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疯申遗疯-弊端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世界遗产的申报,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看似旅游带来的资金“回笼”实质上是高票价的直接回报,而随之而来的是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各色服务设施带来的深层消费,商店和步行街的增多则进一步刺激了物质消费。然而,每一张人民币的回收,都以人文景观或自然风光的破坏为代价。



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陷入了“公务接待”之困,一年最多接待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这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申遗已有十年,但因缺乏保护资金,城墙仍然坍塌,为古城开发和搬迁所需的新城开发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



另一个例子是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后,小县荔波背上了高额债务,未来10年中还须投入巨资用于遗产地保护。丽江的现实境况令人担忧,这座昔日居住着四万余原住民的古城,如今纳西族人已属稀有,日夜被摇滚乐震击的丽江,已是成就艳遇的大酒吧。



丽江的悲哀,也是中国世界遗产现实境况的悲哀。国内几乎找不到“世遗”保护典范,却到处都是“负面教材”。例如,“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严肃批评;西安兵马俑一年好几亿的门票收入,但用在景区维护上只有几百万。



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两项申报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还未散尽,入选者之一的“中国丹霞”地貌景区已传出上调票价的声音。中国景区申遗潮高烧不退,但申遗之后的冷思考却鲜有声音。无论是对经济高速运转充满渴望的中国当下,还是无数个急需告别贫穷走上致富路的小城市,申遗都是件大事,它关系到旅游开发、GDP、地方政绩和城市名片……但在们的账簿中,申遗所带来的后果一栏,鲜见责任、义务和精神——而这恰恰是中国缔约《世界遗产公约》的先决条件。


扩展资料

中国申遗所陷入的逻辑怪圈,中国景区申遗潮高烧不退,2010年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张极为昂贵的世遗门票——因总耗资超10亿元,“中国丹霞”也被网友们授予“史上最牛申遗”的名号,而这一阵的申遗热情被网友戏称申遗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