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 想象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作文 拜托了 我星期四就要交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7:38

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属于一种外部冲击,会导致经济系统和重要经济变量偏离原有的或正常的发展轨迹。它属于不确定性、随机性外部冲击。

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震惊世界。那么这一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到底有多大?会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对此次地震灾害进行一个初步评估?灾区重建需要关注些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路?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给予一个初步的回答。

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中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灾害大国,无论是灾害类型,受灾次数,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经济损失都是最多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为43453.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3.1%;从历史来看,自1900年以来发生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有九次,前五十年为8次,后五十年有一次;其中地震灾害有3次。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从1905年以来的一百年,世界共发生了40次重大地震灾害,其中中国就占了6次,占了15%;其中死亡人数在10万以上的有4次,中国占了3次(都在20万人以上)。

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相关资料我们知道,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2001-2006年期间全国发生5.0级以上地震次数为61次,平均每年10.2次。

从历史数据看,九十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额越来越大,从不足1000亿元上升为目前的2500亿元以上;但是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3%-4%之间,近几年来下降到1%左右。2005年全国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为2042.1亿元,占GDP比重1.11%,2006年为 2528.1亿元,占GDP比重1.21%,2007年为2362亿元,占GDP比重为0.96%。与此同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新增GDP比重也在不断下降。

从重大灾害事件来看,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绝对规模巨大,但相对影响有限。据亚洲开发银行2003年底估计,受SARS影响,2003年中国经济损失为177亿美元(1482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09%。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今年1-2月份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1516.5亿元,相当于一季度GDP(61490.6亿元)的2.47%。

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11.9%,已经超过长期潜在增长率(9.3%-9.5%),呈现“经济过热”趋势。 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6%,比上年一季度的11.7%减少了1.1个百分点。对第二产业的增长影响也有限,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3.4%,2008年第一季度也达到了11.5%。这表明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率的冲击作用有限。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和历史经验,我的基本判断是四川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有限。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四川省尽管人口众多(居全国第四位),但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不大,2006年仅占全国GDP的4.12%,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总量的3.48%,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1.14%。这次地震属特大灾害,本次地震震级达到8.0级,震中烈度为11度,是一次巨大灾难,但是仍属于局部性的。二是对全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可能在1个百分点以内,二季度 GDP增长率可能降至在10%左右,对趋于过热的经济增长(指接近12%左右)起了一定的“降温作用”,可能下半年宏观经济*目标还是要谨防“经济过热”,特别是谨防高通胀。这次灾害最大的损失并不是经济的损失, 而是人员伤亡的重大损失,这也正是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绝对额比较大,会超过唐山地震,但其占GDP的比重与往年的情况大体一致,会低于唐山地震的损失的比重;当然,据《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相关资料显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对经济和人口的损失都非常严重,造成了132.75亿元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全国GDP(2943.7亿元)比重的 4.15%;其所造成的人口死亡达24.2万人,占当年全国死亡人口总数(679.4万人)比重的3.56%。

1995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6级的(大)阪神(户)大地震,成为二次大战之后损失最大的灾害。据《日本国势会2007-2008》相关资料,阪神大地震死亡32人,受伤3万多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1%。直到今年1月,日本专家才发表了一部对阪神大地震评估和灾后重建过程的报告。

灾害损失统计与评估

我也曾看到过一些关于我国重大灾害的评估报告,总体而言,我个人的感觉是信息量相对不足,还不够专业化,也不够详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次灾害建立和完善一套对于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再同以往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必要时与国际同类型灾害作比较。

日本阪神地震的评估报告对数据的要求非常具体,信息非常详细,比如阪神大地震对公共设施的破坏,电力:全城中断;电话:25%中断;供水:几乎全城中断;工业供水:全城中断;供气:80%中断;污水处理设施:7座处理厂中,2座运行能力受损,1座完全无法运行;垃圾处理设施:全部无法运行。

