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制精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2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21


1914年冬天,湖南青年范旭东踏入天津塘沽这片盐滩遍地的盐田。那无边无际的盐坨,像冰雪一般覆盖着海滩,深深触动了他。他心中涌起一股激情,决心将这片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中国的工业优势。范旭东,一个外表温和而内心倔强的南方人,放弃了家族的仕途和轻松的官商之路,毅然决然地以科学家的身份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复兴,立志于改变中国盐业的面貌。



早年,范旭东在日本留学,一个日本校长的激言让他深受触动:“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火焰。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回国,决心以知识改变国家的贫弱。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盐业一直由专营,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食用的盐仍是粗盐,效率低下,纯度低且含有有害物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被用于饲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使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这样的现实,让西方人戏称中国为“食土民族”。然而,制作精盐其实并不困难,成本也相对低廉,只是当时中国缺乏化工人才,未能涉足这一领域。精盐市场长期以来被英商和日商垄断。



1914年,范旭东从欧洲回国后,决心首先发展精盐生产。他积极研究精盐生产技术,筹办久大精盐公司。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盐商利用经济实力和官府的关系,左右盐政,损害人民利益。优质精盐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范旭东决心自制精盐,销往天津、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及其他各地,以对抗弊政,活跃经济。他与景本白合作,向提出成立久大精盐公司的申请。消息一出,遭到旧盐商的强烈反对,但社会的广泛支持促使当局批准了这一申请。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开始在塘沽的渔村进行精盐的研制,很快将纯度提高到90%以上。久大公司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这些精盐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多样,远非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所能比拟。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命名为“海王星”。



久大精盐公司的创立,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也纷纷起而攻之。数百年来,中国的食盐产销一直被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错综的利益集团。范旭东的出现,显然对这一现状构成了挑战。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1917年,久大精盐销出1万担,1923年增加到4万多担,1936年达到顶峰,约50万担。



久大精盐公司于1913年开始招股集资筹备,1914年由景本白担任董事长,范旭东担任总经理,在天津塘沽正式建厂。久大精盐问世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业务发展迅速。各地经销分店只做批发,不做零售,随运随销,获利可观。范旭东因此赢得了股东的信任,成为民族工商业界崭露头角的人物,也为以后创办永利碱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旧盐商利用官僚和军阀的力量,长期与久大纠缠。他们企图连根拔掉久大,以便重新垄断盐业;继而利用经济实力,联合运销同业组成“准南公所”,与久大争夺市场。面对这一挑战,范旭东与经营精盐的同业共同组成“精盐公会”,与旧盐商展开对抗。景本白出任第一届“精盐公会”会长。



久大公司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官僚和军阀的关注。当时,奉系军阀驻天津司令李景林以筹军饷为名,行绑票勒索之实,要求范旭东捐军饷20万元。面对严词拒绝,李景林下令扣留范旭东,并派人以范旭东的性命难保相威胁。最终,在范源濂的斡旋下,并由久大公司筹款8万元送至李景林,范旭东才得以脱险归来。


扩展资料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阴县人,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他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