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在宋代的南宋时期,货币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被称作“钱荒”。洪遵,一个对铸币事务深感兴趣的人物,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撰写了《泉志》,对铸钱的利弊进行了深入探讨。据《宋史·洪皓列传》记载,洪遵曾就铸钱问题与朝廷有过讨论,他的建议被皇帝采纳。具体来说,洪遵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的某次朝议中,提出了关于铸钱的论点,这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有所记录。
在南宋初年,由于战争影响,永平、永丰两监,原为北宋铸币的重要场所,遭到废弃。宋廷在绍兴二年将池州永丰监并入饶州永平监,但铸币额大幅度下降。到了绍兴六年,饶州钱监因铸币额继续下滑而被废置。为缓解“钱荒”,宋廷在绍兴二十七年决定恢复饶、赣、韶三州的铸钱监。同年,有人提出复置永平、永丰钱监,此事与沈该的罢免有关,左司何溥主张以官制改革为由,支持在永平、永丰复置铸钱司。洪遵等人被召参与讨论,他们建议参照祖宗制度,设立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的官衔,并在饶、赣二州设置专门的司署,由转运判官等负责监督铸币工作。同时,对州县在坑冶管理中的不当行为,允许由铸钱司进行审查和处罚。最终,朝廷采纳了洪遵等人的建议,设置了提领官等职位,以应对货币短缺的严峻形势。
洪遵(1120-1174),字景严,南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卒谥文安,是著名的钱币学家,对医学也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