上述对人员伤亡、年龄的分布、性别的分布以及人口统计学分布等,以及对交通设施的恢复情况评估,什么时候恢复供电,什么时候恢复通讯等都有详细的定量统计。

单以房屋倒塌一项为例,完全震毁倒塌房屋67421幢,部分垮塌55145幢(截至1995年11月20日);火灾完全烧毁6965幢,半毁80幢,部分毁坏270幢,小灾71幢,火灾面积819108平方米等。

日本还从程度上区分了是100%的倒塌,还是50%的倒塌;从房屋属性上,他们还特别统计了公共建筑物的倒塌情况,尤其是医疗机构、学校、体育和文化设施等,确实非常详细。

反观我们的统计数据,19日新闻报道此次汶川地震截至5月19日21时,已倒塌房屋536.25万间,造成400多万房屋倒塌,但这还不够细,我们无法了解其更为具体的实际情况,如倒塌损坏程度、涉及的相关人口等,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帐篷、简易房的需求量。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此次地震给工业企业和大型企业(包括核电这样的大型企业)、商业、旅游业等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包括其对国内、国际的影响,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等等,必须要有非常地专业化统计、分析。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的统计局应该要到位,或者说各部门向*、*汇报情况的时候要采用非常详细的数据及专业化的统计分析来进行。

另一个就是对灾害的事中、事后评估。我们需要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人员伤亡、人力资本损失的评估、经济损失的评估、外部影响的评估,包括对本省、对局部地区以及全国的评估。现在,统计局应该尽快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关键性指标来进行评估,国家测绘局应该提供一个详细的、清晰的基本情况判断 (例如道路的堵塞情况等),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建议,也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一步。

我们现在抗震救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和物资问题,而是与决策相关的基本信息问题,如果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影响提供准确、详细的数据和评估,有利于*、*、**的决策。

对于灾情的总体评估,我认为,在具体的统计数据出来之前,肯定是做不了的。我看了日本的评估报告,其第一份完整、全面的评估报告是地震发生5年以后才做出来;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评估,也是4-5年之后才出来的。所以,后来的评估必须得基于先期的统计与初步评估,这是灾后重建所需的基本数据资料。

灾后重建要广泛吸收国内外经验

任何一次自然灾害都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1966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视察地震重灾区时讲到,要把这些付出了巨大代价得来的经验好好总结、传给后代。

自然灾害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课堂,也是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作为巨大代价所换来的刻骨铭心的学习,还是为后人提供灾后重建的最宝贵的发展知识。我们确实要明了,通过汶川地震应该学习到什么?怎样防灾?怎样救灾?最主要的是怎样进行灾后重建?这不仅是四川遇到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也几乎是全国各个省区都会遇到的类似问题。

根据国家减灾委的材料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灾害最频繁、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恰恰是我们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优化开发区,即最精华、最发达、最重要的三大城市群地区(环渤海圈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珠江三角洲城市带)。在今年的雪灾中人们感受现代化的脆弱性和致命性:只要一停电,道路停,通讯停,全部都停,社会面临极大的恐慌,这就是现代化脆弱性的表现。

我认为,我们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习,这个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国内学习,另一个是国际学习。

国内学习是指现在中国对于灾害后的重建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比如1966年邢台地震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重建,特别是1996年丽江地震之后的重建,这些实际案例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来讨论分析新的重建思路。应当说丽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成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实际上恰恰是因地震举世知名而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现在需要趁着唐山地震很多幸存的人依然健在,赶紧把以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多一些专业化的研究,充分利用我们的历史记忆和以往经验。

另一个很重要的是学习国际经验。我们需要具体了解和考察日本在20年代之后的防救地震及火灾的经验,考察其对东京的重新建设情况,最重要的是了解阪神大地震后他们是如何重建的。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日本兵库县发生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死亡32人,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阪神地区紧急建造了近4万户临时住宅。据估算,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总共投入了近10万亿日元重建经费。这些经费来自*各个部门。*以大震灾复兴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共存的社会为基本理念,在地震灾后划分成三个阶段,分重点实施重建家园、创建崭新市民生活的对策,通过十年,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城市。

