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高质量科创共同体|浙江瞄准“人才飞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0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9:09

在浙江省政协会议上,民盟浙江会提出探索跨省域创新机制,打造长三角高质量科创共同体,特别关注优化人才飞地机制。

提案认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虽然在科创共同体建设方面已取得成效,但仍面临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城市间同质化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流动不充分等问题。为打破这些机制壁垒,提案建议完善科创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同城化人才服务机制,优化人才驿站、人才飞地等合作模式,旨在通过跨区域人才流动,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飞地”概念,指的是设立于特定地理空间内的特殊区域,吸引、培育并高效利用高端人才,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深度融合。对于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科创共同体建设而言,人才飞地的价值在于聚集各类创新主体,打破地域壁垒,形成人才资源共享的动态网络,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飞地是破解区域人才困局的有效手段。在高端人力资源配置中,人才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平衡利用人才资源,解决一线城市人才过剩、调配不均与二三线城市人才空心化、高新企业难引难留的问题,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人才飞地通过配给、机制创新和服务跟进,实现高端人才“工作生活在大城,服务贡献为小城”的柔性引才模式,显著扩展了企业选才空间,同时,高度集中的知识和技能人才群体,创造出有利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生态土壤,大大降低了人才供需匹配的成本。

人才飞地作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是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通过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整合多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效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赋能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才飞地通过“主导、市场主体、专业运营”的模式,创造既满足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又发挥其专业能力的环境,降低了人才外流的风险,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这一模式的运营推广,不仅解决了中小城市的人才短缺问题,也通过吸引和稳定人才,促进了区域内高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长三角地区构建高质量科创共同体过程中的内生动力和持久活力。

浙江省作为人才飞地理论的实践前哨站,积极探索并率先实践人才飞地模式。通过出台、调整相关导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人才飞地项目。如杭州智慧谷的德清杭州科创飞地,长兴人才飞地的“UNI——科创森林”,慈溪(杭州)创新创意飞地,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等。

这些项目在人才供需矛盾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人才吸引和稳定、区域经济协作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为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更多有识之士将关注人才飞地发展,提出相关议案,结合实际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驱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战略,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