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名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3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22:01

1.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出自《孝经·庶人》

解释: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2.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出自《孝经·圣治》

解释: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3.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出自《孝经·三才》

解释: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4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

出自《孝经·纪孝行》

解释: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5.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出自《孝经·广要道》

解释: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6.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出自《孝经·广要道》

解释: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7.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出自《孝经·广要道》

解释: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8.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出自《孝经·广要道》

解释: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9.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出自《孝经·广要道》

解释: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10.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自《孝经·诸侯》

解释: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11.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出自《孝经·诸侯》

解释: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1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出自《孝经·天子》

解释: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13.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出自《孝经·天子》

解释: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14.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出自《孝经·广扬名》

解释: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

15.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出自《孝经·庶人》

解释: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22:01

1.天地之性,人为贵。

语出《孝经·圣治》。天地所生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这是孔子的见解,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本”思想。

2.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语出《孝经·谏诤章》。争:争友,指能直言相劝的朋友。士有诤友,那么就不会犯错而一直有好名声。这句话是说交友当交诤友的道理。

3.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语出《孝经·劝报亲恩篇》。父母出入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能心生厌烦。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语出《孝经·天子章》。爱自己的父母,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就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6.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语出《孝经·广要道》。教导民众相亲相爱,没有比君王自己亲身行孝更好的了;教导民众恭敬顺从,没有比君王自己敬爱兄长作出榜样更好的了;改变民风民俗,没有比以“乐”感化更有效的了;安居而治民,没有比推行“礼”更能奏效了。

8.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语出《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9.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语出《孝经·三才》。先以恭敬与谦让的道理教导民众,那么民众就不会你争我夺;接着以礼乐引导他们,他们就会知道和睦相处了;再明确地告诉他们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么他们就会知道道德的禁忌与法律的禁条,不敢作奸犯科了。

1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语出《孝经·三才章第七》。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22:02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1.天地之性,人为贵。

语出《孝经·圣治》。天地所生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这是孔子的见解,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本”思想。

2.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语出《孝经·谏诤章》。争:争友,指能直言相劝的朋友。士有诤友,那么就不会犯错而一直有好名声。这句话是说交友当交诤友的道理。

3.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语出《孝经·劝报亲恩篇》。父母出入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能心生厌烦。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语出《孝经·天子章》。爱自己的父母,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就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6.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语出《孝经·广要道》。教导民众相亲相爱,没有比君王自己亲身行孝更好的了;教导民众恭敬顺从,没有比君王自己敬爱兄长作出榜样更好的了;改变民风民俗,没有比以“乐”感化更有效的了;安居而治民,没有比推行“礼”更能奏效了。

8.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语出《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9.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语出《孝经·三才》。先以恭敬与谦让的道理教导民众,那么民众就不会你争我夺;接着以礼乐引导他们,他们就会知道和睦相处了;再明确地告诉他们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么他们就会知道道德的禁忌与法律的禁条,不敢作奸犯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22:02

《孝经》名句
一、礼者,敬而已矣。
解读:所谓礼,就是一种恭敬的态度罢了。如果认为礼就是一套仪式,内心并不恭敬,这样的人就算行礼,也是无礼之人。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原句是《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三、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四、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五、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六、立身行道,名扬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