学习阪神大地震后如何重建,光看日本的英文报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先把他们灾后重建的规划程序搞清楚。我们现在到神户、大阪已经根本看不到任何原来地震的痕迹了,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是毁掉原来的旧地址,重新寻找新的地址来建设——重建确实是一个机会,在他们那样的*下都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就更值得学习了。

另外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加州。加州也曾多次地震,我们可以通过中国驻当地领事馆找一些专业人员来分析一下,看人家是如何重新构建城市的。当然国情并不一样,汶川地区除了一些小型的城镇外基本上都是山区,但是至少国外重建的程序和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探讨。

我还有一个具体的建议:我们也得花钱请一些国际的顾问,例如写这个阪神地震报告的专家们,邀请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国内、国际的相关专业人员来做顾问也好,充分参与我们的灾后重建讨论和*、技术咨询工作。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不缺钱而是缺人才,不缺投资而是缺知识。

汶川灾后重建之路

目前我们还无法得出结论,但我想灾区重建无非有三种思路可供研究、调查和选择。

第一种思路是“原址重建”。就是在原来的地方进行恢复和重新建设。

第二种是“迁址新建”。就是舍弃原来的地址,找寻一个新的合适的场所重新建设。

第三种可能是一个混合模式,就是把“原址重建”和“迁址新建”相结合。

邢台、唐山、丽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思路,实际上还是在原有的地震带上重建。1978年我曾在唐山工学院读大学,地震时这个学院被完全毁灭,后来在原址重建——现在看来那个区域应该仍然是地震高发的核心地带,其实当时如果选择迁址再建,而把地震原址保留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地震纪念场所的话,从未来而言,就既可以作为教育人民的一个基地,也能够成为一个旅游基地。

汶川等地重建应该怎么做?这需要实地调查、广泛讨论。不过我认为第三种思路可能更好一些,最好能集中前两种思路的优点,减少两种思路的缺点。讨论规划思路十分重要,因为这个思路涉及到我们今后的一些重要规划,而且一旦规划制定实施,就会路径依赖,很难再改变,有很高的沉没成本和调整成本,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

现在来讲,重建规划组至少应该分阶段地提出一些目标来:一个是一年的目标,要达到能够保障500万灾民的基本生存,食品药品、帐篷简易房、供水供电等,基本恢复正常经济秩序,利用灾后恢复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第二是三年的目标;第三是五年目标;第四是十年目标,恐怕需要在十年的时间进行重建。

当年唐山地震的重建也是一波几折,中间正好遇到经济大调整,很多项目不得不下马(见专栏1)。但现在我国和30年前的国力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完全有条件提出一个由近(期)到远(期)、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规划,最起码也应该给出一个框架性的重建规划。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灾后重建信心和认识,也便于举全国之力来重建和新建家园。自然灾害既是一次重大的*经济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经济改革机会,不仅可以展现中国特有的抗震救灾的*优势、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又可以充分暴露各种*性弊端,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机制,有效地“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年4月17日印发)”。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虑,我们确实可以按照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设立重建基金(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fund),最好有一个杠杆放大效应。日本阪神灾区重建基金,*出资1亿日元,作为基本资金(basic funds),吸引了约50亿日元的投资资金,共计51亿日元。这个重建基金实际上就是把目前国家财政拨付和社会捐助的款项,包括国外的一些捐助集中起来,根据重建规划来有效使用。

阪神地震重建基金主要用于五类。这包括:①协助地震灾民建立稳定的生活,促进其健康与福利;②房屋重建的支持项目(包括为地震灾民重建住宅); ③促进工业恢复与重建(包括受损中小企业的补贴);④援助教育和文化复苏(帮助重建学校);⑤使受灾地区迅速恢复的其他活动(包括纪念地震的活动等)。

