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21:38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参考资料:http://forum.xaonline.com/forumUI/forumMainTopic.aspx?topicID=528737&forumID=318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21:38
“珐琅彩”的出现大约是在清康熙23年。1684年的大开海禁之后,海上通商贸易日益旺盛。当时西洋金属胎画珐琅器陆续从海上通道传入广州,之后又延伸到内地。珐琅原本是一种物质名词。它是在铜铁胎器之上涂以珐琅粉剂,经火烧熔化而成。只因釉面坚硬又与中国瓷器釉面相似,中国人称之为洋瓷。而珐琅一词的由来是因当时产品来自法兰西,而法兰西的译音又称珐琅,故此称之为珐琅。其产品绘画艺术也随之称珐琅彩画或铜胎画珐琅。
康熙25年后,珐琅彩产品随西洋机械钟表一同进贡中国朝廷,康熙帝看后非常喜爱,并遂命宫中造办处照此仿制。康熙27年后由内务府造办处在宫中养心殿专门设立了珐琅作,并召集江西景德镇御窑场画瓷工匠宋三吉等人在珐琅作进行瓷胎画珐琅的试验,试烧出类似堆料彩的瓷胎画珐琅器。到康熙58年(1719年),法国利莫日、画珐琅人陈忠信在宫中珐琅作传授了法国画珐琅技艺,由此才得知珐琅彩料与中国景泰蓝彩料原料相近,只是制取方法上略有不同。从此,珐琅彩料开始由宫中自行配制。康熙末年,宫中配制珐琅彩料技艺已逐步传到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原料也改由从本地制取。从技术传授到炼彩技术的普及,到了雍正时期这种彩瓷技艺已成为景德镇御窑厂宫窑瓷的主要产品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21:39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参考百度百科
http://ke.baidu.com/link?url=r-zcouzoDS3pnRY4a2bE5uokJZuek-Ivf3HKV4XLEEZ9pDy91VY_n04teSAReXv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21:39
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