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栏井栏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3:59


“井”字的解释从考古分析,水井四壁使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于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解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段注为“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井栏又叫银床,表明井和床有关系,两者关系的发生是由于它们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释例》详细解释“韩”字,表示以木为框,周围绕着井,防止人跌入井内。其用途与垣相同,材质为木而非土。古代井栏通常有数米高,呈方形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个方形框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从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短脚木床形制来看,床四周竖有木板,与井栏一样起到保护作用。



“韩”字后来假借为其他意义,但井栏却直接用“床”来称呼。“床”,本义为供人坐或卧之器具。《说文》解释为“安身之坐者”,《释名疏证补》卷六解释为“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可见,“床”像一个容器,与现代所说的供睡眠之用的床相差不大。在甲骨文中写作“爿”,李考定先生指出“今卜辞有爿字……就形意义三者觇之,爿之释床盖无可疑也”。后来,“爿”加上“木”成为“chuáng@②”,最终简化为“床”。《水经注·卷38·湘水》云:“贾谊旧宅,中有一井……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这是使用床本义的例证。床的引申义为供放置某些物体的坐架,如“琴床”、“笔床”、“车床”、“机床”、“井床”等。井栏称床最早见于《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六》载梁简文帝《双桐生空井》:“还看稚子照,银床系辘轳。”《佩文韵府》卷22中《七阳》引深简文帝《艳歌曲》“裁衣魏后尺,汲水淮南床”。这三处中的“床”都指井栏。“银床”最初是指银子做成的井栏,后来作为一种美称把石井栏也叫银床。如“唐人谓井栏为银床”,但仍有把石井栏叫做“石床”的。如《景定建康志》卷19歌咏“景阳井”有诗云“石床空染胭脂恨,不比双妃楚竹斑”。说“银床系辘轳”表明银床上架有辘轳。《全唐诗·卷392》李贺《后园凿井歌》也说:“井上辘轳床上转。”因此,清胡世琦《小尔雅义证》卷4解释说:“井栏,承辘轳者。”这说明井栏和睡眠之用的床一样,在功能上都能放置东西,这也是井栏叫做床的原因之一。“井床”连用在汉语中,也体现了井栏亦叫床的历史,如《全唐诗》卷672唐彦谦《红叶》“薛荔垂书幌,梧桐坠井床”,清林意诚《事类统编》卷13《地舆部》引用《陶宗仪元氏掖庭记》“有龙泉井,玛瑙石为井床,雨花台为井zhòu@③,香檀为盖”,这是以玛瑙石为井栏。李白《洗脚亭》诗“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提到井下有床,床即指井架,井栏为井架在地表之延伸,两者实为一体。总之,井栏被称为“床”,一方面是因为井栏形状像四角的坐卧用的床,另一方面是因为井栏上多设有辘轳架,井栏成为辘轳的坐架,如《三才图会·器用·卷10》所述:“辘轳,汲水木也,井上立架。”汉代出土的陶井模型上可以看到辘轳,可以直观地看到井栏具有类似于睡眠之床作为容器坐架的功能。因此,“床”作为井栏解释并成为水井的直观象征,在古代诗歌中有大量体现。如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首诗描述了儿童在门前庭院的井边玩耍的情景,显然不是在屋内床边。考古发现的一口唐代水井井栏有1.85米高,正因为古代井栏都很高,所以在绕井栏追逐时并无危险。《全唐诗》卷126王维《郑果州相过》:“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全唐诗》卷630陆龟蒙《井上桐》:“愁因辘轳转,惊起双飞鸟。傍银床,梧桐碧niǎo@④niǎo@④。”这些都是“井栏”之意。作为石井栏的银床可以“傍”,也反映了其高度。


扩展资料

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