我希望通过这一次地震灾害,我国能够建立起一个如何应对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的具体指标体系来。要明确地提出救灾的援助计划和救灾之后的经济援助计划和福利计划。这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职责。特别是要解决供水供电供气,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通网、通讯网的设计和建设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次我们可能是救急的需要,但从专业的角度、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来看,我觉得还是应该考虑得相对长远一些。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 需要国家各部门间统一协调, 各尽其责, 共同协作才能做好。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7.6级地震灾害后,巴基斯坦*实行“自我重建战略”,鼓励灾民自己动手重建家园, *向灾民提供资金、技术和指导, 建筑质量则由震后恢复和重建委员会负责监督,迅速开展重建工作。

30年前,我们认识到:必须学会按经济规律(指价值规律)办事;10年前,因全国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又认识到:“必须自觉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科学家们对于中国的地震带分布已经早有结论,现在我们的许多城镇都建在地震带上,为此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在美国,洛杉矶也处于地震带,为了建立防震设施,它必须为此付出非常巨大的成本,所有人的家庭住房标准之高,让我们无法想象。

2006年3月全国*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二十章所规定的“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来划分四大主体功能区”。此次地震灾区是我国环境恶劣、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已被作为*开发区,局部地区(如自然保护区)应列为禁止开发区。因此,灾害重建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不是按传统的重建思路,而是利用此次灾害的机会,有步骤地迁移人口,包括以少儿人口为主的“教育移民”,以青壮劳动力为主的劳务输出,以不适宜居住条件的“生态移民”,以及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主的“福利移民”。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最终还是要顺应自然,依照自然规律,特别是对于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来合理安排我们的城镇布局和建设,凡是地震带和山体滑坡地带,基本上都要列为禁止开发区域,不应再建城镇甚至房屋等。反之,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不得不为此付出相当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本文作者系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作者2008年5月20日上午参加“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24次内部研讨会,本文为“地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灾后重建”时的发言录音稿,漆宾同学协助整理。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主持此次研讨会。会后作者又做了补充和修改。)

资料链接:唐山地震灾后重建

重建唐山的讨论一开始,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原有的城市放弃,异地进行建设;一种是立足于原有城市,原地进行建设。前一种主张主要考虑了这样几个因素:避开市区底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出市区地下的数亿吨压煤;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后一种则认为,原地重建可以保留唐山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的产业体系以及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减少搬迁征地费用,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城市原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此外,原地重建还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即唐山真正地重新屹立起来了。这两项意见的分歧很快以后者占上风而告终。

来自国家建委和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在震后3个多月就编制出《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1977年5月14日经**、*原则批准。后来,有关部门又组织专家学者于1978年3月和1979年9月对该规划两度进行修订。在时间上,当时提出的目标是“一年准备初步开展,三年大干,一年扫尾,到1982年全部建成”,但重建的过程要比预计的漫长,正式的重建从1979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历时7年多,到1986年底才基本完成。

在重建开始后,对原有规划的数次调整,1982年1月的《唐山市恢复建设贯彻收缩方针的调整方案》确定了重建的基本原则:控制中心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原计划从路南区迁出的企业由92个减少到9个,并且规划了13个住宅小区。

1986年7月28日,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1990年11月,唐山市*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资料链接:巴基斯坦震后重建工作步骤

巴基斯坦为加强对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协调,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震后恢复重建局,是巴基斯坦地震后*成立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协调机构,该局由*领导,下设法规和采购、财务、规划、监测评估、过渡时期救济等部门,它的使命是规划、协调和规范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通过个人互助和社区参与,鼓励自立自强。在该局成立后,开展了以下一些主要工作:

1。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方针。2006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局制定了《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文件》和《城市灾后恢复重建*》,具体指导巴基斯坦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文件》规定,在进行恢复重建前,开展培训、信息交流、教育等活动,鼓励使用身边便于利用的材料,使用成熟的方法修建房屋,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建筑材料供应,提供银行账户进行拨款。

