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登月是真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05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57

人类登月这个愿望终于在1969被美国宇航员实现了,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面对全世界说出“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随后几年,美国又先后6次登月(其中一次失败)后,就关闭了阿波罗计划。如今50年过去了,美国却一直没有再进行登月,这让很多人对美国当年的登月有了怀疑,认为美国50年前的月其实是一场*,美国根本就没有登月,而且还找出了不少所谓的证据,那么美国当年的登月是真的吗?


说句实话,这还真不好说,因为怀疑登月是个*的恰恰是美国人自己,据调查,目前有10%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从来没有登月,当年所有摆在世人面前都是摄影棚里的大片而已,甚至当年参与NASN登月计划的一个人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我们没有登上月球》。

但是这里有个极大的漏洞,要知道当年美国阿波罗计划是在苏联载人航天之后受了极大刺激,首次登月几乎倾全国之力,30万人参与,预算224亿美元,这么多人参与如果都没能发现这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话,有点说不过去;另外,冷战时期的苏联科学家可不是吃素的,按说作为敌对方一定会找茬,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听到他们说过什么。

据说中国的嫦娥三号登月观测到了阿波罗登月的痕迹,但是我没有找到官方出处,自媒体里有说揭穿,有说证明的,难以分辨真假。



倒是火眼金睛的网友们发现了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比如国旗随风飘扬,照片背景没有星星等“真凭实据”,最可疑的是,为什么50年前就登月了,50年过去了却再也没有上去过。

我只能说说一些专家的看法以及来自NASA的解释:1、迎风飘扬的国旗:美国国旗采用了“Γ”形结构的支架设计,即使没有风也是展开的状态。而国旗表面上的起伏是国旗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导致的,并不是风吹的。为此,科学家专门把一面这种国旗放在真实环境中,确实发现国旗表面出现了类似被风吹动的起伏。2、照片背景没有星星:登月计划的活动主要都是在月球上的“白天”进行的,因为强烈的日光和反光,再加上星星发出来的光实在是太微弱了,要使月球得到清晰的拍摄,是没办法照到背景的星星的。3、宇航员踩在月球干燥地面上的脚印太清晰了:月球基本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自然也没有风,月球上的沙粒不像地球上经过了岁月的风华磨损。月球上的风沙是没有经过风化磨损的,基本都是保持着原样,而这种没有经过风化的沙粒,在上面是很容易踩出清晰的脚印的。


至于为什么其后没有再登月其实也好解释:苏联解体美国从军备竞赛中解脱出来了,同时,关键也是没钱了。每次登月都要200多亿美元,何况还上了六次,即便是美国也受不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太厉害,关停项目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很多疑点,需要等待官方的解密。也许四年后就可以*大白了,因为特朗普已经说了,2024年要再度登月,到时候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57

今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不仅许多报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沉寂了一阵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火起来。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58

是真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很早就解释过网友们质疑的几个问题!
嫦娥5号登月的很多操作都是模仿当年美国载人登月,包括返回时的跳跃式返回动作!
然而毕竟很多网友的专业知识远远超过欧阳自远院士,他们是宇宙懂王!
懂王们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全是假的,懂王们脑子想不通的道理都是错误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58

当天提供直播信号中继的十几个国家和研究机构没质疑过
当天一起收看直播的几十个国家6亿观众没质疑过
当天同在月球的苏联探测器月球15号没质疑过
当天苏联可以监控到地球任一角落航天发射的弹道导弹防御网没质疑过
阿波罗8号到17号观看从发射到回收的所有现场和电视观众没质疑过
参与阿波罗登月的30万美国工程师50年都没质疑过
长期世界最牛的间谍组织克格勃没质疑过
美国死对头苏联/俄罗斯这50年来没质疑过
对接过阿波罗18号飞船(联盟-阿波罗计划)的苏联宇航员没质疑过
看过土星五号火箭和阿波罗飞船展览的数十亿游客没质疑过
全世界做地月激光测量和月球地震的专家们没质疑过
全世界100多个拿到过阿波罗月球土壤样本的国家和专家们没质疑过
全世界后续飞到月球上拍照的探测器都没有质疑过
然后,一个不知道今天是阿波罗11号登月纪念日、不知道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全名、不知道阿波罗1号三名牺牲的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拿着所谓的国旗照片、登月背景没有星星、踩实的脚印、甚至一部电影的剧情来质疑登月是假的,还自以为知晓了一切*,真是让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59

登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