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5: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5:58
导读:一个皇帝在继位的时候不仅要有条不紊的治理国家,还要选好人,让江山长久的继承在后代的手中。因为皇位赤手空拳那么火,争夺自然激烈。那么在清朝,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是谁呢?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即位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难解之谜。他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与哥哥宗室无仇,按照康熙的法令合理合法地继承了大一统。第二,所谓十四阿哥说的无非是一些关于他继位前后不满的传言。他说:“科举知道我从来没有对党不偏不倚,我要保全你们大臣的荣誉和尊贵,所以我奉命继承大一统。”他指责兄弟大臣“百日之内惑我心”。
关于第一点,清史界有过多次讨论,有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些学者接受雍正的说法,认为他是合法即位的;另一部分则针锋相对,认为雍正篡权夺权。至于雍正强调的第二点,很少有人质疑。事实上,后一个问题也很关键。康熙死前,雍正的政敌制造了怎样的谣言,北京的精英们又是如何看待康熙的人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雍正即位时清廷内部的权力对比,也有助于理解雍正即位后的权力斗争。当然,这个问题比前一个更难解决。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从康熙雍正留下的诸多文献中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推理。那么一个问题,除了雍正及其幕僚筛选出来的文件,没有其他第三方材料来验证公文的可信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史专家金继孟森老师之后,对雍正即位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他的书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去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金致力于雍正的继位工作,其集解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等论文分析透彻,观点新颖。但在材料上,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仍然局限于清廷留下的历史著作和档案。也可想而知,雍正和他的们在那天彻底地删除和销毁了文献。
幸运的是,18世纪雍正帝能够控制国内的文献记载,却无法清除境外的史料。JohnBell的从圣彼得堡到亚洲诸地的旅行记英国医生让我们有机会从其他来源考察康熙去世前北京皇位继承的动态,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康熙选择的继承人是谁。贝尔是一位英国医生,出生于苏格兰。1718年,他作为沙俄派遣的伊西马洛夫使团的一员,在北京逗留了三个多月。
他对东方和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接到俄罗斯的邀请后,他欣喜若狂,把这次去中国的机会当成了上天的恩赐。他和他的使团从圣彼得堡出发,穿越欧洲、和西伯利亚,于1720年11月18日抵达北京,比康熙去世早了近两年。在那里待了三个多月,第二年3月2日离开北京。
在北京期间,贝尔和使团其他成员多次被康熙召见赴宴。此外,他还与康熙皇帝的所有子子孙孙、朝鲜的王公大臣、北京的耶稣会士、朝鲜驻华使节、北京的孔府等都有交往。他不仅参观了皇宫,还参观了北京的市场商店,观察了中国商人的讨价还价方式,并记下了满汉士兵相互责骂的细节。贝尔擅长跳舞和社交,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中国人中交了几个朋友。
他的游记展现了一个他眼中繁华文明的北京,丝毫不逊于同时代的西欧大都市。与70多年后另一位英国使节马嘉礼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是研究前工业时代英国人中国观的重要文献。更重要的是,他在北京期间,在游记中记录了康熙死前关于皇位继承的所见所闻。当时在北京的外国使节虽多,但只有贝尔留下了明确的记载。此外,如下所述,在北京期间,贝尔多次参加了皇帝和王子为使团举行的各种宴会。他的记录很可能是从当天权力斗争的核心人物那里获得的,堪称康雍统治时期王位继承的第一手文献。
贝尔在游记中清楚地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关于王位继承人的消息。“十四王子骁勇善战,正在指挥与卡尔梅克人的战争。据说皇帝想让他继承王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贝尔记录了这些信息,但他写得很仔细,采用了“据说”的方式。康熙驾崩前夕,一方面继位人选未定,继位问题秘而不宣,另一方面各派竞争加剧,新闻复杂离奇的政局十分一致,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贝尔记录的可信度。
然而,贝尔的叙述也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一个从未去过中国,也不认识任何中国人的英国人,只在北京呆了几个月。他为什么会注意到继承人的问题?为什么他对中国的政局,尤其是康熙去世前夕复杂的皇位继承问题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谁敢对一个不会说中文,不知道底细的外国人谈论大清国最敏感的权力继承问题?