2。开展灾情和需求情况评估,震后恢复重建局派出600名援助和监察人员到9个受灾区调查,摸清资助人名单,划分资助类别,确定重建补助标准。巴基斯坦*根据申报情况,向房屋完全损毁的家庭提供75000卢比(约合1250美元)房屋重建费用,向房屋部分损毁的家庭提供50000卢比(约合 833美元)重建费用。为让那些因为重建住房而无暇工作的灾民获得生活来源,巴基斯坦*还将在未来6个月内向他们提供每月3000卢比(约合50美元) 的补贴,孤儿、寡妇等弱势人群也将得到特别救助。

3。*根据灾民住房受损情况分阶段进行资助,以保证资金合理有效地应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震后恢复重建局与受助家庭签订合同,保证修建房屋时正确合理的使用资金,并应用抗震机构标准。巴基斯坦*鼓励受益人自己动手或雇人修固房屋,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建筑材料,受益人将直接通过银行领取恢复重建资金。

4。邀请巴基斯坦国家工程服务公司设计抗震民房,备用几种模式供灾民选择。*资金将资助受益人拥有205至400平方米的住房,根据受益人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比较贵的住房结构,将被资助比较小的面积。

5。进行大规模培训。为帮助地震灾区培养重建工作所需的各类人才,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在灾区陆续开办“技术发展中心”,首个中心在2006 年4月底投入运转。巴基斯坦动用12个灾后恢复重建培训中心,经过两年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其中,基础培训310436人,技术培训199686 人,社会重建动员和组织能力培训110750人。

资料来源:徐富海,《巴基斯坦的灾后重建方式》,载《中国减灾》,2008年第1期。

·本文系作者2008年5月20日上午参加“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24次内部研讨会——“地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灾后重建”时的发言录音稿,漆宾同学协助整理。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主持此次研讨会。会后作者又做了补充和修改。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第7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第24页,*文献出版社,1997。

·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日本兵库县发生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死亡32人,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阪神地区紧急建造了近4万户临时住宅。据估算,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总共投入了近10万亿日元重建经费。这些经费来自*各个部门。*以大震灾复兴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共存的社会为基本理念,在地震灾后划分成三个阶段,分重点实施重建家园、创建崭新市民生活的对策,通过十年,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城市。
有点你会有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7:38

one谁为“敬礼娃娃”心理健康买单?

地震是一场全国性的大灾难,这是没有办法改变和预测的,可是在灾后的诸多现象中,我唯独关注“敬礼娃娃”现象,因为“敬礼娃娃”给了人们乐观和希望,也代表了最广大灾区人民对子弟兵的爱和感谢,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在这一瞬间。可是就因为这一个敬礼,使得这个小孩子承受多少悲痛、苦闷和压力呢?不知道我们这些名人和家长有没有想过。

我很关注灾区的情况,因为我的家乡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地震破坏,很多地方已经是满目疮痍,那里也有很多和“敬礼娃娃”一样的孩子,他们一样很是可爱。

最近,各大电视台,各大报纸都将长*短炮对准了,只有几岁的孩子,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名人也来了,有的人会说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对社会大家庭温暖送到孩子身边,可是诸位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心理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我记得在我国掀起建立希望小学和支持农村下一代教育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手握铅笔,用一种眼神期望着学习,这个女孩也成为了当时的新闻人物,所有媒体、名流蜂拥而至对其大肆炒作,这样的大肆炒作最后结果是什么,用那个学校老师的一句话就是“这样的高频率的采访她,她的心理已经无法承受,我希望各位放过她”,这句话一出一切噶然而止。从这以后,小女孩的生活,才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上来。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不会受到“新闻关注”的她,还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很幸福。现在的“敬礼娃娃”难道不是这个小女孩的另一种翻版吗?是的,我不反对大家去关注他,可是这样高频率的关注,会带来些什么,有谁为孩子的心理买单,有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过?那些名流和媒体为什么不能用平常心去面对这一切,给孩子一点点自己的空间,因为灾后的孩子心理变化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心理难题,能不能放过他,给他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让他好好休息,慢慢的调整自己。

