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1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21:20
“2号令”受到如此关注,也确实是因为从第一张支付牌照发放至今,而支付牌照发放的依据就是2010年6月发布的“2号令”。央行公布《2019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计划里并无《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修订,也没有与其相关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办法的修订或新增计划。中国支付网从《计划》中看到,央行将在今年修订《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办法》,制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和《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21:2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加紧对反洗钱2006年2号令《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及调研,并且向金融机构下发了修订的征求意见稿。
北京银丰新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反洗钱领域资深业务专家梁凯鹏先生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大额和可疑报送工作,基于2006年2号令已执行多年,其规则为本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以及日异复杂的反洗钱环境。近年来,随着FATF组织新40条建议的发布,我国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倡导和强调,由“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的工作方式转变,其核心之一是金融机构自主建立可疑监测标准和体系。而“2号令”的修订及尽快出台,正是从纲领性*层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自主开展可疑监测与识别,将成为金融机构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虽然短期内此项工作的开展存在难度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对提升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的反洗钱工作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意义。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的大额和可疑综合试点工作,已经有30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并成功实施了自定义可疑标准,为其他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