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和幸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3:3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禹看到严重水患时的心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为学习他下决心治洪水作好铺垫。

  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可抓住数量词展开。这篇课文用了很多数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说明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两个“九”并非实指,但足见治水工程之浩大;“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词语可见大禹治水时间之长,以及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数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反复熟读课文,才能使学生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感悟大禹治水的不易和他的崇高精神。因此,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数词,体会数词在中的独特魅力,在朗读中让学生体味数字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后安排的习题四,应该也是这个意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3:3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禹看到严重水患时的心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为学习他下决心治洪水作好铺垫。

  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可抓住数量词展开。这篇课文用了很多数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说明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两个“九”并非实指,但足见治水工程之浩大;“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词语可见大禹治水时间之长,以及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数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反复熟读课文,才能使学生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感悟大禹治水的不易和他的崇高精神。因此,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数词,体会数词在中的独特魅力,在朗读中让学生体味数字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后安排的习题四,应该也是这个意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