各位心理学专家,你们莫非不懂得这样的高频率的上镜,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为什么不出来干预呢?难道你们就只能在荧屏上纸上谈兵,其实我没有资格批评你们,可是谁让你们是专家呢?在这个时候你们不出来干预难道就这样让那些外行就这样没事的瞎搅和,最后酿成了惨祸,你们又会在荧屏上高谈阔论一番,把媒体痛批一把,随后再出几本书,为自己赚取一点点所谓稿酬。大灾之后,心理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干预和心理干预后的持续性心理调整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媒体参与过多,适当就好,那些长*短炮让人看起来有些“毛骨悚然”,毕竟他们的心理还不够健全,我们许多大人有时候也经不起这样的轮番折腾,有的大明星不是因为承受不了走上自杀之路的还少吗?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心里能承受多少?我不敢想象,更不敢去想,好怀念鲁迅先生,要是他在他肯定会用自己的笔,为孩子,为所有受灾的人们,高喊“放过孩子,放过我们”。

我不反对媒体为我们报道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事情,真实的事迹,可是在报道的时候频率太高会带来些什么,有没有人想过,恐怕没有,因为现在社会的“物质欲”已经战胜了一切,也同时充斥这一切。有关报道说:谁谁去看过“敬礼娃娃”,有谁谁为“敬礼娃娃”做过什么,有谁谁为“敬礼娃娃”怎么样了,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些名流,为什么不去关心更多的“敬礼娃娃”,眼镜为什么总盯着一个呢?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这样才能提高上镜率”。难道这不是在趁火打劫吗?我认为是。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大众意见。名流,借这个机会大捞一把,这和那些“抢劫帐篷”、“抢劫银行的人,有什么区别。我很欣赏一些名流,他们不要求上镜,不要求名利,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点事情,这很值得欣赏和赞美。要是每天把眼睛总定在一点上,好像给人的感觉就是那样的“名利”。

我没有权利去批评谁,也没有权利去赞美谁,我也知道“敬礼娃娃”需要关心、需要关注,需要全社会的爱,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在这次地震的灾区,受伤的人和孩子有多少,他们也是“敬礼娃娃”,成千上万的“敬礼娃娃”有没有人去关心,这只有天知道。
two瓦砾下面,一双清澈的眸子,闪着晶莹的光。

她趴在碎石的夹缝中,等待生的希望。

“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她坚毅地告诉救援人员,凝固的空气因而鲜活许多。

在生死关头,她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瓦砾下面,屹立着一尊爱的雕像。

母亲弓着身躯垂着头,用顶礼膜拜的姿势纪奠死亡。

她用她柔弱的身体,护卫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她用她柔弱的身体,扛起自己全部的希望。

她用她柔弱的身体,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重量!

在孩子面前,她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废墟丛中,我们读懂一种光辉职业的使命。

一位教师,双手紧紧抓着讲台两头,去到天堂。

讲台下面,四位孩子,存留人间。

人们费尽周折,终于把这双饱含着爱的大手挪开。

四粒生命终于获救,完成他的遗愿。

在学生面前,他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废墟丛中,我们知道了爱的伟大。

他的新娘被压在瓦砾下面,他蹲在上面,守候爱人。

他问:“你想要什么形式的婚礼?中式还是西式?”

他一遍遍问,等待她一遍遍回答。

他从未放弃,信守着爱的承诺。

她没被打败,坚守着爱的箴言。

在爱情面前,他们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废墟之上,爱的悲歌上演一曲千古绝唱。

他为妻子穿好美丽的外衣,将她绑在自己的背上。

他坐上摩托车,勒紧绳索,启动马达。

这是他最后的心愿,送心爱的亡妻最后一程。

他默默祈愿,愿来世还能与她相伴。

愿她在天堂一路走好!