从贝尔的游记来看,他至少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康熙本人。到北京后不久,他和使团成员多次受到康熙的接待和款待。席间,康熙对使团成员说,自己年纪大了,按照自然规律很快就会死去,希望自己能死得安详。当然,根据贝尔的记载,康熙对人要求很严,什么都没透露。但是,即使皇帝不说,他的话也一定会激发贝尔对权力继承问题的好奇心。能满足他好奇心,成为他第二第三信息来源的,是宫里的传教士和王孙。
根据贝尔的记录,当康熙召见他和使团的其他成员时,耶稣会士在场负责翻译。而且事后贝尔和韦斯特牧师私下接触很多,也会讨论这样的问题。此外,他与康熙的皇子和孙辈交往频繁,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帮助,贝尔对北京复杂宫廷的了解很快超过了入门水平。
贝尔入京后,注意到康熙有二十多个儿子,“按年龄大小,依次为皇帝长子、次子、三子”。引起贝尔注意的第一位王子是康熙的第三个儿子云志。720年11月8日,贝尔会见了同样在北京的黄三子一行。然而,贝尔与黄的第三个儿子没有直接联系。真正与贝尔有联系的是黄的九子云云。12月8日,康熙宴请了包括贝尔在内的俄罗斯代表团。第二天,云云邀请使团成员到宫里吃饭。
宴会的奢华给贝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宴会很盛大,持续了几乎一整天,伴随着音乐、歌舞和戏剧.各种美味佳肴相继被端上来”。当时皇帝的第十四子在西方,作为大将军王指挥战斗,名声如日中天。如果云云认为胜利指日可待,那么大胆透露一些皇位继承的内幕也是完全正常的。除了太子,贝尔博士还和康熙的孙子打过交道。据他说,有一个14岁的帝国孙子访问了使团。根据现有材料,十四世皇帝的两个儿子生于康熙47年,贝尔来华时刚满十四岁。贝尔见到的天皇的孙子可能是天皇第十四子的儿子。可惜文献不足,无法有更确定的结论。如今,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康熙的孙子,雍正的儿子,乾隆皇帝和乃的祖父之间的关系,甚至把康熙对的宠爱视为康熙选择雍正继承统一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十四世皇帝的两个儿子也受到了康熙的宠爱。据清史学者杨震发现的满清史料,云珍西征后,康熙特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自己养爱。康熙李鸿是哪一年得宠的?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还是雍正父子发明的,也不是不可能。从杨震引用的满文史料来看,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去世前不久。这个皇孙为什么要去访俄使团?也许是受到了乃祖乃淑对西方人热情好客的影响。
雍正在第四卷大义觉迷录中说,皇帝十四子的支持者在康熙死前曾公开发表意见,声称康熙“想在云禅传播他的信息”,这也为贝尔的经历所证实。而且贝尔的记载显示,雍正即位前两年,皇帝十四子要在北京大位的消息就已经广为流传,甚至传到了在北京的外国人那里。康熙60年代初,也就是贝尔在北京期间,设立仓储的问题已经成为禁忌。
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十四帝继位论大行其道?这是康熙本人的某种暗示吗?当继位问题成为政治禁忌时,他容忍了偏向某个王子的流言蜚语肆意传播,也有可能把这理解为乐观主义。退一步说,即使不是康熙本人的暗示,甚至不是康熙晚年的阻止,但它的流传证明了十四帝的支持者是活跃的。
借助贝尔提供的新材料,我们可以重新认识雍正初年的权力斗争。从现存的雍正圣旨来看,雍正继位之初,云云“敢公开咒骂群臣”。雍正知道弟弟们不满,还是哄着他。他继位几个月后,安慰他们说:“我考了科举。自以来,所有的王都享受到了和平的祝福。我此时无意容忍,过一两年再逐渐惩罚。”在与兄长权力的斗争中,雍正继位之初采取了两三年的循序渐进,软硬兼施,逐渐夺走了康熙其他皇帝的权力和权力。直到雍正四年,他终于有所行动,要么把云云等人关进监狱,要么把他们弄瞎处死。为什么他忍了这么久,一直等到雍正四年?就像上面说的,你关心兄弟会吗?
根据贝尔书中的新史料,不难看出雍正继位时,其实还有其他的难处。首先,康熙把反叛乱的任务托付给十四皇子,让他的支持者相信皇位唾手可得。于是他们暗中制造,声称康熙已经选好了人,拉拢人心准备登基,使雍正帝日后在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康熙去世突然,而且正如雍正后来所称,临终时没有明确选定他为继承人,给他留下了继承大一统的法律依据。所以雍正虽然在龙哥的军事支持下迅速控制了首都,瞬间夺取了政权,但这都是突然的,短时间内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为了解决暂时的尴尬,雍正不得不妥协,以争取反击的时间。雍正继位之初的尴尬局面,反过来说明康熙指定雍正为人,实在令人怀疑。
最后一个问题,贝尔为什么不告诉消息来源?这个问题可能和那天贝尔对北京的观感有关。在一些强调清朝闭关锁国的批评家眼里,1720年的北京可能更像是一个游离于世界主流信息之外的孤岛。然而,贝尔的印象可能并非如此。在三个多月的逗留期间,他不仅与法国、葡萄牙和意大利的传教士有大量接触,还会见了梵蒂冈驻华使团成员。一个英国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个遥远的远东城市认识这么多西方人。恐怕他不会把北京当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世界。当然,这与康熙对西方教士的礼遇有关,也与当日清廷和教廷围绕“礼仪之争”进行交涉的特殊背景有关。
无论如何,这都会使清代贝尔掌握西方信息的能力与后世有所不同。如果贝尔在游记中公布了确切的信息来源,很可能在出版后被知晓,这对提供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有鉴于此,他在这个问题上采用了“据称”的方法,这是一种安全稳妥的方式。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推论,是对是错?我祈求智者来纠正我。
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不是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我们无权评判这段历史。历史总是从真理流传到谬误。我们很难知道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