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0:18
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体系,基于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发展而来,融合了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补充了新的原则。此原则体系主要针对师生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在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模式,如活动课程时,此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直观性原则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是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隔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这些知识与个人生活及经验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完全陌生。人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直接经验或利用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直观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三种。
启发性原则着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以理解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旨在平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否则科学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态度情感成熟都将受阻。
系统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应连续、连贯、有序地进行,处理教学顺序、学科体系、科学理论体系及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是逻辑体系的反映,教师需充分了解课程要求,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安排复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通过练习、复习强化记忆,促进新知识学习。教师应确保学生理解基础上的巩固,并采用多样化的巩固方式。
量力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应适应学生发展水平,防止教学难度过低或过高。教师需重视儿童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具体特点,把握教学难度,提供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学习。
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学在科学方指导下进行,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坚持国家教育目的,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注重教学艺术,让教育自然融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教学应将理论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教师应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发展能力,注重实际联系,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教育。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