在妻子面前,他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废墟之上,一个敬礼,有着感天动地的力量。

小男孩刚被救出,疲惫的小生命奄奄一息。

十几个官兵抬着他走出废墟,为他打通生命之路。

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将右手举过头顶,向官兵敬礼。

这情不自禁的一个敬礼,让我们体会到感恩的悲壮!

在灾难面前,我们义无反顾,选择坚强!

坚强!坚强!

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民族之魂!

在总理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坚强;

在灾民的神情中,我们读懂了坚强;

在志愿者的行动中,我们感受到坚强;

在部队官兵的气宇中,我们沐浴着坚强。

……

汶川,坚强!中国,坚强!

所有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擦干眼泪,迎难而上!

只要我们学会坚强,灾难终将过去;

只要我们学会坚强,就能迎来新的希望!

我们,一定要坚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7:39

你好,报告长官:两篇已找到,我来领分了~嘻嘻……

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新华网成都6月3日电(记者于长洪 肖春飞 侯大伟)汶川、北川、青川、茂县、理县、安县……如果不是地震,这是一片美得迷人的地方。然而,这一切都在地震中被毁掉了。

截至6月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累计倒塌房屋1400万间,累计受灾人数4555.2965万人。

但是,地震能够夺去亲人生命、摧毁已有家园,却无法摧毁灾区人民的精神与意志。在被毁的家园,精神在顽强地生长。

“我必须活下去!”强烈的生存意志,使生命的损失降到了最小。幸存者成为“废墟上的鲜花”,他们在瓦砾堆下和大山深处坚持,坚持,再坚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坚强地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安县花荄镇联丰村9组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他的眼泪几乎流干,但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给庄稼打农药,他坚定地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

在一些偏远村寨,农民们争先参加抢险救援,疏通乡道、村道,让救援物资尽快进入。在更多的地方,返乡的农民在自发收集垮塌房屋的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北川县委*宋明说,这里的建材比外边贵,农民是仔细过日子啊。

青山在,人未老。精神在,希望就在。

北川县在地震中受灾惨烈,*经大忠感慨万千:“我们的人民,从废墟里爬出来,就再也没有倒下过,我们的精神更是没有倒下过。我为北川人民骄傲!”

眼下的川西北正是农忙的季节。四川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地震虽然夺走亲人、毁坏家园,却无法让这里的人民离开他们的土地,离开他们土地上即将的收获。

连日来,地震重灾区数十万农民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田野上,应收尽收、应种尽种,他们在破碎家园上的忙碌身影,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民的坚忍与顽强。

绵阳九洲体育馆曾经是汶川大地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最高峰时多达4万人。但两手空空的农民还是想尽快回到土地上。九洲体育馆如今只剩下5000人左右,大部分农民都已返乡生产自救。

灾区的工业企业,在地震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一些企业甚至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没有等靠要,在妥善安排受灾职工的同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生产现场,积极调动骨干抢修损坏设备,科学调整产品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迅速转入正轨。

截至6月2日,四川重灾区规模以上企业多半恢复生产: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的占94.42%;德阳市占62.4%;绵阳市占59.67%;广元市占55%;雅安市占84.41%。

在地震灾区广袤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来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虽然恢复到地震前的状况,还有艰巨的路要走,但是,灾区的人民相信:他们能够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在灾区采访,受灾群众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话就是:“有党和*帮助,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全部靠*,我们都有一双手。”

在北川县擂鼓镇,安置点的青壮年就近到活动板房建筑工地打工;而四川灾区各地400多受灾群众,近日陆续前往海外务工。仅四川江油,就有250人到安哥拉务工。

采访中,不少受灾群众告诉记者:过几年再来看看吧,我们会好起来的!

