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6:06
防治江河、湖泊、港口以及水工建筑物受冰凌危害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全球高寒地区的河流来说,冰凌危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其类型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具体措施包括:
1. 针对冰凌冻结江河、湖泊、港口,影响航运交通的情况,可以采用破冰船破冰,或者在港岸和船闸附近设置防冻措施,如空气筛等。破冰船可以有效清理冰块,保障航道畅通。防冻措施可以防止港岸结冰,保护港口设施。
2. 当冰凌冻结水力发电厂的引水渠或阻塞拦污栅,影响发电出力时,可以采取抬高渠道中水位、形成冰盖等措施,防止水内冰的产生。抬高水位可以促使水体结冰,形成保护层,减少冰凌对水力设施的损害。
3. 针对冰凌冻结各种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影响启闭运用的问题,一般采用加热或其他防冻措施。加热可以保持闸门周围环境的温度,防止结冰影响闸门的正常启闭。
4. 对于冰凌撞击建筑物如桥墩、闸墩、整治河道的丁坝等造成的损害,可以采取局部加固或破碎大块流冰等措施。加固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冰撞击能力,破碎大块流冰可以减少对建筑物的直接冲击。
5. 冰盖膨胀时,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增加建筑物的荷载。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膨胀力的影响,或者采取在建筑物临水面设置表底水流交换器防冻、按放圆浮筒减少冰压力传递等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冰膨胀对建筑物的损害。
1949年后,黄河的防凌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随着对凌汛成因的进一步认识,防凌措施有所改进。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初期认为冰凌是产生凌汛的主导因素,采取破冰方法防治,如打冰、撒土、破冰船等。后来认识到,水流是形成冰凌危害的关键,控制水量可以避免冰坝的产生。1960年三门峡水库和1968年刘家峡水库的运用标志着防凌措施从以破冰为主发展到以调节水量为主、破冰为辅的阶段。调节凌汛期河道水量的主要措施包括水库调节、利用两岸涵闸分水、分洪区滞蓄、展宽堤距等。
世界上的主要凌汛河流包括黄河、松花江、乌苏里江、鄂毕河(中国境内称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卫星遥感技术在监测凌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1996年黄河凌汛为例,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能够及时获取凌汛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图像和数据,为防汛部门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卫星图像中不同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差异显著,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识别水体和非水体的界限,估算水淹范围和面积,为抗灾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凌汛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有效应对凌汛灾害提供了科技支撑。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通俗地说,就是水表有冰层,且破裂成块状,冰下有水流,带动冰块向下游运动,当河堤狭窄时冰层不断堆积,造成对堤坝的压力过大,即为凌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