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模式创新下应注意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9:47

一、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按阶段、分层次地加以规范训练,逐步培养。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中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等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上课不动脑筋思考,死记硬背公式、概念等不良习惯。高年级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二、培养方法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使其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目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模仿到熟练,再到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如下:
1.规范训练,持之以恒。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 需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就可按以下要求进行训练:(1)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和板书;(2)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3)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4)做——认真动手操作学习用具和进行练习。
2.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意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他们这种“信赖老师”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和利用这些积极因素,进一步教育引导他们,让其懂得如何听课和完成作业,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成自己的心理需求。另外,还要注意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三、培养步骤
1.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当前,有的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这种没有预习的教学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的规律。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别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教室心在外”,就不可能学好知识,课堂教学任务也难完成。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秀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当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凝聚团队精神,最终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能主动请教老师或他人,而有的学生遇到疑难则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后者是不良习惯。解疑答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课堂上,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