灾区人民,正从废墟中站起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7:39

汶川大地震之后,*和民间都在考虑灾后重建的问题,但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去重建和怎样规划、重建,对中华民族的今后影响甚大。
“逝者安息,生者前行”——体现了人类的坚韧品性。不管是在多大的灾难打击之下,都要“前行”。而需要激励自己“前行”,或被劝勉“前行”的,首先在灾难中丧失亲人,在灾难中受到损害的人。是他们需要“前行”,因此,“重建”也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和意愿,其次,才是帮助他们“重建”的人的基本想法和具体打算。
“重建”实际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按照在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下整体规划的生存设施(包括生活、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与山河动植物等生态分布和历史文化遗存、传承的人文布局的关系设定,去进行建筑的物质“重建”。
汶川大地震涉及的地域广大,处于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要“开发”,而“开发”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的中国“中西部”中的一个重要地带。民族众多,山川峻险,地质结构复杂,地震之后,一些城镇村落、建筑、公路有可能难以在原址重建,一些农田也可能因地形改变而无法耕种,一些河流水域和周边的关系也可能有所改变。原来由各级*规划、批准,或由各个产业管理部门、经营机构规划、建设的水电、化工、核工业、矿业等设施,错落杂陈在地震、山体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损毁的公路、水库和壅成的堰塞湖之间——这些,都使我们应该考虑到“重建”的规划布局须有审慎地整体考虑;这种考虑首先是要布局合理而有利于在今后降低灾害(不只是地震)所带来的损害,进一步则要求更方便和更适于在那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的生存、发展。也就是说,物质的“重建”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部门经济利益”、“*形象”为本,做到整体上的统筹、协调。
第二是社会的“重建”。受汶川大地震之害的相当地域——在那里分布着数量众多的自然的村落和在历史沉积中形成的集镇——是一种熟人社会,它与属生人社会的城市不同。“重建”中所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个因人逝去而残破的家庭及残破的村落。更何况由于地质的变动,一些人可能还会成为“重建”中的移民。人不是可以像棋子一样被任意摆在什么地方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包括家人、亲属、同乡、同学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同的文明质态。因此,灾后“重建”,也必须考虑到一种人际关系的尽可能修复和重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接续。失去了这第二种“重建”,“重建”后的社会就会显现出各种病态,缺乏自组织的能力,缺乏良性运行的基础动力。
第三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显现了一种*、军队、民间力量和国外援助的真诚合作,彰显了基于人类之爱和社会良知的人道主义于救援中可将利益、主张、信仰、生存方式各不相同的人群联接起来的精神力量,但不要忘记,此前由于文化断裂而致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6年)对我们的社会的影响。当灾后紧急的救助时段过后,短暂的“齐心合力”可能过去,不同的声音、意见争执甚至是利益争夺可能出现,如何在现已形成但又有可能很快消失的多方合作的基础上“重建”可以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以促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和公*识的养成,是灾后“重建”中更具深远意义的命题。针对当今社会的原子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我们需要促*们在家人、亲属、同乡、族群、国人、华人、人类不同层面的认同,这种凝聚力应是基于普世的价值和人类之爱。
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不但在本质上应不同于30余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也应不同于今年初雪灾的灾后重建。注意到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段,在“重建”中应接续一种多元的文化传承,安排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重建”后再现的不应只是当地震前的景象和社会情境,不应是改革之初或是改革之前的,更不应是全新的、物是人非的建筑群和只表现“发展”的数据,而应是增大了的人的权利保障和自主选择空间,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重建”的规划和实施,都应有基于善治理念的多方合作——使*和民间力量同舟共济,各得其所;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做实规划环评,推进战略环评;真正“以人为本”——用规划、重建和建后三阶段的社会评估去检验我们是否真的面对每一个人,更多地将日常关怀留给了普通人。
我们一贯强调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问责,在灾后重建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17:40

那里有绿色的军装,那里就有晶莹的汗水;那里有无声的呼唤,那里就有奔驰的身影;那里有*官兵的身影,那里就有一个个生的希望。 希望能帮到你的忙。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