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柔吠陀“梵”的概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0:24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七、八百年后,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他们开始对《吠陀本集》进行注解,形成了《梵书》。其中,解释《夜柔吠陀》的著作《百道梵书》是最著名的,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梵”的概念。梵被视为至高无上、抽象出的终极真实,它是诸神背后的推动力,而非特定的神明,如因陀罗或阿耆尼。目前,我们无法确定“梵”这一概念是否受到了非雅利安土著思想的影响。然而,它标志着雅利安祭祀文化的重大转变。在“梵”这一概念提出后,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精神层面,而不仅仅是取悦神灵。祭祀仪式本身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成为追求无上功德的途径。这一转变似乎体现了从有神信仰向无神信仰的过渡,强调的是祭祀仪式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梵书》时代,雅利安人的祭祀内容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祭祀不再局限于某个神明,而是包含了对“梵”的探索和对神圣意义的阐释。祭祀被视为获取无上功德的直接手段,其内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被强调。这一转变暗示着祭祀从一种外在的、服务于特定神灵的仪式,转变为一种内在的、追求精神提升的实践。祭祀仪式本身成为无上功德的源泉,这似乎标志着从有神信仰向无神信仰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而是将注意力从对特定神灵的崇拜转移到了对“梵”的内在探索和对精神层面的提升。



综上所述,《梵书》中提出的“梵”这一概念,标志着雅利安祭祀文化的重大转变。它不仅提升了祭祀的神圣意义,强调了祭祀仪式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而且似乎从有神信仰向无神信仰的转变。这一转变强调了祭祀本身作为获取无上功德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取悦特定神灵的仪式。它体现了雅利安人对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祭祀仪式内在价值的重视。


扩展资料

夜柔吠陀梵名Yajur -veda ,巴利名同。印度古代经典“四吠陀”之一。又作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树薜陀、耶受毗陀、夜殊鞞陀。意译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论。即有关祭祠(梵yajus )、祭司(梵adhvaryu )所唱之咒文及其注解等之集成。所传有二种:(一)黑夜柔吠陀(梵Kr!s!n!a -yajur-veda ),意指与梵书之区别不甚分明之吠陀。乃合糅吠陀之本文(赞歌、祭祠、咒词等)及梵书(吠陀之注书)所成,计四卷(或五卷、七卷、八卷)。(二)白夜柔吠陀(梵S/ukla -yajur-veda ),意指与梵书可以明白区分之吠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