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6: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29
政治斗争是不讲人性的,兄弟父子之情在权位面前一文不值,曹丕都算是手下留情了。曹植脑子是有问题,酒喝坏了。但他不是不还手,而是没能力还手。好比对面10个人打你一个,还手死得更难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30
古代君臣有别,虽然是兄弟,但是自从曹丕当上皇帝的那时候起,他们就是君臣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我觉得曹丕都算是仁慈的了,换了李世民你试试,现在我们还停留在玄武门之变是正义的,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能光看课本,一定要结合实际,换位思考,希望你能理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28
他软在哪里?你看见了?
首先,曹丕是年纪最长的,封建社会,传长不传贤。
其次,曹植本来是得曹操欢心的,但是他做了不少傻事,比如明天要去军队了,今天却喝得大醉,导致第二天迟到;还有不守法令,冲撞门禁等等
最后,曹丕对付曹植,并不算太没人性,他至少没有真的杀了他。要知道,历史上多少皇帝杀了自己的兄弟啊。
建议楼主再读读三国志,而不是看三国演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30
那叫大智若愚,曹植不反抗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看那曹丕多有权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30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第五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
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终于曹丕成了胜利者,最终继承了帝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