……
好不容易,一个钟头过去了,会终于结束了。回家的路上已是夕阳西下了。唉,开会的滋味可真不好受,下个星期该是周琴尝尝滋味了。
不久,这篇习作刊于《鲈乡新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琳波读了那么多文学作品,怎么不会写文章?
我越发怀疑起朋友的肺腑之言。这不是好好的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02
从资源环境的压力中突围
现在国内和海外的资源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十分艰难。按照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的标准,规模庞大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几乎无法承载。我们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建立新工业化社会来解决这些矛盾,“十一五”期间就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期。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要靠自主创新,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整个建议中多次提到了环境和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是资源的供给能力越来越紧张。
我们每年大概要新增进口石油3千万吨左右,近两年基本上把全球新增石油产量的30%拿到我们中国来。主要原因是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跟不上,八十年代国内的石油的产量增长幅度接近3%的水平,九十年代就已经到2%以内了,新世纪以来,增长幅度大概也就是刚过1%的水平。我们石油消费需求增长大概每年6.5%,需求平稳增长,产量掉了下来,拉大了石油的供求缺口。这样的新情况我们过去没有遇见过,现在不得不面对。
现在国际石油价格一直飙升,国际上也没有那么多石油让我们拿进来。世界上目前探明储量大概是1400亿吨,最多探明可采的可能是2500亿吨,如果中国发达国家中最节省的日本是人均2吨油计算,今后25年内大概中国每年需要消费20亿吨或者30亿吨石油。按照“动态开采量”把中国工业化当中需要的石油加进去,现在世界上的石油储量可能几年以内就没有了。
由于石油供应的紧张,中国这些年的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大概2000年的时候,我们石油消费比例是24.6%,到2004年是22.7%。我们不得不靠烧煤来支持经济增长,“十五”计划预计2005年消费14亿吨煤炭,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煤炭消费要到21亿吨,大概增加了7亿吨。烧煤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造成的,而工业污染又有一半以上是因为燃烧煤炭所造成的。我国今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可能要达到2500万吨,据环境专家说我国最大的环境承载量是1600万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环境承载量已经大大突破了最大的环境承载量。如果要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来的经济发展目标,而能源结构还转换不过来,对环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压力。
国内的资源在减少,海外的资源也远远不够,按照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所需要的资源标准衡量,没法保证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要提高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期。这次建议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到这么高的高度,是对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理解。
随着中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的发展的实践,我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国内解决不了资源问题,走出去也解决不了资源问题,仅仅用现代的工业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能都不行。最后的办法是什么呢?中国只能建立新工业化社会,不能重复走日本、美国、欧洲国家这些发达国家的老路用传统工业技术来建立我们的工业化的社会。因为现在全球的资源、中国的资源都不允许我们这么走,即便按照节约资源的典范——日本的标准来做,对中国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必须得自主创新来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化社会。我们现在的技术是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上,引进的技术都是发达国家基于他们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开发出来的技术。中国要建立的这个新工业化社会,是解决更多的人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问题。现在全球60亿人口当中只有7亿人口是发达国家,中国要解决的是15亿人口的现代化问题,如果中国走出一条工业化社会的新路子来,会给世界上其他40亿人口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的模式,来突破目前的能源瓶颈,突破目前的原材料瓶颈。这也是我们中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的一个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